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是天職 復興老街是責任
傳教是天職 復興老街是責任
葉曉昀 2008/05/14
在台灣的客家族群眾多,客籍神父或許不少,但能致力保存和提倡客家文化的客籍神父並不多見。汪文麟神父在傳教的天職之外,同時也不忘自己的傳統,長年提倡客家文化。大家所熟悉的湖口老街,從興盛、蕭條到現在風華再現,即是由老湖口天主堂的神父汪文麟、和一群人努力推動老街復興計畫而成。
王文麟神父現為輔大校牧,多數時間都在輔大工作,但仍關心湖口老街各項事務。(葉曉昀/攝影)
教會結合社區再利用
汪文麟為一名客家籍神父,出生於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一出生即受洗。小時候父親管教嚴厲,他常因為不聽話、頑皮而被打。為了躲避父親嚴格的教育方式,國中時從一名神父的口中得知,若要當神父就必須離家住進修院。想到能離開家,他毫不猶豫地決定住進修院當神父。民國八十九年菲律賓的華僑學校缺人,汪文麟便前往菲律賓幫助華僑學校編寫中文課本、教導中文,同時也攻讀博士學位。民國八十九年,老湖口天主堂韓國籍神父逃跑,於是汪文麟就調回新竹湖口。回憶起剛到湖口天主堂的情景:「那時候的教堂荒廢,內部滿是雜草,圍牆內都是居民丟棄的垃圾。」天主堂本來是提供居民教育、心靈宗教方面慰藉的地方,但荒廢之後,居民漸漸遺忘以往對教堂的印象,反而像是找到大型垃圾場,將家中垃圾往內丟。
當時老街的夜晚異常冷清,無燈無聲,死氣沉沉。許多老居民懷念往日老街熱鬧的情景,正好當時行政院有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計畫,於是汪神父、村長和一群有構想的居民就以天主堂為中心,將教會與社區結合,成立「大窩口促進會」,開始了振興老街的計畫。
計畫實行之初,也曾受政府的質疑,擔心計畫實行的可能性,對於老街復興計畫很不放心。還好因為天主教教會已經累積一定的信譽支柱,才得以取得政府信任,順利進行。
汪文麟神父(右二)有時會在輔大教堂淨心堂主持天主教婚禮。(葉曉昀/攝影)
多回歸人與人的互動
在整個復興老街的計畫中,汪神父與湖口客家居民接觸頻繁,對老街居民的熱情有很深的感觸。對神父來說,老街最美的就是居民的淳樸與熱情。當初清理教堂時,居民個個熱情地到教堂清垃圾、整理環境。教會重新開幕,原本希望組教友合唱團,沒想到教友不到十人,失望之餘就轉向請居民來參與。令神父感動的是,練習當天來了五十幾名社區媽媽,還自備錄音器準備回家練習,媽媽們甚至自己訂做旗袍制服。看到社區居民如此重視自己的生活文化,使汪神父對老街有著更深的感情,更希望其他人也能體會感受老街居民給他的溫暖。
「要回歸人與人的互動才能感受客家精神,」汪神父說,人文就是要進入家庭去感受,學習是表面的,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明白人文方面的精神。汪神父同時接任「大窩口促進會」理事長一職,他堅持不讓老街過度商業化,曾經因為堅持這樣的想法,而與行政單位想法衝突,使得執行計畫受到限制。「要保留人文精神,商業化會摧毀一切。」汪神父始終這麼認為。
部分活動太過商業化
他看見內灣現今商業化嚴重,觀光客到內灣吃吃喝喝,根本體驗不到什麼原初的文化,如何能感受內灣客家文化精神。看到外來的攤販佔據內灣的整條街,實在不想讓湖口也淪為這樣的一個觀光地,汪文麟神父希望在一整條老街上,每家店都是居民自己經營,每個民眾到老街上都能感受居民本有的淳樸和熱情,甚至是走進他們的家中,坐下來聊天。那是一種心的感觸,而非只是看看、聽聽而已。
老街過去冷冷清清,一到晚上靜得沒什麼聲響,年輕人口嚴重外移。為了將年輕人拉回老街,促進會實行許多措施,像是建立整條街的無線網路,使得社區能與外界方便聯繫。汪神父表示如今百分之九十的年輕人已回到老街居住,這對於客家文化的延續有很大的幫助。過去在外地生活的年輕人,在回老街生活後,開始大量使用客語、接觸客家傳統文化。汪神父認為要使客家意識提升,最基本的是從每個客家家庭做起。政府提倡在學校教導學生母語,但仍有些客家家庭在家中都不使用客語。但汪神父認為,許多文化內涵都在家庭中,客家美食、客家習俗、客家人的種種美德都在每個客家人的家庭中,如果客家人本身都不重視自己的文化時,又怎能將文化傳承下去?
