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她的閩南話 說得比客語還好

她的閩南話 說得比客語還好

鄭伊婷  2008/05/14

  整理得井然有序的客廳與房間,周遭的布置與擺飾營造出一種溫馨舒服的氣圍,這裡是陳育梅的家。民國四十九年次的陳育梅出生於苗栗縣頭份,在竹南鎮長大,從年輕時便在屏東的銀行工作,而家住高雄的她則須每天通勤上下班。陳育梅是個客家人,她略為內斂的舉止與笑容也隱約帶有一點客家婦女的氣質,然而,她的閩南話說得竟比客語還來得好。

  身為一個客家人卻自幼生長在閩南人區、讀閩南佔多數的中小學,同學和朋友自然大半部分也是閩南籍的,陳育梅在環境的影響下自然學會了一口流利且道地的閩南語,「並不是刻意去學、去融入,而是處在那個環境中,你自然而然的就會了。」其中,文化的多樣性更在她的家中一覽無遺,又彷彿是以語言來作為年輕人與長輩間的藩籬般,即使在自己的客家家庭中,陳育梅與兄弟姐妹還是選擇使用在學校用慣的閩南語對話,父母和親戚之間的談話才是使用客語。

受環境與主流價值影響 

  以客家人來說,陳育梅對「母語」的界定是模糊的,從雙親得到的是客語的傳承,尤其她那因沒唸過書而只會客語的母親,但在生活環境與學校生活的閩南文化衝擊下,客語反而變成次要的了,「可能是因為小孩子學語言比較快吧,加上和同學老師間都是使用閩南語,自然就習慣了」陳育梅對此覺得很理所當然。

  當被問到她所學的閩南語是否完整而非片斷時,她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她說相較於閩南話,她學的客語還比較不深入呢!在先天擁有兩種語言能力的情況下,陳育梅選擇了生活中較長用的閩南話,而客家話則從她的「母語」變成了和家中長輩溝通的工具,「在那個環境,四週的人還有媒體都是以國語或閩南話為主,要學習是比較簡單的,但如果要學客語的話就比較難」陳育梅提到主流價值的巨大影響層面是無法抵擋的。她的家算是非常傳統的客家家庭,吃的是道地的客家菜,在還沒上學以前也都是以客語交談,然而進入學校這個社會化場所後,客語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了。「一切都是大環境影響的關係」陳育梅再次強調,「如果以前像現在一樣,有什麼客家電視台或是提倡、介紹客家文化的節目,情況就會比較不一樣!」

  對於童年生活中,客家小孩與閩南小孩的遊戲方式差異,陳育梅說應該都差不多,那個年代大多都是務農的,所以也會召集好友們一起來玩泥巴,捏土偶。其中比較特殊的就是屬於客家文化的慶典了,陳育梅對義民祭典的印象尤深,「很熱鬧阿,客家人的廟會跟閩南人的廟會很不一樣,像是兩個不同的區塊」她說客家人的祭典都是比較宗族性的,而義民祭典裡的賽豬公比賽則是非常的盛大,每當感受到慶典那種鑼鼓喧天、眾人歡騰的熱鬧氣氛時,她總是感到興奮雀躍。

  當談到對此是否有一種熟悉、懷念的感覺時,陳育梅的表情有了微妙的變化,她點頭笑著說「會啦,心裡當然還是會有一種懷念的感覺」陳育梅說雖然因小時候的生長背景比較多元而不會有很深刻的文化認同感,但當偶然看到那熟悉的慶典及人文活動時,內心的那份情感也會被牽動。

