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撐起農場 感謝我是客家人
毅力撐起農場 感謝我是客家人
童于蕙 2008/05/14
從原本的職業婦女到成為休閒農場負責人的余秀容,侃侃說起她經營農場的甘與苦,在過去八年,不管是否能看見農場的未來,余秀容仍堅持她的理念,把農場給撐了過來。余秀容很感謝自己從小所生長的環境,讓她能有毅力與勇氣走過這段艱辛的路程。雖然一路跌跌撞撞,但她對工作的熱情與自信從不因此而減少,投注的心血也已化作甜美的果實。
余秀容從小就在新竹關西的一個客家農村長大,平時她會幫忙家裡的農事,日子雖然苦,但也因此培養出她堅強的耐力與毅力。在求學階段,因為家裡生活條件差,無法持續支付孩子求學的費用,所以在她高中的時候就轉至桃園中壢就讀職校,開始半工半讀的生活,畢業後就到台北發展,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就這樣過了六年,才返回家鄉。
在台北生活期間,她學的是企業管理,白天從事辦公室業務,回到家鄉後則轉換職場跑道,從業務轉到銷售方面的工作。在著手經營農場之前,她的工作離不開銷售業,是個標準的職業婦女。直到她的父親退休,想種植一些農作物,也剛好家鄉附近有一塊自己的土地,但因為當時如果單純只是種田,收益並不大。
「因緣際會之下,有人告訴我們可以種番茄。」在他們正猶豫不決的時候,有人建議他們可以往這個方向走,於是如馬拉松競賽般,「華山休閒農場」從起跑點正式跨出了第一步。
看見有收成就很開心
最初,余秀容並未參與農場的經營,是因為父親及弟弟先開始,她的丈夫後來也加入生產的行列,隨著農場的面積逐步擴大,接著衍生出的是農作物的銷售問題:「我本來就是從事銷售的工作,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由我來解決。」余秀容態度確定地說著。此後,她才開始介入農場的運作。
「踩在田裡,看見有收成就很開心了!」余秀容描述當時的感覺很單純。那時,農場的經營還未轉至觀光休閒農場,或著應該是說,她根本沒想過要往這個方向發展,只是想打出通路,把他們辛苦種的番茄銷售出去。但生產與銷售是一環扣一環的,當通路打出去,農產品銷售得不錯,生產方面就會略顯不足,所以在調整的過程中,農場經營的面積也會不斷擴大,如果單單只是維持農產品的生產及銷售模式,是無法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的。而且,繼續這樣的經營方式,農場將難以維持下去。
余秀容坐在自製的滑板上採蕃茄,看見自己種的蕃茄有好的收成,心底有說不出的愉快。(攝影/童于蕙)
意外搭上了觀光列車
當政府推動「一鄉一休閒」政策時,正是農場遇瓶頸,同時也是農場轉型的契機點。余秀容的農場也搭上這部「觀光」列車,但無論是人力、物力,甚至是財力方面卻可能會帶給農場巨大的衝擊。由於政府當時曾提供諮詢服務與實質的幫助,他們也到處觀摩各地的休閒農場,但是農場該往哪個方向走,決定權還是在自己身上。就這樣一步步走來,一路上修修改改,不斷地做調整,農場才能有今天的規模。
農場開始碰觸觀光面的那個階段,對余秀容來說,是跨足另一個陌生的領域,她必須不斷創新,收集許多資源,因為那畢竟不是她的專業,那個過程是她最難熬且最痛苦的時候。但是,她知道這條路是非走不可。
因為自己從小就在刻苦的環境中長大,父母親傳遞給她的不只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方面的鼓勵,也就是客家精神—刻苦耐勞。余秀容說,如果不是本身已具足夠的耐力、毅力與抗壓性,可能就沒辦法在完全看不到目標的狀況下,繼續走下去;如果沒有一定的堅持度,在農場轉型最辛苦的時刻,自己就會先累倒,之前所做的努力也會全部白費。
農場在不斷的調整下,余秀容也想把一些客家產業帶入農場,如農場所提供的餐點原本是以南瓜餐為主的西式餐點,後來也融入了客家小炒;在活動安排方面,客源量多的時候,無法全部的人都在同一區域做活動,所以就安排等待的客人搗客家麻糬,讓來到這裡的人們不僅能玩得開心,還能體驗客家農村生活。
「最忙的時候,我想的只有工作,常常疏忽了家庭和孩子。」余秀容略帶遺憾地說。原本是職業婦女的她,每天都是正常時間上下班,有比較多的時間可以陪孩子,但是當她切入農場的經營後,生活作息整個被打亂,余秀容無奈地說:「要做的事太多,時間根本不夠用!」早期她要幫忙送貨及銷售農產品,後期就更不用說了,余秀容還要要負責規劃觀光的部分,家庭和工作之間難以兩頭兼顧。
由於疏於照顧孩子,也讓孩子對她有所抱怨:「我最討厭的就是農場了!」她的孩子曾經如此向她這樣說。那時她的兩個女兒都還是國小生,正是依賴父母親的年紀,而自己卻無法撥出時間來陪孩子,這是她最大的遺憾。但讓余秀容覺得安慰的地方是,孩子漸漸長大,並沒有因為疏於照顧而學壞,反而因為父母不常在身邊,而培養出他們獨立的性格,也比較能了解父母的辛苦,甚至能夠配合她的工作。
和家人之間雖有摩擦,但最終還是支持她的工作,除了家人,余秀容也有朋友的陪伴:「很多東西不是我所學的,但只要有人拉我一把,給我的助力就很大!」余秀容很感謝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那些不吝惜伸出援手的朋友,回想起來,她有時很驚訝自己怎麼能走到今天:「只要有朋友在,我相信我什麼都做得到!」有朋友的支持與鼓勵,她覺得潛力就會在無形中發揮出來。
番茄園一景,步道上的軌道為方便採收番茄的設計。(攝影/童于蕙)
有朋友什麼都做得到
余秀容有個夢想,就是希望這一塊地,能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後花園。她希望每一個來到農場的客人都能感受到此地特有的自然與純樸,和濃濃的人情味。她自己也曾打扮成南瓜,讓客人融入愉悅的氣氛中,記得這個被大自然包圍的鄉村農場。
「這八年來,走得很辛苦,但是給了我很多東西!」當農場經大家口耳相傳,加上網路的發達,客源已逐漸穩定,常常一次接到幾十台遊覽車的訂單,有一次還受邀至總統府前擺攤,這些對余秀容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經常讓她忙到完全沒辦法休息。但當她完成每一件事,她得到的卻是無法以言語形容的成就感,和面對困境時所湧現的勇氣。這些經驗讓她以後不管在哪裡,都能回想起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的勇敢,問題也已不再是問題了!
![]() |
記者 童于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