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客家人 這樣過日子
傳統客家人 這樣過日子
康甯 2009/05/14
「客家小炒是過年過節才吃的菜,平常都只是吃二個青菜配個湯而已。也沒有人在唱山歌的啦,平常工作都很辛苦,哪有什麼閒情逸致唱山歌!」在新竹土生土長的客家人曾毓政,笑笑地敘述傳統客家人其實非常刻苦的生活。曾毓政從小在傳統的客家家庭長大,住的是三合院,吃的是客家菜。「其實台灣的客家人生活並不夠傳統」。
同樣過節慶漢客兩樣情
曾毓政表示,客家人在宗教、節慶都已混雜若干閩南的習俗跟傳統,他也指出,傳統客家人信仰的是三山國王,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會拜土地公和關帝,在新埔也有許多義民廟供人祭租。在節慶方面,客家人也是依照農曆和二十四節氣過日子,曾毓政說.「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會祭拜關公。」但和漢人比較不同的是,雖然有著相同節慶,有些習俗卻不太相同:「我們在端午節的時候,不會划龍舟,而是祭拜祖先。因為屈原和客家人其實沒有什麼關聯.我們也沒有中秋節,這是和閩南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曾毓政說。
當被問到客家的傳統節慶,曾毓政一一回憶。他表示小時候客家庄會聯合舉辦「十四聯庄」──在關東、北埔、竹東一帶,由十四個客家庄輪流舉辦,主要的活動是作醮和野台戲。曾毓政進一步說明道:「作醮我們會殺豬來崇拜神明,野台戲算是一種酬神戲,也是一種收冬戲,宣告新的一年將要到來,可以好好休息準備過年了。」
臉上總是充滿爽朗笑容的曾毓政,言語談吐中看得出他心中仍保有一份童年的純真。(攝影/康甯)
年吃幾次大餐養幾隻雞
小時候,曾毓政的生活環境並不富裕,也因此孕育出勤儉的精神,例如算「大餐」的次數。曾毓政說,媽媽會先算好今年會吃幾次「大餐」,也就是需要殺雞的次數,然後算好時間,約是大餐前四到八個月時,就到養雞人家買數量剛剛好的小雞。等小雞長大了剛好可以殺來吃,吃幾隻就養幾隻,不多也不少。
在鄉下,大家都是自給自足,吃自己種的,穿自己縫的。當時,小朋友們的課後活動說是幫忙家裡的大小雜事。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曾毓政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說,從小就會幫忙媽媽製作許多食物,倒如蘿蔔糕、梅干菜、葡萄乾、醬菜等。蘿蔔糕有鹹的跟甜的,甜的就等同於閩南的年糕,是用紅糖或是黑糖做的,可以放保存二個月。鹹的有放魷魚乾跟豆干,比較容易壞,只能保存三到五天。但是住在山上,魷魚乾從哪裡來?曾毓政笑說,每到過年媽媽都會上街買乾貨,而且一次都可以擺上一年。「魷魚乾不是新鮮魷魚,而是可以擺上一年的乾貨啦!」曾毓政爽朗地說。
至於梅干菜的做法,則是會先風乾一到三天,接著灑鹽,再全部放到大甕裡,曾毓政形容:「就像司馬光打破的大水缸那種甕」,然後小朋友們就會去用腳睬,把菜壓到非常緊實,底部類似真空的程度。令人訝異的是,曾毓政表示母親也會自己醃潰日本料理店中常見的紅薑。當被問到紅薑是客家的傳統食物嗎?曾毓政 擺了擺手,笑說不是,解釋道:「這是因為被日本人統治過的關係所以才被影響的啦!」
平日二菜一湯豬油拌飯
