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雜誌 撐起客家傳承
發行雜誌 撐起客家傳承
林冠儀 2010/05/27
擔任律師至今已三十多個寒暑的陳石山,同時也是客家雜誌社的發行人,秉持著傳承客家文化、發揚客家精神的理念,一肩扛起為客家發聲的重擔。
走進陳石山位於台北市的律師事務所,眼前不算大的空間裡盡是文件、公文資料夾及書籍,但卻整理得井然有序,寧靜的氛圍令人感受到事務所裡嚴謹的辦公精神;陳石山一早開始辦公就電話不斷,對每位客戶都親切問候,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不時出現的客語電話,也顯示他獨特的客家身分。
童年貧苦 靠苦讀力爭上游
民國三十年出生於新竹縣芎林的陳石山,從小經歷貧困的佃農生活,因此立志努力向上、出人頭地;回憶兒時,他說:「以前的冬天很冷,地面會結霜,但我到小學三年級才有鞋子穿。」他笑著說,有一次忙完農事,晚上讀書時卻體力不支趴在桌上睡著,眉毛竟被煤油燈燒掉了!佃農家庭根本沒有閒暇可言,想念書就得抓緊下課時間拚命努力。
高中時,陳石山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時的名校桃園高農,就讀畜牧獸醫科,說到這裡,他特別強調:「很奇怪吧?不過早期不少法界人士也讀這類科系喔!」 他表示,自己在生命中有幸遇到很多貴人,鼓勵他向上、勇於嘗試。於是,桃園高農畢業後,他靠自己苦讀考取新竹地方法院執達員,後又考取法院書記官,先後任職於宜蘭、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特別是在台北地檢署的十年間,陳石山學到很多關於法律條文、文書及案件的經驗,對日後的執業律師生涯有很大幫助。民國五十六年,他考取中興大學法律系夜間部,畢業後次年隨即考取律師,並於民國六十四年成立「陳石山律師事務所」執業至今。
除了律師外,陳石山還先後創立「台北市新竹縣同鄉會」、「中華民國路跑協會 」等組織,並擔任《客家風雲》雜誌的法律顧問,更於民國八十一年接下客家雜誌社發行人一職,為客家文化傳承盡心盡力,迄今已十七個年頭。
陳石山秉持是非、公理、正義的原則從事律師行業,獲得尊敬。 (攝影/林冠儀)
硬頸精神 為客家不遺餘力
談到接任客家雜誌社發行人,陳石山露出一絲嚴肅的神情。他指出,客家雜誌社是提供客家發聲的好所在,但自民國七十六年創刊後卻後繼無力、三年中面臨兩次倒閉危機,在當時的社長林光華請託下,自己才硬著頭皮接下這份責任。「還好有客家人的硬頸精神,也可以說是一種固執吧!別人既然可以犧牲,自己有何不可?」陳石山說,擔任發行人並不簡單,但自己一直以「樂觀奮鬥,廣結善緣」為座右銘,「『匹夫之責』,我當然不能置身事外!」。
接任發行人後,陳石山比以往更熱心奔走於客家事務,不僅自己出錢辦餐敘、運用廣大人脈請各界幫忙宣傳、訂閱客家雜誌,更自掏腰包為新竹及台北地區多所學校訂閱客家雜誌及捐贈書籍,使客家雜誌稿源不斷,帶領客家雜誌邁向嶄新的道路。說到這兒,陳石山的驕傲、喜悅全寫在臉上,他語氣興奮地說: 「現在不給稿費,還是很多人不斷投稿!」更令他開心的是,今日的客家話已經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參與、投稿,為客家文化的傳承注入新血。此外,陳石山也花費許多心血研究關於客家的種種,時常發表有關客家公共政策、語言、歷史、文化......等文章,近年來更致力於推動「客家基本法」的制定。對於客家,陳石山總是不遺餘力。
沒有藍綠 只有客家本色
陳石山激動地說,自一九九八年「客家萬人還我母語大遊行」後,他開始關心客家的權利、文化覺醒,認為政府漠視客家、打壓客家語言,因此他決心:「從前客家被政黨玩弄,現在應該反過來!」陳石山說,「政黨放兩邊,客家擺中間」是他不變的原則,他不愛與政治沾上邊,不論政黨,只要是對客家有益的,他就去做。
