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張芳慈 詩情畫意客家心

張芳慈 詩情畫意客家心

傅如尉  2008/05/14

  一個女人,坐在咖啡廳的一處角落,靜靜喝著手中那杯暖熱的柚子茶,頭上的燈光照下來,一身紫衣的她,流露出一股藝術家獨有的氣質。她是張芳慈,是一個畫家,更是一個詩人,而她自認其中最重要的身份,就是身為一個客家人。抱持著對客家文化滿腔的認同,並為了讓更多人發現客家文化的美,她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揮灑手中的彩筆,真切地描繪出對客家文化的熱愛,客家樸實的精神,就在她手裡完整呈現。

  出生於台中東勢的張芳慈,說著一口大埔腔的客語,因為從小在山林間長大,她笑稱自己是野蠻的小女孩。或許是因為成長環境的因素,養成了她獨特的性格──愛好自由、樂天開朗。但你可能會想問,藝術家不都是獨來獨往、陰陽怪氣的嗎?但是,眼前的這個人,卻大大顛覆了人們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從她的言行舉止中,可以看見一個年輕的靈魂在體內發光發熱,拼命地伸出雙手想要抓住更多的靈感,把握每一個創作的機會。

寫童詩保有赤子之心

  與其說她是一個畫家,她更想讓大家知道的是詩人這個身分。從小,她便對文字具有一定的敏感度,並在學校的寫作比賽中得了許多獎。她說自己雖然是美術系畢業,但有時會覺得,畫畫並不能完全傳達出自己想表達的事物,也就是很難達到與觀賞者的溝通。然而,文字對她來說,感動力量幾乎可以比擬影像,就像在看電影,觀賞者很容易進入影片中的情境,隨著劇情發展而情緒高低起伏,當你仔細品味,畫面就會在腦中浮現,引領你進入另一個世界。

  從十八歲就開始寫作的她,由童詩起步,人們常覺得這樣很幼稚,「那麼,成熟是什麼?」她說,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不就是一個詩人最需要的寫作動機嗎?如果只是為了展現自己的文筆,那麼詩人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吧!之後,她也陸續嘗試了散文、小說等各類文體,最後選擇了現代詩這條路。她說,寫作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閱讀,從閱讀不同作者的作品中,可以體會到一段的生命經歷,增加感受。另外,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也相當重要,只要運用簡單的文字,就能寫出你的每一天,這也是提升文筆的好方法。


張芳慈情感豐富才華洋溢,她很努力讓更多人看見客家文化豐富精采的一面。(傅如尉/攝影)

入笠詩社寫台灣經驗

  張芳慈從閱讀中接觸到很多不同的經驗,但在她那個年代,許多故事寫的是從中國大陸來台灣的種種經歷,而她只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女性,很難跟這些故事產生共鳴,所以,她決定寫出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及對客家文化的堅持。於是,她開始從事詩的創作,期間也加入了「笠詩社」,努力地寫出台灣經驗。從第一本詩集《越軌》出版後,第二本詩集《紅色漩渦》也在幾年後上市。當時,正好遇到九二一地震,也就是因為這突然的悲劇,讓她體認到,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永恆,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握的,所以,想完成的事情不能等,要趕快行動。因此,在這段期間,她不輟地創作各類詩文,其中也包含了客家詩。

  身為客家人又是說著少數大埔腔的她,更能體會客家文化的逐漸流逝,為了不讓這份傳統消失,她以自己最擅長的寫作,來喚醒國人對客家文化的重視。她說,剛開始寫的時候,曾遇到一些困難,因為客家話許多用字跟語法和國語不同,所以如果用國語來思考創作的話,常常會讓詩的感覺變了調,因此,她決定以母語來思考創作,加上剛好那時候在出版社編輯客語教材,釐清了許多用字問題,果然,成品讓她很滿意:「這就對了!」她面帶自信地說。以母語思考,不但藝術本質不變,寫出來的內容,也更能讓讀者體會到作者對自己族群的熱愛,這也正是這類作品感動人心的地方。

不安的靈魂愛上旅行

  張芳慈愛好自由的個性,讓她散發出一股流浪感的基調,雖然從小到大搬過九次家,但她反而將之視為養分,讓她可以在不安定中,思考得更深入,對生命的感受力也更強。這種流浪的性格,讓她愛上旅行,常常覺得興致一來,就跑出去,享受只有一個人的旅程,甚至決定退休之後,要去旅遊雜誌社工作,藉此四處旅行。這種隨性的態度,也表達在她的作品上面:「寫作,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檢視生命的形式。」她說,每個人會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寫文章,而她,只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為成名,因為她認為,只要寫作的當下是快樂的,那就夠了。或許是因為這種不強求的態度,讓她的作品充斥著一股真實的感動力量,因為她只是把要說的話、要表達的情感,完完全全不加多餘裝飾地呈現給大家而已。

  目前,張芳慈與同樣也是客家人的先生育有四名子女,除了在學校任教外,兩人更共同致力於保存與發揚客家文化,不讓它的光輝消失。張芳慈更擔任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的委員,及舉辦多次有關客家議題的專題演講,建立許多管道,讓人們能更加認識客家內涵並參與討論,共同為客家文化打拚。即使有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和固定的工作,她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調,從容地享受生活,而她的生活依據,就是「靈感」。「我做任何事,都要有靈感,才會去做。」露出大大笑容的她說道,無論是做家事、教課、畫畫還是寫詩,一定都要有「靈感」蹦出來,她才去做。她說,因為自己太大喇喇了,很怕背負責任,也不太會照顧自己,有時家人都覺得她實在太迷糊了,甚至覺得她不像個妻子、不像個母親,幸好有老公的包容及孩子們的獨立懂事,她才能真正的做自己,而不被外務拘束。

多愁善感的藝術家

  她說,自己很愛胡思亂想,也就是如此,讓她有種多愁善感的藝術家氣息。有一次,她看見一面在風中搖曳的旗子,突然有種莫名的悲傷自心中湧出,覺得旗子很可憐,被大風吹著,並任憑這股力量隨意飄蕩,沒有自由。還有一次,她去欣賞音樂會,看著台上的手風琴被左右拉扯,心中感到相當痛苦,覺得自己好像就被困在那手風琴的狹小世界,身體彷彿就是那把手風琴,沒有伸展的空間。張芳慈也常常一個人開車,感觸一來,就停在路邊。靠著方向盤大哭,哭完,再繼續上路。她的坦率反而讓人形成一種反思,常常很多時候,人們心中有波濤洶湧的感覺,卻不知該如何表達,這時候,可能就成為壓抑,這也是現代人越來越無法大方表達自己情感的原因。就是如此的感情充沛,讓她在創作方面,有著自然質樸的風格,更能讓讀者進入詩中的情境,與她一同分享這一段段的故事。

  或許,在任何事物都進步的這個年代,許多人早已摒棄自己的根本,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流行,但是,張芳慈依然固守她的文化,努力地讓更多人看見客家文化豐富精采的一面,因為她明白,既然身為客家族群的一份子,就應該做些什麼,而不是在一旁看著它如落日般西沉。所以,她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寫出對客家文化的關懷,並邀請更多人加入她的行列,讓這份美麗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延續客家文化的經典。

記者 傅如尉
我叫傅如尉 人生很短也很長 快樂很多也很少  所以 不要讓自己後悔 歡喜就好      
記者 傅如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