而客家著名的食物──麻糬,吃法也和漢人有所不同。在傳統客家庄,麻糬是主菜前的小點心。「宴客時,都會先端出一盤麻糬或小湯圓給客人吃,」曾毓政說,「我們的主菜是包肉大湯圓。」停了幾秒,曾毓政補充說,麻糬之類的食物是節慶才有的,平日三餐都只是二菜一湯、黑糖泡飯或是豬油拌飯。「客家小炒、梅干扣肉也都只是年節才有,不要以為這是客家人的日常飯菜!」曾毓政笑說。
當問及傳統客家人有無特別的童玩時,曾毓敢想了想,「好像沒有客家專屬的欸!」他說,因為當時大家都很窮,為了生活而忙碌,所以沒有獨特的童玩。當時的空閒時間,除了幫忙醃漬、風乾,還有一項很特別的活動──抓蝸牛。曾毓政表示,在春夏清晨,露水尚未消退時,總要跟著父母一起上山,提著蔞子抓蝸牛。客家大家庭的小朋友非常多,堂兄弟姊妹就有十來個,「大家會比賽誰抓得比較多。」曾毓政笑笑地說道。撿回來的蝸牛會拿去賣,「不要以為撿蝸牛是以前人才會做的喔!」曾毓政補充說明道:「現在有人在賣炒螺肉其實就是炒蝸牛。」
手工製作的湯圓,大的叫「湯臍粄」,小的是湯圓。(相片提供/曾毓政)
早年艱困生活一一重現
透過曾毓政的回憶,年長一輩的艱苦生活,彷彿在此刻重現。曾毓政說,當時父親唯一的收入就是賣蝸牛,或一年賣二次豬隻所得;直到民國六十年才有木材工廠在鄉下提供工作機會,而種洋菇則是工廠收入外的第二經濟來源。曾毓政表示,他的父母親凌晨二、三點就會到菇寮採菇﹔菇寮是以竹子為支柱,以茅草覆頂所搭成。內部有許多支架,層層排列,種了許多圓滾滾的白色洋菇。每當父母採收完畢,「大約四、五點吧,我們就起床幫忙把蒂頭切掉。」曾毓政接著說道:「洋菇是拿去賣做洋菇罐頭的……而且你知道嗎?」他突然語帶神秘,用彷彿要講什麼大事的口吻說:「那時候我們拿去買的廠商,就是現在的津津蘆筍汁!它以前是加工洋菇罐頭的!」
穿著藍衫唱山歌?誰有閒情逸致
現代客家人的生活和古早已經大不相同,許多傳統觀念已悄悄褪去﹔現實中的客家生活也和電影呈現的風貌有相當大的不同。電影中的客家人總是開心的唱著山歌,踩著輕盈的步伐穿梭在翠線的茶樹間,也總是穿著客家藍衫忙進忙出,為了生活而打拚。「唉呀!電影都是騙人的啦!」曾毓政邊笑邊一一的釐清現實和電影中的差距。
曾毓政指出,當時的生活清苦,既沒有人有閒情逸致邊工作邊唱山歌,也沒有人穿藍衫工作。曾毓政回憶道:「小時候根本沒看過有人穿藍衫,藍衫是有錢人家在穿的,如經商的大主顧﹔我平常都是卡其制服穿一整天。」排行老五的他,替換衣服也是哥哥姊姊的舊制服。「當時過年買新衣就是買一套新的卡其制服!」曾毓政笑說。
唯一和電影裡面相符的,就是斗笠上的一片遮陽布和袖套,「都是用舊棉被套做的」曾毓政說。客家人的工作褲也是用棉被套剪裁再用鬆緊帶紮緊,「我姐姐還穿過用裝麵粉的麻布袋做的褲子呢!」曾毓政大笑地回憶小時候的事情。
至於男尊女卑的觀念,曾毓政指出,雖然有些家庭仍有女性最後才能用餐的習慣,「這都是社會禮俗所造成,其實心裡沒有這種想法了。」他表示,公眾場合或他人的眼光造成一種社會束縛,曾毓政爽朗地笑著說:「有時候只是做做樣子而已,像我太太平常也都和大家一起吃啊!」
已屆不惑之年的曾毓政,臉上總是帶著活力十足的笑容,言語動作間看得出他心中仍保有小時候的那份純真。陽光從枝葉間灑落,常見的客家迷思隨著曾毓政爽朗的笑聲,一一地撥雲見日,化解了許多錯誤的客家刻板印象。
![]() |
記者 康甯
奉夜晚為圭臬的咖啡人,兩個虎牙是註冊商標喜歡信手拈來白紙塗鴉,風格有點淡淡的嗜血。 最喜歡的顏色是藍色,可是莫名有很多黃澄澄的東西; 無法抗拒的東西是香蕉、南瓜跟栗子 最自豪的一點是擁有強健的肝! 好我講完了,請按下一頁 掰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