陳石山認為,政治是一時的,文化卻是永久的,政治不該污染文化,更不該將文化淪為選舉操弄的工具。儘管多次替政黨參選人擬訂客家政策白皮書,陳石山仍能以客觀的立場批判、分析各黨派對於客家政策的執行力。
這幾年,他更加專注於客家文化、教育的推動,除了舉辦各式文化座談會外,他自豪地表示,客家雜誌社每年夏天都舉辦「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甚至還有「客家師資培訓營」,報名都非常踴躍,令人欣慰。
陳石山的辦公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他為客戶解決問題的同時,仍不忘翻閱行事曆中的內容。(攝影/林冠儀)
創設路跑協會 與羚羊一起奔跑
從事律師這個行業,陳石山說,他的父親是個非常正直、執著又忠厚的人,總是教導他凡事都要分清是非、公理、正義,因此他辦案一直秉持這三項原則,案件若不合社會公理正義,自己就不隨之起舞、「不黑白講」 ,這與一般人對於律師「有錢好辦事」的觀念有很大差別。「揚善於公庭,規過於私室」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他不變的自我砥礪。陳石山的母親則勉勵他「度量大,福才大」,使他為人處世有著極佳的包容力,對他的人生受用無窮。
擔任客家雜誌社發行人,陳石山的經營理念很簡單,卻也很踏實、充滿寬廣性。「就是什麼都不限制、什麼都報導」, 他表示,客家雜誌是提供客家族群發表意見的優良平台,只要不被政治牽著鼻子走,就不該有所設限,而應呈現各種觀點、集思廣益,為台灣的多元族群和諧貢獻心力。
此外,陳石山也創立不少組織、協會,其中,最讓他津津樂道的是「中華民國路跑協會」,這是有「飛躍羚羊」美譽的紀政邀請他創設的協會,回憶起協會創會的歷程,「那時候只是接到紀政一通電話,我還喊著: 「紀姐,我真的不會跑啊!」陳石山露出燦爛的笑容說著。他說道,一開始自己也只是抱著幫忙的心態和紀政合作,但人的潛力真的很妙,後來他也慢慢愛上路跑,甚至和協會成員到世界各地舉辦、 參加路跑比賽,近年來,看到台灣的路跑風氣逐漸興盛、幾乎成為全民運動,讓他感到非常開心,是他一開始從未預期到的收穫。不只是律師,不只是客家雜誌社發行人,陳石山以客家人的身份、以客家人的硬頸精神,為客家開創一片天地,也為人生寫下精采的扉頁。
陳石山(中)與紀政(右)參加路跑。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的創立可說是兩人努力的結果 。 (提供 / 陳石山)
互相包容 多元台灣才美麗
提及客家文他面臨的生存危機,陳石山強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他感慨地說,學習客家語並不妨礙其他學習,也不代表否決其他文化,何必自我設限而不走出寬廣的世界呢?
陳石山熱愛鄉土,每個過末都返回新竹的老家陪伴雙親與家人,對自己家鄉的風土民情也瞭若指掌;他表示,自己的太太也是客家人,而他平日在家也和三個兒子、媳婦及孫子們說客家語,就連孫子們在學校也都還修客家母語課程。陳石山覺得,多元文化的台灣才是美麗的,每個族群應該互相尊重、包容,而不應存有文化沙文主義。身為客家人,他實在不贊同有些人選擇當「隱形客家人」而不傳承客家語言及文化的觀念,這令他感到遺憾。
「客家人要自愛,不要失去本質」 ,這就是陳石山對客家族群最大的期許。
陳石山(左)與其父親於老家三合院前;陳石山愛鄉愛土,常返回新竹芎林老家。(提供/陳石山)
![]() |
記者 林冠儀
嗨我是冠冠,或者可以叫我ㄍㄨㄢˇ ㄍㄨㄢˊ 噢!! 但我一點都不ㄍㄨㄢˊ,嗚嗚好想長高高。 來自台中、熱愛台中,喜歡到處走走、用相機記錄生活:) 很喜歡認真完成每一件事後那種鬆一口氣又有成就感的感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