  陳育梅與她的先生林順民是由朋友介紹認識的,林順民在婚後好一陣子才發現自己取了一個客家老婆,「她不講我還真的沒發現」林順民他笑笑地說。陳育梅則表示因為那不是重點,所以她才沒有講。林順民也分享自己對身為客家的太太的一些觀察和看法,「她阿,客家人的感情都很內斂,像我就覺得閩南人的感情比較熱情奔放」林順民提到有一次他為太太接機,因為一個星期多沒見面了,思念太太的他看到人之後想來個熱情的擁抱,動作都已經做出來了,不料陳育梅見狀只是冷冷的對他:「幹什麼?還不趕快幫忙拿行李」就逕自走掉了,留他一個人尷尬的待在原地。「她可能是看人多不好意思,比較會在意別人眼光」林順民說。

  林順民認為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另一個差異則是家庭氣氛,他覺得客家人重倫理,因此家人聊天比較不會有說有笑的,有時有話也會藏在心裡不說,不像閩南人的家庭,親子間的互動較活潑不死板,長輩的權威性也不會像客家人那麼強。對此,陳育梅也點了點頭表示贊同。至於陳育梅的兩個小孩對客家文化與客語的瞭解及認同感呢?「應該都是回外婆家的時候吧」陳育梅表示平日生活的話都是以閩南文化為主,她也不會刻意去教小孩客語或是客家的文化,而當回到外婆家時,接觸的則是客語環境、客家菜餚,當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被引發而尋求解答時,陳育梅就會教,而在那同時她的內心也感到些許欣慰。陳育梅含蓄的表達她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她說她有時看到哪邊在辦義民祭典或是客家民俗活動時也會攜家帶眷去湊個熱鬧。她的大兒子也會叫她多學學外婆的手藝,「好吃的客家美食失傳就太可惜了!」陳育梅笑著說。


陳育梅一再強調語言的使用習慣和社會整體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攝影/鄭伊婷)

語言具凝聚與認同功能

  「會跟客家人講客家話嗎?不一定耶,通常都是人家先主動用客家話我才會說」陳育梅談到她有一次在學校有人用客語跟她說話,她雖用客語回應,卻覺得有些彆扭。她想或許是因為平常太少用了,而在客家人很少的地方說客語會讓她感覺不太習慣,「如果是親切感的話多少還是有啦」陳育梅說她不習慣的原因或許是因為有點介意別人的眼光吧「當然是用大家比較聽得懂的語言,講國語或台語的話很多人都聽得懂,講客語的話就不一樣了」,她也補充道在像在屏東客家人比較多的地方,她也較會用客語,有時別人在用客語對話時她也會加入,而且常常把人家嚇了一跳,她笑著說「因為他們不曉得我是客家人,而且我看起來不像,講閩南話也沒有客家腔」。陳育梅認為語言具有凝聚與認同的功能,如果有很多客家人以客語講話的時候,其他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加入。她認為這跟生活周遭的環境與推廣有關,身邊若無那個環境,語言能力也會慢慢退化,有時她跟長輩講話,有一些字詞會不知道怎麼講或是忘了。

  「現在政府推行客家電視台,我就覺得很好」陳育梅表示,一方面是一個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另一方面也提供老一輩的客家人與社會接軌與休閒的管道,「像我媽媽現在會看客家電視台,就可以看看新聞知道社會發生什麼事」她認為如果這個區塊受到重視的話,會講客語的就會越來越多,這其中包括了本來就會客語的人還有不會客語的下一代,「我認為語言的使用是跟著時代脈絡在走的。」陳育梅有感而發地說。

記者 鄭伊婷
大家好,我叫鄭伊婷,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100級的學生。家住高雄的我是個純樸的南部人,對很多社會大事都是後知後覺漠不關心,即使有稍微說得出口的議題通常也只是略懂皮毛,講不出什麼大學問。觀望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常常憂慮台灣大學生的未來在哪裡,殊不知一切都是從自己做起---關心身邊的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我相信我們這一群身為國家未來棟樑的莘莘學子們,能做的絕對不僅僅是”死讀書”,而是充分發揮我們的活力與創意,努力團結起來讓台灣被世界看見。我期望不久後的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對時勢敏銳,敢說敢言並對自己負責,充滿感性與知性的優秀青年。盼請大家多多指教!
記者 鄭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