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京定 難忘「賠錢貨與香爐耳」夢魘
劉京定 難忘「賠錢貨與香爐耳」夢魘
戴子嘉 2010/05/27
劉京定,任職於中央警察大學,擔任學生總隊研究生中隊的區隊長。她自認為固定非典型的客家人,因為高中以後就離開客家庄,偶爾才會回老家看看,不過在她的身上仍然留有客家人的氣息。
劉京定家中總共有七個小孩,她排行第五,上面有四個姐姐,下面有兩個弟弟,從她的家庭結構來看,就可以知道她們家有非常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加上她的父親是長子,無論如何都要將「香火」延續下去,因此小孩一年增加一個,生到第六個終於是個男生,總算達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基於中國人的 「多一個小孩只是多一副碗筷的觀念」,在她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排行第七的小弟也來報到了。
父母教育 小孩「團進團出」
由於父親是長子、長孫,從小便和奶奶同住,難免會受到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影響,但是生長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觀念上的重男輕女,其實在物質上的差異並不大,而且光靠她的父母親照顧一家十口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所以她們五姊妹從小就扛起大部分的家務事,同時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弟,她還提到因為家中女生很多,總是被親戚冷嘲熱諷「賠錢貨」,而且她的奶奶常把弟弟是「香爐耳」掛在嘴邊,讓她們做姊姊的聽了很刺耳,「明明同是劉家人,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差別待遇?」所以她有時會頂嘴說弟弟是「尿桶耳」,小小的發洩一番,回想起童年往事,她不禁噗嚇一笑。生長在家庭即工廠的時代,劉京定的父母原本經營腳踏車店,後來跨足到金香業,家中的經濟才略有改善,不過那時還是小孩子的她們就開始了打工的生活。在她的印象中,小時候沒有寒暑假,也沒有所謂的週末,過去的週六要上半天課,一放學回到家吃完午飯後,母親就會用摩托車一趟趟地把她們載往自家工廠,從事需要人力的半成品加工工作,每每在規定的份量完成後才能玩耍,男女皆然。而且有時週末下課後,她們還要協助急件的完成,所以小的時候,她們最怕放假。但長大後她的母親卻有另一種說詞,她說因為家中小孩太多,每天下班回到家後都會聽到奶奶抱怨她們不乖,又怕她們出去跟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玩,所以她的母親認為整隊小孩「團進團出」比較好管理,而且她很得意的表示:「根據我的觀察,這招似乎真的有效!」
帶著笑容的劉京定,完全沒有警察的嚴肅氣息。(提供/劉京定)
重視讀書 父母身教影響最深
因為劉京定的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高,深深體會到未受教育的痛苦,所以非常重視子女們的教育。儘管家中孩子很多,但是只要跟念書有關的花費,父母親絕對二話不說爽快掏錢,所以她常常用買文具的藉口騙取零用錢,說到這裡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過她很驕傲地表示,從小學開始都是靠自己讀書,就是遵守鐵律──新聞播報完畢就得關閉電視,所以每次月考平均都有九十五分喔!
