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詹晏東 愛家男人 家族聚會不缺席

詹晏東 愛家男人 家族聚會不缺席

賴映秀  2010/05/27

  卸下房屋仲介人員的職業笑容,四十二歲的詹晏東和小兒子捲起衣袖,整理起家門前的小花圃,打算把這一片雜草叢生的園圃,種滿可以用來烹飪的香料;他看著別人家的花園,也希望自己的家門口也能有如此綠意盎然。當整理到一個段落後,他回到屋內替所有人張羅下午茶的飲品,這種看來愜意的午後時光,其實是詹晏東標準的週休假期。他仔細地檢查過每一顆咖啡豆,將它們放入手搖式磨豆機,隨著咖啡豆不間斷的碎裂聲,咖啡香慢慢地在客廳中擴散了開來,沒多久,他從廚房端出漂著雪白奶泡的咖啡。

  「與其去羨慕別人,不如好好利用現有資源,做最大的享受。」詹晏東平時只要一有來自客戶的電話,就必須放下手邊一切事情來服務客戶,只有在假日的時候能夠偷得一點喘息的空間,而家庭就是他的度假勝地。詹晏東認為,家是一個人最大的支柱。他經常和家人一起到郊外騎單車、露營,或只是在家喝一杯自己煮的咖啡,提到有關家庭的一切,他總會露出淡淡的微笑。


出生於苗栗卓蘭的詹晏東使用客語中人口較少的饒平腔。(提供/詹晏東)

祖訓八十字  後代子孫按輩排名

  詹晏東承認自己是一個很愛家的男人,他認為這和他的客家身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出生於苗栗縣卓蘭鎮的詹晏東,從小就生活在民風純樸的客家庄內,在就讀二專之前,他的生活周遭只有客家人,而且說的還是台灣人口較少的饒平腔客語。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與閩南人的差異極少,但是在祭祀及宗族觀念上,詹晏東表示他對於閩客之間的差別有很深刻的感受。

   客家人相當重視宗族觀念,詹晏東一家在苗栗縣詹氏宗親會中,屬於「學傳公派」,而另一派則為「敦仁公派」,兩派都有傳下八十字的祖訓,後代子孫大多依照輩分及相對的祖訓文字命名。詹晏東屬於「益」字輩,雖然沒有依照祖訓取名,但是他仍對自己所屬的輩分存有一份認同感,「我有個同學還是勳字輩的(益字之後兩輩),他還喊我一聲大哥」,他提到的這段故事,傳達了客家人對於家族的深刻認同。

  「每次逢重大節日的時候,哇,回來拜拜的人都好多好多喔!」詹晏東指著照片上的人群,認真地數著每個需要返鄉祭祖的大日子,如:過年、中元、清明、中秋、元宵、重陽、端午等傳統節日都是客家人的聚會日。不同於閩南人初二回娘家的習俗,是農曆正月初四時,他所住的村莊裡每個嫁出去的女兒,都會被娘家邀請回家團聚,家家戶戶擺開宴席,從村子口到村子尾,每一戶都充滿了溫馨的感覺。這麼多個日子,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如期出席嗎?詹晏東搖了搖頭,他認為這也是客家人強烈的家族感所帶來的壞處,有些一成員在生活上遭遇到了什麼問題,在家族間會迅速傳開,每年又有那麼多個相聚的日子,寒暄之餘也會關心一下其他人的生活,那些不順利的成員被一而再、再而三追問之下,常常會拒絕出席家族內的活動;但如果過了一陣子又再度出現,也就表示遭受的困境已經迎刃而解了。

  即便是每年這麼頻繁的見面,身為長子的詹晏東卻很少缺席,他認為這是他不可推卸的責任,雖然大兒子客語程度不足以用來與人對談,但他仍然堅持教導兒子作為長孫所有該注意的細節。在閩南社會中,出們在外的子孫大多會將祖先牌位移請至家中就近供奉,但詹晏東只以祖祠做為唯一祀奉先人的地方,這不只是他個人的堅持,也是多數客家人並未在家中設立神龕的原因。

閩客通婚 生活細節差異多

  詹晏東對於家族的執著,與一般客家人給人的印象相去不遠,但他強調自己的家庭,可以稱做為「進步」的客家家庭。他的父母都有受過教育,父親曾在卓蘭鄉公所擔任公職,母親則是離開家庭在工廠求職,父母雙方皆非傳統務農家庭,母親的地位,也不像其他客家家庭中的女人一樣弱勢,這樣「不同以往」的客家家庭,塑造詹晏東並不排斥閩南人的個性,讓他和一位閩南籍女性共結連理。

