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洪怡惠 快樂生活王 不憂文化消失

洪怡惠 快樂生活王 不憂文化消失

陳奕儒  2010/05/27

    每天早上享受美味的早餐,電視轉到中視,播放的是《快樂生活王》,美麗的主持人,以甜美的聲音介紹今天節目的主題。相信許多人都熟悉這一幕,而節目的主持人相信也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溫婉大方,這些都是洪怡惠給人的第一感覺。

    洪怡惠是資深的新聞記者,曾經報導華航澎湖空難等空難事件,蔣宋美齡紐約追思禮拜現場轉播等等。她也是著名的主持人,曾經主持過《搶救失業大作戰} 和《女性魔法師》等節目,現任《快樂生活王》與《新聞6一下》的主持人。

    探訪當天,寒風颼颼地颳著,身體早就凍得直發抖。洪怡惠卻只穿了一件背心,寒風中依舊行走自如。洪怡惠當天有營隊的相關活動,好不容易等到中間休息時間,探訪終於可以正式開始。


洪怡惠在攝影棚的照片。(圖片來源/網路)

同儕壓力大   努力丟掉台灣國語

    小時候她住在苗栗三義一帶,父親是潮州人,講的是廣東偏閩南的話。「但他也會說客家話,可能是來台灣以後學的。」她補充道。而母親則是南投客家人,遺傳自阿嬤的客家血統。講到這裡,她露出靦腆的笑容說,自己只能算是半個客家人,由於生長環境是傳統的客庄地區,無論家裡或跟附近鄰居說的都是客家話,所以從小就習慣講客語。

    身為一位專業的主播和資深的主持人,洪怡惠擁有流利的國語,然而問到使用客語的頻率時,她卻搖搖頭說,現在鮮少使用了,說起來還有些生硬。有時候為了職場的需求,還需要練一些閩南語。她低著頭回想當時的狀況。還記得那時候,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為了要探訪他,所以還特地跟同事練習閩南話。「不過講得也不是很好。」她苦笑補充道。

    是什麼原因減少了客語的使用,洪怡惠笑了笑然後回答,因為當時國家有國語政策,不過主要的原因,她頓了頓說,要從讀新竹女中開始說起。那她時候就讀新竹女中,頭一次離鄉背井,獨自一人到新竹來住。同學們大多數都說國語,所以能說客家話的機會也就減少了。難道同學中都沒有客家人?當然有囉,客家人生性很低調,在公開的場合不太會公然講客家話。有時跟班上的人同學聊天,即使是客家人,也都只會國語交談。而她個人之所以不太愛講客家話,其實還有另一個原因。洪怡惠伸伸懶腰說。那時班上同學老是嘲笑她,說她有客家國語,而且聽起來很奇怪。面對當時同儕間的壓力,加上自尊心被刺激,於是她下定決心要把國語學好,把客家的口音去掉,所以後來就較少說客家話了。她有些笑笑地說,就算回到家中,跟爸爸媽媽講話,也都習慣講國語。

長官客家人   面試工作助力多

    客家的身份是否曾造成求職或工作上的困擾,洪怡惠搖了搖頭說,好像沒有這樣的問題,她想了一會又接著說,反而因為她的客家身分,對求職多了些機會與幫助。當初求職於中視,完全沒想到當時中視的總經理居然是客家人,可能有點同鄉惜同鄉,面試的過程相當順利,他還用客家話聊聊天,後來果然得到記者工作。洪怡惠回想當時,試圖模擬當時的情況。工作上的上司、採訪主任也是個客家人,他很喜歡用客家話跟她聊天,她當然也用客語回應他,雖然兩三句後就自動換成國語了,洪怡惠說著自己就笑起來了。不過工作場合上其實有蠻多客家人,他們對她都很照顧,私底下偶爾也會用客語聊聊天,講到這洪怡惠流露出感激的眼神。

    客家美食向來就為人所知。清脆爽口的薑絲大腸和香Q美味的客家粄條,都相當好吃,一講到客家美食,洪怡惠整個精神來了。但她最喜歡的是家鄉的味道,客家麻糬與客家桔子醬,都是她的最愛。客家麻擇就是俗稱的粢粑,作法是把糯米用扁擔壓扁,等到水分流乾,糯米團變硬,在放入熱水中滾煮,等熟了以後, 還得用機器或人力不斷地搓揉,揉到麻糬變軟後,就可以撕一塊起來配花生粉吃,是讓人一口接著一口、欲罷不能的好滋味。客家桔子醬也是洪怡惠大力推薦的美食。一開始吃起來可能會有些不習慣,但可以試著搭著別的東西一起吃,她以鼓勵的口吻說。最喜歡搭配的,就是客家傳統的土雞,那鮮嫩多汁的口感,再沾上一點桔子醬,吃起來酸中帶有些甜滋味,簡直是人間美味。「每次回家過年,最期待的就是這道菜了。」洪怡惠興奮的說。


洪怡惠主持節目與來賓合照。(圖片來源/網路)

採訪極力大   尋找心靈的庇護所

    說到客家傳統的祭祀,洪怡惠埋頭苦思了一下,才說她們家裡好像沒有什麼傳統祭祀。有印象的只有掃墓拜祖先,但是掃墓的日子跟一般人不一樣,不是在清明節,而是元宵節的後一天,客家人還蠻重視這個日子,算是對組先的尊敬。但除此之外,家裡其實並沒有特殊的客家傳統。大概是因為阿嬤是個基督徒,所以家中比較少有拜拜的行為。但媽媽的信仰跟一般大眾一樣,農曆上要拜拜的日子,她就會自己跑到廟裡去拜拜。爸爸就比較沒有什麼宗教信仰。

    「我本身也是跑過許多教會的人。」洪怡惠抬頭若有所思地說。大概是五、六年前吧,因為當時她擔任社會版的記者,常常採訪強暴,搶劫,砍人,飆車等等大量負面的新聞,每天接觸到的都是些社會骯髒黑暗的一面,精神上的壓力常迫使她做不下去,檯面上她依舊得面帶微笑報導新聞,私底下卻是沮喪不己,人性的墮落,使她懷疑了生命的目的,於是她開始到處尋找心靈的庇所。後來是經過朋友的介紹,來到新竹的大夢麗協會。「這是一個講求愛的地方。」洪怡惠笑著說。在這裡人人都是兄弟姐妹,愛是這裡核心價值。「我常常覺得社會上有些問題,就是導因於原生家庭的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成長,每個人都懂如何為對方付出,相信這個世界就能和平共處 了。」洪怡惠神往地說著。但就現在的情況是不可能的,社會新聞還是多得數不清,這就是擔任記者的悲哀,想要有所為卻又有所不為,她顯得有些無奈。


洪怡惠出外景節目騎腳踏車。(提供/洪怡惠)

文化會進化   好的自然留傳千古

    擔不擔心客家意識或文化的消失,洪怡惠笑笑地說她並不擔心。她又笑著說,她自己本身就沒有什麼客家意識,所以也無所謂的擔心意識消失。難道對客家文化的消失,不感到任何憂心嗎?洪恰惠聽到歪了歪頭想一下,她認為客家文是不會消失的,因為文化是會不斷進化的,停止不動對客家文化也是不好,而且有些客家傳統的東西也不是很好,像客家人習慣吃重鹹重油,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對身體都是很大的負擔。文化不好的部份會隨時間而流逝,好的自然會永流千古。

記者 陳奕儒
恩恩,大家好 我是陳奕儒 別名搖搖 喜歡搖來搖去 恩恩,就這樣                                     XD
記者 陳奕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