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天地間 刻苦家風百年不變
採茶天地間 刻苦家風百年不變
尹亭雅 2009/05/14
晚上八點,黃立鴻才剛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現年五十四歲的他,從三十歲起,閱始在關西從事農作事業,如今,家中已掛滿了各項關於他農業成就的獎狀及匾額,讓人無法忽視他在農業方面的心力及成就。
黃立鴻家從祖父輩開始從事農業,但當時仍兼營商業及糕餅業,直到黃立鴻三十歲峙,他才從大家庭走出來,與妻子攜手從事茶葉的生產,同時也從事其他農產品的種植,黃立鴻笑說,這時他才算是真正從事農業。
從事農業,是黃立鴻的興趣,也是他適應環境的方式。黃立鴻說,大家庭分散後,力量也就跟著減少了,所以他只好以自己的能力所及為限,加上自己從小到大的農作經驗及能力培養,使他對農業的種植及管理等各方面,都較為熟悉。黃立鴻笑說,我們學習過的東西,一輩子都丟不掉,就是自己的了!
缺乏天時地利的要努力
早期從事糕餅業需要很多的人力,黃立鴻和太太兩人沒有太多的成本,就算改以機械化的方式經營,開銷仍過於龐大。黃立鴻微笑地說著,能力有限,所以只好選擇自己的能力能夠做的,也不會想去強求多做些什麼。
黃立鴻說,民國五〇年代,關西地區的紅茶是台灣最有名的,當時大工廠有五六十家,一天要做十幾噸。他笑說,當時眼睛張開看到的就是茶園。但到了民國六〇年代左右,工業開始發達,取代農業,年輕人口開始流失到都市去,茶園就開始荒廢,到現在已經剩下不多,本身也從事農業調查的黃立鴻表示,根據他的統計,關西現在種植茶葉的面積約莫只剩下一百甲。
黃立鴻認為,關西茶葉沒落除了受人口老化影響外,還受到自然環境條件影響。關西的天然環境條件較桃竹苗地區差,比賽時往往會輸給桃竹苗的選手,且桃竹苗地區幾乎都是以前從大陸搬遷來台,延續到現在的客家人,茶葉最早也是在桃竹苗,又因為發明了新的品種,而興盛起來。
雖然關西的茶葉及農作,沒有天時和地利等條件,但黃立鴻從不放棄自己的農作事業。他堅定地說,自己應該不斷地去創造環境,努力去適應,而不是被環境牽著走。黃立鴻更因此致力於研發新產品,而他做的桔果茶,也在二〇〇五年時,入選為新竹縣旗艦商品。
黃立鴻以熟練的手法泡茶,身後掛著各種獎項的匾額。(攝影/尹亭雅)
求新求變追求附加價值
此外,他還將農作事業朝向多元化、精緻化發展,倒如將桔子加工做成客家桔子醬跟桔茶,多種多元化地平衡發展,並從事休開農業,開放觀光客摘採番茄和草莓等作物。另外他也種蔬菜,自產自銷,不讓經銷商剝削利益,黃立鴻說,因為農業產值不高,只好求新求變,追求附加價值。
而對黃立鴻而言,從事這行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銷售問題,目前主要是他和太太兩人在做,只有採收季節的時候會有一些親戚朋友當義工,所以沒有足夠的能力及時間去外面做推銷。黃立鴻笑說,想成功只有靠產品品質不斷突破、去取勝,再靠人家「呷好逗相報」,所以銷售的成長速度會比有經銷商協助推銷的農家慢。黃立鴻說他的想法就是,如果今天自己已經有用心去做產品,就不用擔心銷路問題,但產品若品質不好則要檢討改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從黃立鴻堅定的話語及眼神裡,可以感受到他非常要求自己及產品的品質,且遇到瓶頸一定會反省自己,不斷求進步。
要求自己而非要求別人
目前黃立鴻的產品大部分是交給農會去販售,或是賣給客家餐廳跟少數賣場,黃立鴻無奈地說,因為現在都比較商業化了,所以商家的管理也比較嚴格,競爭也變多了。但他的出發點是,只要今天自己有盡力去做,當收穫有成時,就會覺得成就感很大﹔黃立鴻說,今天種不好,就加油、慢慢地改善,但是是要求自己、要求品質,而不是要求別人。因為現代社會,太家吃太好,嘴巴都變挑了,所以做農就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才能行銷出去。他笑說,因為客人給你騙也只騙一次而己,所以一定要自己求新求進步。