  詹晏東的太太鄭翠紅,是個生長在嘉義縣漢口鎮的閩南人,在嫁進客家家庭前,有過很大的掙扎,一來是娘家擔心不同族群的生活差異會讓女兒受苦, 二來是客家人對於宗族延續的強大意識,可能會將她壓得喘不過氣。最後她做足了萬全的心理準備,包括努力成為孝順聽話的媳婦、利用調整體質等方式順利替家族長子繁衍香火,在進入另外一個家庭之後,鄭翠紅也很快地適應自己新的身分,並積極配合夫家的生活方式,讓她成為與夫家相處融洽的閩南媳婦。

  剛結婚的前兩年,詹晏東和太太鄭翠紅居住在卓蘭老家,太太也在這段時間和婆婆學了一手好廚藝,鄭翠紅笑說自已在娘家學的廚藝,還不及婚後跟婆婆切磋的一半。鄭翠紅認為除了婆婆的廚藝值得一學之外,另一個讓她學習客家菜的動機,是詹晏東對於客家菜的強烈喜好,就像是那句琅琅上口的俗諺:「要抓住一個男人的心,要先抓住一個男人的胃」,所以從卓蘭搬出到台中前,鄭翠紅把握每次婆婆下廚的機會,守在婆婆的鍋鏟邊,就是要把原本對她相當陌生的客家菜學好。

    即使生長在「進步」的客家家庭,當詹晏東步入婚姻之後,他才意識到閩客生活有很多細節是不同的。祭祀方面,客家人信奉的是三山國王、伯公、祖先。三山國王代表的是客家人原鄉廣東省的獨山、明山、巾山,而伯公則是閩南人所說的土地公。相較之下,閩南人會參拜的神明卻是多到數不完,媽祖、觀音菩薩、關公、文昌帝君等許多神明,詹晏東不否認透過拈香祝禱的過程,可以給人心靈平靜的力量,只是閩南人幾乎什麼都可以供奉為神的行徑,一直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而在和太太的相處上,語言並不是最主要的溝通問題,因為雙方都可以使用國語來做為溝通的橋樑,雖然在拜訪雙方的家庭時會接觸使用不同方言的長輩,不過兩人都會替不熟悉的另一方翻譯,透過彼此教導與學習閩客兩種方言,也是假日下午茶時光之外,生活上的一種樂趣。


苗栗縣詹姓宗親會學傳公派家訓,第二句的「益」字輩為詹晏東所屬輩分。(攝影/賴映秀)

一客五腔調  閩語更難學

  台灣客家人主要使用五種腔調,分別是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紹安腔,詹晏東生長於苗栗縣卓蘭鎮,使用的正是台灣客家族群中,人數較少的饒平腔,這也成為他學習其他客家腔調或閩南語的動機。第一次接觸到饒平腔以外的腔調,是詹晏東在勤益工專(現勤益科技大學)就學時期,他發現來自台中縣東勢鎮的同學,雖然也是說著流利的客家話,但是在許多發音上就稍顯不同,使得他最主要的交友圈,還是以卓蘭朋友為主。入伍之後,部隊集結了所有來自苗栗縣的役男,不分兵種統一接受新兵訓練。隊上多是客家子弟,但卻有著兩種不同腔調,在彼此交談的過程中,詹晏東會依據對方的腔調去轉換自己的語調,因此除了熟悉的饒平腔外,四縣腔客語他也能夠應對自如。

  至於新竹及桃園地區較為普遍的海陸腔,對於詹晏東來說則是陌生許多,快節奏以及重音位置不同的海陸腔,讓他經常需要請求對方放慢速度,才能夠接收對方所要傳達的訊息。客家人學習不同腔調的客語有其困難之處,學習閩南語就更不容易了。他難以融入太太的娘家生活,他會的也是幾句寒暄,而非能夠理解長輩需求的應對進退,讓詹晏東的女婿地位不如閩南籍的姊夫一樣,但他也明白這是他無法突破的障礙,便不強求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閩南語不能算是台語,否則把客語和原住民語放在什麼定位?」詹晏東認為台灣社會的確存在著大閩南主義,那些高喊「愛台灣」的人,大多是用閩南語來高喊口號,卻很難聽見等量的客家人用客語說出對台灣的愛,他藉此提醒人數較多的閩南族群,別忽略其他族群發出的聲音。


詹晏東常利用假日和家人出遊(提供/詹晏東)

記者 賴映秀
賴映秀是我, 來自既城市又鄉下的地方。 也許、如果、可能、好像, 生命就是有這些未知才可貴。 跌跌撞撞的途中學著成長, 快樂不快樂的經歷, 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盡全力把每件事做好, 無愧於心 : D
記者 賴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