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蘭 節儉乾淨 很台灣的客家人
陳秀蘭 節儉乾淨 很台灣的客家人
楊雅涵 2010/05/27
身著一件灰色外衣,搭配便於行動的牛仔褲,歲月並沒有在陳秀蘭臉上留下太多痕跡,頂著幾絲白髮,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活出獨有的客家精神。初次見面時,聽她豪爽的大笑以及談吐,很難想像她是一名保守傳統的客家人,但是,「節儉乾淨」這四個字,卻是她生活的中心指標。
出身於民國46年,祖籍在新竹芎林的陳秀蘭,全家人都有道道地地的客家血統,當年,他們一家祖先從廣東來台,定居在芎林這一塊客家人的寶地。但是,幾代下來,陳秀蘭一家並不像其他客家族群一樣,會時常聚集在一起,進行掃墓或是是延續客家傳統的活動。相反地,他們自成一格,積極融人台灣當地社會,只有每逢過年時,才會回自家祖先的墳墓祭拜,說說大家久違的客家語。
笑容燦爛的陳秀蘭,是一位道地的客家人。(攝影/楊雅涵)
對陳秀蘭而言,沒有甚麼童年不童年,因為當時家裡務農,放學回家的工作則是洗米煮飯,幫家裡餵養雞隻跟豬,很少會出去玩,更因為家裡窮,晚上若要念書就必須點油燈來照亮課本,不能多加浪費。
她也提到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班上常常會有人沒錢讀書,要跟老師欠著錢,她自己也曾經歷過沒錢念書的窘境,所以面對現代的小孩,她都會覺得他們很好命。還有一點與現在不同的則是,小時候陳秀蘭是與叔叔伯伯居住在一起的,但是當自己跟隨時間流逝邁入現代後,則是一個人在南投中興新村購買房子獨居。過去與現代的時空差異,讓她知道,自己真的走過一段很漫長的人生。
雖然祖籍在芎林,但是陳秀蘭很小的時候便搬到南投集集居住,由於身邊會說客家語的人不多,加上父母並沒有刻意在家中使用客家話,在小學時期,陳秀蘭生活中的主要語言就只有閩南語。
「讓我聽客話我會聽得懂,但是讓我講……我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陳秀蘭用閩南語這麼說道,雖說自己也會講客家話,但是只會一點點,對於客家話的分類她並沒有知道太多,身邊多數的人都是講四縣控及海陸腔,其他種腔調並不太熟悉。其實,雖然身為客家人,但是從小時候開始,陳秀蘭的父母就沒有用語言來要求自己的小孩,甚至,連她的父母親和弟弟,也漸漸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閩南語,再加上南投當地國小會使用客語的小孩並不多,對於陳秀蘭來說,客家話實用性與普遍性跟閩南話相比已經遠遠落後了。因此,在她國小整整六年的時光,閩南話被社會及生活環境訓練得字正腔圓。
適應國語 閩南話不再是生活主流
然而,在她高中的時候,命運安排她回到自己的家鄉竹東念書,霎時間,生活周遭的客家人劇增,也是在這個時期,讓她不忘自己身為客家人的角色,重拾了以往很少使用的客家語。不過儘管如此,由於身邊的閩南人還是多過客家人,對陳秀蘭而言,閩南話的實用性仍然遠遠大過客家方言。
漫長的求學生涯結束,陳秀蘭在台北的遠東百貨找到一份工作,雖然中間曾被派往台東,但是這份工作一做便做了十幾年,相較於固定不變的職業,語言則在她的生活中又一次起了變化。
