寶山的前世今生 說不盡挖不完
寶山的前世今生 說不盡挖不完
徐志玲 2009/05/14
范振乾是交通大學的警衛,寶山的客家人,他和氣的笑容與親切的外表,散發出敦厚斯文的氣質,讓人不禁想認識他。從他投入的活動和所摘錄的文籍作品中,更可了解他對家鄉的眷顧和對客家投注的那份情感,身為客家人的范振乾,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富有的親和力。
范振乾臉上掛著笑容,說起了他對童年的回憶。在他念書的時候,學校禁止講客家話,不小心被老師聽到可是會被罰錢的,舅舅當時身為他的老師,但也堅持禁講方言。他說這樣的情形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有改變,一律講國語,因此國語成為必讀要學會的語言。雖然與家人之間的互動,仍然會請客家話,但客語卻變成了社會中的隱藏版,因此客家人講不講客家話也逐漸變得沒那麼重要。
投入文化傳播樂在其中
他說以前大部份的客家人,會選擇「客客」通婚,也就是客家人只和客家人結婚,在老客家人的觀念裡,仍然會覺得客家媳婦比較勤奮,但范振乾的太太卻是北港正宗的閩南人,她太太在家如果講閩南語,偶爾還是會挨婆婆念,但范振乾用平和的語氣表示著,這些已是過去的想法,現在的老人家不會管這麼多了。
范振乾從民國八十三年至今,都在交通大學駐警隊任職。他說自己以前雖然不是很在乎到底有沒有講客家語,有時也只考慮到實用性的問題,但他現在還是希望自己可以更進一步投入對母語的認識,做好對客家文化傳承的責任。不然國語講久了,很多客家話現在都講不順,不易發出標準的腔調;他提到,在客語裡的「我」、「謝謝你」、「女孩很漂亮」等,都是與華語完全不同的發音,但想起自己逐漸生疏的客語,他感嘆地長嘆一口氣。
范振乾常常參與客家文化的活動,如:客家文化學院「當地知識與學院理論的對話:田野工作室」的成果發表會、二〇〇八年第三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和客語華語口譯人才培訓班等,當范振乾談到這段時,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非常樂在其中,也盡自己所能熱心地投入客家文化的發展。
范振乾談起他童年的回憶,豐富的表情變化中流露出他對客家意象的美好懷念。(攝影/徐志玲)
介紹油田寶山如數家珍
民國八十三年范振乾離開了原在中興紡織廠的工作,回到新竹,一心想要為家鄉的客家朋友,帶點不一樣的禮物,於是他左思右想之下,決定要在中央會議上為家鄉寫一份企劃書提案.「除了有兩條高速公路之外,沒有設置交流道,為了疏通車潮,建議建設。」受到各界迴響。終於,在民國九十三年寶山交流道順利地完成通車典禮,范振乾表示一切得感謝行政院長劉兆玄的幫忙。於隔一年客家文化學院人社系助理教授羅烈師帶領客家學院學員,一起到交大博愛校區臭水溝走走,他也是其中的一員,經過三年後,范振乾說就像孫悟空七十二變,現在水溝也都以全新面貌展現,他驕傲地說,交大師生若有空可以到交大博愛校區走一走。
范振乾說,據他對油田的熟悉,在寶山,「油田范振乾」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油田的由來,在日據時代,因本地最高點,生長很多「雞油樹」,日據時代日本人,在現在的油田村、三油路山下稻田鑽井打油,當時地下鑽勘到很多豐富油氣,日人在田裡設置油井開挖,故取名為油田。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推廣課程成果發表會中,范振乾發表了「入寶山不要空手而回──寶山鄉土故事集」從寶山開拓變遷史,到寶山九村與客家的關係, 一一詳細介紹了他內心裡的家園。
從純樸小鎮到科技重鎮
