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子 打造客家版LV
楊晴子 打造客家版LV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林慰 報導 2011/05/14
漫步在東勢本街這條老街上,古色古香的巷弄,街道兩側的建築物新舊參半 ,濃濃的老街風情,耳邊傳來的是獨特的東勢大埔客家話,而社團法人台中縣東勢愛鄉協進會會所就坐落在這條本街上。會所大門前掛了許多客家花布燈籠,隨風搖擺。開門迎人的是一位滿臉笑容、和藹可親的老媽媽,她穿著淡灰色的針織外套及深色長褲,顯得十分舒適,還有許多人熱情地向人緣好的她打招呼。她,就是楊晴子——東勢愛鄉協進會的執行長。
早期在台北從事保險業的楊晴子,為了要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全家於一九九四年回到先生邱憲榮(邱晨,丘丘合唱團團長)的老故鄉——東勢鎮。五年後,卻不幸遇到九二一大地震,東勢一夕之間成了重災區,本街的房子垮了一半,許多人流離失所,失去了工作。
楊晴子說,細手物染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希望未來能一直做下去。(林慰/攝影)
客家精神 震不垮
回憶起這場大災難,楊晴子表示:「現在想起來還是很可怕,地震震垮了許多家庭,一輩子都無法忘記那生死一瞬間。」災後,楊晴子與先生積極參與重建工作,甚至提供自己的老家,整合一群擁有服飾裁剪設計專長與熱愛鄉土的婦女媽媽們,創立了「細手物染工作坊」,透過組織的力量投入布染及客家服飾的創作與製造。這樣既可以發展客家文化,對廣大的山城地區的高齡失業婦女來說,也是提供他們再就業的好機會。而且就近工作,不用遠離家園,還能兼顧家庭生活的照顧。
走進了工作坊門口,裡頭有一個小小的走道,而後面空間很大,一塊染好的紫色植物染花布晾在四、五張椅子上,周圍擺放著植物染商品。一面牆上掛滿了客家手工藝品,另一面則掛了滿牆的老照片,楊晴子也開始訴說起老街的故事。
楊晴子先生的老家,也就是細手物染工作坊所在地,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是一間名為富山的旅社,提供進入梨山工作的外地人一個歇腳的場所。那時旅館業風光一時,可惜後來因為林業沒落而漸漸衰退。
老客棧當工作坊 像迷宮
「早期的旅館隔了二十六個房間,現在只保留了一間作為紀念,其他的都當成儲藏室了。」楊晴子邊說邊打開編號為一〇一的房間。踏入房內,從被單、門簾到窗簾,都是由傳統的客家花布製成。東勢鎮許多舊旅社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倒了,而富山旅社則幸運逃過一劫。目前富山旅社成了愛鄉協進會會所,也延續了旅館的生命。此外,會所還是特殊的河階地建築,就像藏有許多樓梯的小型迷宮,轉個彎就有許多小房間,饒富趣味。
東勢鎮早年因為鎮民富裕,西裝業也跟著發達,因此鎮裡有不少擁有好手藝的西裝師傅,他們在九二一之後紛紛轉做手染布商品。手工細、還有設計能力,這就是細手物染的競爭優勢。楊晴子透露,「細手物染」是取自客語「巧手」之意,象徵商品的「客家、精緻、手工」精神。
她強調:「細手物染的產品都是一針一線做出來的,我們對產品的品質要求很高。」工作坊將客家傳統服飾融合現代設計,也因為是手工製作的關係,無法像工廠一樣大量生產,相對的商品價錢也偏高。實踐大學的教授也對我們細膩的手工讚嘆不已。」楊晴子驕傲地說。
植物染 健康自然又環保
細手物染最大的特點是使用植物染,取材於生活中的植物,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堅持以健康、自然及環保來打造商品。植物染自然豐富多變的色彩,幻化出許多美麗的作品。例如大菁依照各種不同的溫度、時間、布質等等,就可以染出至少三十二種顏色,植物染的每件物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楊晴子解釋:「與印染的花布相比,植物染的花布較柔,也比較耐看」。此外,工作坊的設計師也積極開發新產品,目前除了包包外,還推出了筷子套、帽子、圍巾、吊飾及擺設品,成品的種類相當多樣。
近年來,細手物染也推出「DIY手染工坊體驗」,讓遊客可以親手嘗試印染及縫紉,更加了解客家的文化。楊晴子強調,細手物染整體以「創新客家時尚美學」為特色訴求,勢言要打造東勢客家手作精品,成為「客家版LV」。
楊晴子解釋大菁可以染出至少32種顏色。(林慰/攝影)
客家媳婦 閩客一家親
十二年的時光,楊晴子對染布從當初的一竅不通,到現在的信手拈來都是染布經。「手工藝品業向來難以生存,更何況是客家手工藝。一路走來真的很感謝所有貴人,幫助細手物染有了小小的知名度。」本身是閩南人的楊晴子是個客家媳婦,她笑著說,「我們家有三個姐妹都嫁給客家人,更巧的是,我們都嫁到東勢鎮這個客家庄。」在東勢生活了好幾十年,楊晴子只聽得懂東勢獨特的大埔音客家話,只可惜目前會說大埔音的客家人也越來越少了。
楊晴子表示,以前大家對東勢鎮的客家文化保存不重視,不過經過大家的努力,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看重客家文化。除了提振地方觀光外,愛鄉協進會對東勢的社區關懷也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協會目前也提供老人免費量血壓,楊晴子的先生邱憲榮也會不定期在會所前教街坊鄰居唱歌。
創意市集 找回昔日繁華
過去的東勢老街,是居民們購物、聊天、休閒的聚集地,但地震過後,老街的風華逐漸退去。於是,協進會特別於每月舉辦客家創意市集,希望找回過去老街的繁榮景象。而細手物染也會在市集內擺攤,推廣客家文化。
楊晴子視工作坊及協進會為她下半輩子的職業,「退休後總要常常找些事情做,這樣才不會有老人癡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楊晴子她對愛鄉協進會及東勢工作坊的愛與熱忱卻都寫在臉上了 。
![]() |
記者 林慰
我是一粒沙, 句點王, 白白又胖胖。 我想我是一個矛盾又反复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