「雖然從小就有聽過人說國語,但是大家都是鄉下人,說出來的腔調總是跟都市裡的人不一樣。」陳秀蘭唏噓地說著,在台北工作的這段期間,她不斷矯正適應國語的正確念法,再加上政府的國語政策,閩南話似乎又不再是生活中的主流了,對她而言,這樣的語言變化其實是很緩慢的一個過程,她的生命中,由於不斷改變生活的地點,時間與空間的壓力下,經歷了三種不同語言的人生。
喜歡簡潔乾淨的陳秀蘭,不管到哪裡都會忍不住打掃起來。(攝影/楊雅涵)
有一百元 最多只能花四十
當被問及客家女性的問題時,陳秀蘭很肯定並有自信的說:「我就是這樣的代表!」她大方的提出幾個她認為的客家女性特質,並說明自己確實是這類型的女人。一般人所認為的客家女性,多是勤儉持家、吃苦耐勞或者是傳統保守的,甚至,會被要求必須學會女紅及幫忙家事,陳秀蘭同樣同意這樣的看法。不過,雖然自認自己是傳統的客家女性,陳秀蘭的家庭可沒有一般客家人所說的重男輕女的觀念,相反的,男女十分平等,客家女性持家及節儉的觀念,只是很單純的深根在她的腦海裡。
如果你問認識陳秀蘭的人她是一個怎麼樣的女性,大家的第一直覺都是:「她很愛乾淨!」由於目前並沒有工作在外,每天早上醒來,陳秀蘭便會到菜市場與攤販們相見,賣完後便馬上回家煮午飯。除此之外她的生活休閒便是打掃,她會要求自己讓環境變的一塵不染,就算到朋友經營的店家裡做客,話一聊完,她便會很下意識的拿起旁邊的抹布開始清潔,頗有以此為樂的感覺。
除此之外,談到節儉時,陳秀蘭也有她自己的一套觀念,她認為買東西 一定要有自己的預算,若是今天身上擁有一百元,最多只能花四十元出去。雖然這樣的生活很單調,但是,卻是很現實的寫照,她不用亮麗的外表,只要整潔乾淨便可,陳秀蘭以她的人生演繹出傳統客家女性的代表。
其實,如果沒有特別詢問,陳秀蘭從來沒有主動跟人說他是客家人,由於長期在閩南文化下薰陶,她的閩南話並沒有其他客家人講話時會有的腔調,反而非常道地,因此,很多認識她的人都以為她是閩南人。若是今天在因緣巧合下遇到同樣屬於客家人的人,她也不會有特別興奮的感受,最多只會很高興,這跟她的觀念有關,在她的想法裡族群是非常平等的,她認為自己身為客家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不會有跟別的族群對立的威覺,區分閩客只是血緣上的差別,在文化上大家已經漸漸同化了。而她就是一位很台灣的客家人。
最具體的例子便是觀看客家節目及電影,陳秀蘭並不會因為自己是客家人而特別轉到客家電視台,或是因為自己是客家人而去電影院拉高客家電影的銷售量,對她而言,她如果會去看這些節目,只是因緣巧合或是真的很好看,身為客家人的身分並沒有對她觀看這些節目造成影響。甚至,陳秀蘭還是認為闇南語對她而言較為親近些,如果跟朋友去唱歌,她點的都是所謂的台語歌,問及她會的客家歌曲,似乎一首都沒有,一些知名的客家歌也只是聽過卻不會唱。
陳秀蘭認為,當代有很多客家人都跟她一樣,並不會因為客家的身分而有特別的舉動,因為在她生活周遭的客家人非常多,當他們彼此見面的時候,雖然會稍微參雜幾句客家語,但主要的溝通還是以國語或是閩南語來進行對話。當問及是否會願意延續客家傳統時,陳秀蘭則露出一臉無奈的表情,她認為,自己的客家話已經不太好了,也不會去要求別人,若是客家文化可以繼續延續下去,她當然會非常開心,雖然可以顯露出自已是客家人的具體動作她沒有做到,但是,她把客家人的精神傳承的淋漓盡致,而她也會願意延續這份精神。
![]() |
記者 楊雅涵
出生於三重,但老家在彰化。曾就讀中山女高,後於交通大學傳播科技學系學習,最愛唱歌,因此加入合唱團多年,興趣則是看小說、玩線上遊戲,綽號天書,常被朋友戲稱宅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