為了使大家重視客家文化,常會舉辦許多祭典、客語認證的活動,汪神父認為這些活動多少都有些商業化,有些甚至受政治影響,文化本質受到掩蓋,參與祭典的人不容易感受到珍貴的文化內涵。而透過電視、報紙、廣播等傳播媒介將客家文化一步步介紹給大眾,也遇到一些難處;各地客語的口音差異很大,這也是為何比起閩南話,客語較難發展的原因。過去汪神父會在晚上和老街上的街坊鄰居「鄉親夜話」一番,泡壺茶,聊聊天,談談老街的過去,說說老街未來的發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很多事情就在人跟人互動之間產生,客家人注重人跟人之間的互動,不強調個人主義。」汪神父說。
說起老街復興成功是誰的功勞一事時,汪神父表示是大家一同努力的成果。現在神父到輔大擔任校牧一職,工作量比之前繁重,老湖口的社區工作透過電話和電子郵件來聯繫,久久回去一次,但回想到純樸可愛的居民還是非常想念。
包容不同信仰的族群
教會在老街的這一方,老街的另一頭是道教三元宮,一邊為東方信仰,一邊為西方信仰。神父從小接觸天主教信仰,又接觸了許多客家文化,這樣多元文化的經歷使得他處事態度謙虛,對於不同宗教也很包容:「看得多就不會過度堅持己見,跳出自己的文化框框,就會看到另一片天。」汪神父在湖口跟所有教會都維持友好的關係,縱然有些較死板的教友不認同汪神父這樣的態度,但汪神父認為看得多就沒有必要去爭論些什麼。教堂跟社區結合是希望居民能因此有更好的生活品質,他並不會要求其他人一定要信仰天主教或是接受什麼理念,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看法,抱持這樣的想法,不同信仰的族群在社區內和諧相處,也使老街文化多元發展。
將教會與社區結合,和提倡客家文化都是汪神父努力在湖口實行的計畫,天主教現在也在各個教區提倡宗教與社區結合的理念,這點汪神父可是早在十年前就開始計畫實行了哪!雖然汪神父往後可能會被派去桃竹苗教區的其他教堂,但神父還是希望能一直留守老湖口天主堂,「我大概不會離開老湖口了,所以我能安心想更多的事,繼續關懷這裡。」汪神父這麼說。
![]() |
記者 葉曉昀
我想 自我介紹 總是說不出什麼真實的自我 可以說我喜歡電影 因為可以幻想進入劇情裡體驗多種人生 可以說我喜歡旅遊 因為世界這麼大 我想看更多和我周圍不一樣的事物 可以說我喜歡聊天 因為總是可以從別人口中得到些什麼 可以告訴大家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但也都只是當下屬於我的一小部份 思想隨時在變 有時其實也不懂自己 一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能獨自表達所有感覺的人 偏偏電子報就像是寫作文一樣 只能我告訴你 沒辦法即時的你來我往對話著 不能一邊溝通一邊報導 對我是始終是挑戰 我說了喜歡聊天喜歡對話 要了解我還是來跟我對話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