范振乾說,原本的寶山,最早的名稱是「草山」,原是雜草竅生,洪荒未闢的處女地,在政府加入WTO以後,寶山傳統的農產品失去了競爭優勢,鄉里面臨農業化轉型後的巨變,接著科學園區、各工廠的安家計劃以及新興社區等,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科學新貴以及他們的眷屬們,從全省各地移往過來,外來人口急速增加,再加上中山高和北二高經過寶山,系統交流道及北二高的寶山交流道也於九十三年完工,全省的遊客來寶山更為方便。「寶山」從純樸無華的鄉間小鎮,突然變成世界高科技的重鎮,也提升鄉親們的生活品質,及農業與科技的發展。因鄉親牽手合作共同打拼創造局面,造就如此人文薈萃的地方,未來寶山的發展將是無可限量。
范振乾也認為,政府在寶山建蓋焚化廠是目前最大的缺點,新竹附近的垃圾都往寶山倒,環境污染也是非常嚴重的一環,有時范振乾想,是不是因為交流道太方便所以才會把焚化廠也蓋在寶山。
事情總是鏡子的兩面,可以看到美好,但在另一面似也存在著對立的畫景,范振乾說,一切一切的心境歷程,若非曾身歷其中,確實難以想像其中的艱辛與酸楚,每每必經磨練後,才能成為刻骨銘心的體悟。
由范振乾提供圖片資料。(編輯合成/徐志玲)
三山國王廟與三官大帝廟
范振乾只要有可以為客家的發展盡一份力之處,他都熱心地投入,他開心地指著「寶山鄉土故事集」,解釋了很長的客家人文景觀資源的背景故事,他說新竹縣人口有85%是客家人。像是新竹寶山新城村的客家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築,就充分反映了客家特色。
他也提到了客家信仰,像是新竹一帶的新城、深井和寶斗三村的信仰中心「新豐宮」,就是具有一百五十年的三山國主廟。「新豐宮」創建於道光十四年,三山國王的由來,是廣東省潮州州府揭揚縣阿婆墟的明山、獨山、巾山等三座山神廟的總稱,也是對自然山嶽的神格化,像這種象徵性的神格化,是中國古代對自然崇拜的遺風,由於守護皇帝或平定戰亂有功,護國必祐民,為潮州地方所祭祀的地方神,潮州移民的客家人來台後,也把三山國主請來做為保護神。
范振乾說在台灣,三山國王與三官大帝的分布是息息相關的,從分布狀況來看,以新竹縣與桃園縣的三山國王廟與三官大帝廟之分布為最,且非常平均,這是很特殊的情況,因為三山國王是「防番」之神,平埔族被稱為「化番」、「熟番」也就是「番」稱,所以漢族方面並不提議建立「防番」的三山國王,代之選擇三官大帝廟。
台灣客家人所稱的三官大帝是指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亦即堯舜禹等三位帝王的神位,堯舜禹素來都受中原人的尊崇,客家人是中原族群,自認是漢族,信仰「三官大帝」是很自然的現象。
范振乾還說,客家社會對伯公廟的信仰亦是既深又廣,街頭巷尾、村落林野皆可見伯公廟,這頓的伯公廟亦充分表現客家習俗的文化。范振乾所說的故事,深具客家文化的脈絡,他從不在乎自己不講客家話,到現在投身挖掘富有客家文化的故事,目前他還在客語華語口譯人才培訓班加強自已的客語能力,他希望未來可以將這項能力融入他的生活周遭,能將客語迅速地譯為華文,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范振乾說,這樣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文化的內涵,也可將之傳承給後代。
![]() |
記者 徐志玲
我的全名叫徐志玲,好朋友們都會叫我玲玲。 我出生在緬甸,我心裡常常會想著緬甸,我熱愛臺灣,我感謝 臺灣給予我良好的教育和環境。傳播與科技學系是我想學好的專業 能力,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為緬甸報導真實而具可看性的新聞, 讓世界認識緬甸,可愛的緬甸,因為我覺得具有豐富資源和地理優勢 的緬甸,人民的生活不應該如此痛苦,無恥貪婪的軍政府搞得讓國家 越來越窮,越來越封閉,讓無反抗能力的人民變得越無知越好,我希望 用我學到的傳播專業能力,為需要幫助以及需要改變的緬甸人民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