雖然從事農業相當辛苦,黃立鴻卻很滿足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黃立鴻笑說:「我們客家人就是秉持純樸且刻苦耐勞的精神,也不會刻意去欺騙,從祖父那輩傳下來的家風就是這樣。」從黃立鴻的話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對事業的堅持及用心,就算大環境不斷變遷,他都能靠對自我的要求,不斷地改進,找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黃立鴻(右)和太太在自家茶園採茶。(相片提供/黃立鴻)
不復以往凝聚力「現在的客家人像一盤散沙」
黃立鴻和太太都是客家人,客家文化對他而言不只影響他個人,也影響了他的事業,因此他對現今的客家丈化,也有許多見解。
人生方面,客家傳統的純樸及刻苦耐勞的精神,一直影響著他,讓他在從事農業時,就算過到瓶頸,也能夠靠著這股精神撐過去,表現出客家人的「硬頸」。事業方面,鄉公所每年都會舉辦與客家相關的活動,積極地想要把客家文化延續下去,而這些活動,也能間接的將他的產品推銷給更多民眾。
目前許多客家地區會舉辦客家活動或是成立客家展示館,來維持客家風味,但黃立鴻仍無奈地說,雖然客家地區都還是會有客家的民俗文化,但文化已經流失很多,年輕人早已銜接不上了。就客家話來講,許多腔調都已經變了或是根本沒有傳下去。
他認為會造成這種情況,是因為現代人結婚比較不分族群,因為族群的融合,所以許多家庭都改成講國語了。目前客家地區,客家語言到第三代就已經流失。而且現在媒體太多,有時候別人會認為,客家人很厲害,會講很多語言,但黃立鴻認為這其實是受到媒體太多的影響,由於大部份的媒體都是講國語,客家人在媒體的影響下,就一代比一代還不會講客家話。
黃立鴻說,雖然現在有客家電視台,但在看的客家人其實很少,因為語言還是有差距﹔ 除了年輕人講的客家話跟老一輩講的不同,各地方的腔調也不一樣,而客家電視台的節目大部分講的都是苗栗腔。至於年輕人講的客家話,他則認為較不傳統,有點像是「客家國語」,有時候看客家電視台的節目,會覺得聽得很辛苦,所以他自己也只有偶爾看看唱傳統山歌的節目。提到山歌,黃立鴻難掩無奈地說,現在年輕人也幾乎不會唱山歌了,雖然現在有社區會請老師教導居民唱山歌,但大部分都還是中年以上的婦人才會去學習。
黃立鴻說,以前老一輩客家人的凝聚力真的很強,有什麼事情不管距離多遠都一定互相幫忙,但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了,因為社會的變遷、工業的影響,經歷過外面的團體生活之後,跟以前的客家人已經有很大的出入了,所以有時候會覺得現在的客家人像一盤散沙。
黃立鴻說,早期客家人只知道埋頭去做,不知道去爭,沒有想過要享受什麼娛樂。客家人既沒有那種條件,也不敢去要求。他說自己國小念了六年連鞋子都沒有穿過,有鞋子也捨不得穿﹔但現在的小孩子不一樣,接觸文明的社會後,都沒有早期客家人的樸質及單純了。
從黃立鴻無奈的表情及話語裡,可以知道他對現在這一代的客家人的確感到沮喪,但他仍然致力於維持客家文化,由此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很愛客家人,很想為客家人盡一份心力。
![]() |
記者 尹亭雅
我是尹亭雅 最愛星星 海浪 跟沙灘 喀報這條傳科天堂路 或許 沒有閃爍的星星 沒有迷人的浪花 但願我能盡力做到最好 像走在沙灘上般 留下美好的足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