除此之外,劉京定覺得受父母影響最深的就是身敦,她說父母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入睡時已經是凌晨,尤其是她的母親,早上四、五點就得起床洗衣、養雞、餵豬,還得幫全家人準備早餐;她的父親是典型的客家男人,地位崇高,母親總是規定晚餐一定要等到父親回家後才能開動,印象中還曾經等到晚上九點。她也常看到母親煮豬肝湯等補品給奶奶跟爸爸,這個時候小孩們只能站在旁邊看,有時可以分到幾片豬肝吃就開心的不得了,直到現在對豬肝湯還是情有獨鍾。劉京定覺得母親為了家庭,再辛苦也值得,所以她小時候唸書唸到累時候,常常會提醒自己:「父母很辛苦,不要讓別人看不起我們這些女兒!」
劉京定還記得當她的三姐高商畢業後,父母出錢讓她補習考二專,左鄰右舍親戚議論紛紛:「女兒是賠錢貨,養大了還不是別人的,念這麼多書幹嘛?」等等的嘲諷話語,在她的三姐考上台北商專後,親戚又說話了:「書念這麼多,錢有賺比較多嗎?」後來她的四姐高工畢業,也去補習,考進了新埔工專二專部,親戚再補上一句:「他們家的小孩唸書都是用錢堆出來的」,令她忿忿不平。深陷客家庄重男輕女的傳統思維,讓劉京定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形成她的夢魘。
在丈夫和可愛女兒的包圍下,劉京定露出幸福的微笑。(提供/劉京定)
學運時代 確曾遭受差別待遇
她回想求學過程中,確曾因為是客家人而遭受差別待遇,還記得在野百合學運時代,在一次的演講場合中,聽眾要求演講者以閩南語發音,當時她也很想站起來表示:「台灣不是只有閩南人,還有客家人、原住民,台灣省不是叫做福建省!」可惜當下她沒有這種道德勇氣,令她頗為懊惱。所幸在講求尊重多元文化的現代,這種景象已不復見。
從小生長在竹東客家庄的劉京定,平常以說客家話為主,一直到了新竹念書後才體認到講客家話的重要性,因為到了新竹女中,才發現原來新竹市大多固定閩南人,客家人很少。她說以前住在竹東時,鄰居、同學、老師都是客家人,體會不出客家人是少數族群,到了新竹女中才發現情況已經變了。同時她還發現自己講國語時,客家口音還挺重的,於是努力去除說話時的客家口音。不過由於客家話在學校是稀有語言,劉京定開玩笑地說,如果要罵同學又不想被聽到時,客家話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所以到了新竹才讓她深刻感受到「我是客家人」。另外,有些閩南籍同學很喜歡指出她的客家口音,甚至笑她說話的腔調,有種被歧視的感覺,於是她開始刻意地隱藏客家口音。而她有點不好意思又得意地提到,因為客家話有六種聲調,北京話只有四種,所以她現在可以把國語說得很標準,英文發音也很流暢,都是拜客家話的六種聲調所賜。
脫下平日的警察制服,劉京定幫友人慶生時的合影。(提供/劉京定)
不會講客家語言 「So what?」
當客家與閩南結合,劉京定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差異,根據她從先生身上觀察到的閩南文化,她覺得閩南人好像比較喜歡吃魚,而客家人比較喜歡吃肉,可能和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比較接近山區有關,魚對他們來說比較貴也吃不起,以她們家為例子,肉的料理變化顯然比魚多出許多。還有客家人很喜歡吃米食,也喜歡一次做很多份分送親友,然而有趣的是,傳統客家女性其實很不屑閩南的米食。她還強調客家人覺得閩南人的腔調很重,如果親戚中有人娶閩南人為妻的話,大家都會在背後稱她為「閩南婆」,其實這句話是罵人的,因為以前客家男人的外遇對象都會被叫做「閩南婆」,所以這個稱呼其實蠻負面的。
很多人都說台灣人非常熱情、好客,劉京定眼中的客家人也不例外,「客家人非常大方!」 她很興奮地說,很多路過家中的親戚,如果剛好碰到他們家的用餐時間,都會被邀請進來一起大快朵頤一番,和一般人存有對客家人吝嗇的觀念很不一樣。
劉京定表示,雖然近幾年來政府開始重視客家議題,但是政府機關對客家人的照顧,或者是在推廣客家文化上的努力,就她的感受來說仍然不太夠。至於「現在常不常講客家話?」,她覺得因為隱形客家身份太久了,因此不太會在公眾場合說客家話,所以她覺得年輕一代的客家人已經沒有學習客家話的動機了。「客語傳承的重要性,其實連我都不太懂」。她羞赧表示,如果小孩會講客家話當然是最好不過,但不會講客家話好像也沒有太大影響,畢竟台灣的客家族群還是占少數,雖然她知道要教,但是並不積極,再加上她嫁給闇南人,已經不住在客家庄,對她來說在家要以客家話交談,真的有些困難,所以不會講客家話「So what?」她覺得客家話可能逃不了式微的危機。
擁有兩個可愛女兒的劉京定,是個稱職的母親。(攝影/戴子嘉)
![]() |
記者 戴子嘉
達達的馬蹄已來到大三的喀報磨練 我是戴子嘉 希望大三可以행복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