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界的改革派 化理念為夢土
建築界的改革派 化理念為夢土
徐念慈 2008/05/14
「文化是多樣性的,建築也非單一的,社會價值觀決定價值觀,決定建築形式。」
紀錄歲月時空的斑白長髮,被率性地綁成馬尾置於腦勺後;身材高挑、穿著輕鬆淺葉綠襯衫的建築師謝英俊,踏進了演講廳。掌聲後,在黑暗沉靜的講廳裡,他用發著微亮光芒的投影機,開始娓娓道出自身的信念和經驗。簡報從新竹市文化中心、客家六家堆、美濃客家文物館,到交通大學竹北校區,一張張換過,客家文化的種種意涵被似深似淺的置入建築,雜揉環保永續的精神,謝英俊處處展現自己獨特的建築信念──「生澀不浮渦,自有靜氣,而不甜俗」。
在靜謐黑暗的空間中聽到謝英俊多次以自嘲的手法說出:「客家人的節儉本性讓他看不慣建築上的浪費」、「客家人實事求是的精神」、「經費很少,所以要用很多的巧思」等等。在剎那間,一般人可能會下意識地將他歸為專做客家題材且只有在客家議題上才能發揮自我的建築者。但就像竹筍必須在層層剝下後,才能見到裡頭最纖白脆嫩的筍心一樣,謝英俊的建築也須用最細緻的剝筍法和更深遂的眼光來細細品味。
謝英俊將斑白長髮率性地綁成馬尾,休息時仍不忘瀏覽演講資料。(徐念慈/攝影)
九二一災後投入重建工作
謝英俊從事建築,可說是大學聯考填志願的一個偶然或是機緣,在建築系的學生歲月中,除了本科系所學外,常涉足戲劇、文學、音樂等活動,謝英俊踏入業界後繼續用自己的方式摸索建築,用實作來積累經驗,認為「不要花太多時間做設計,寧可在他領域多充實自己」、「找出你的標準和價值觀,用此了解事情的同時,也要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專業的作為」,現今的他認為並沒有靈感方面的壓力,有的也只是培養年輕新血的的煩惱,畢竟「第三建築工作室」這個團隊並非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對工作選擇取向有更多不同層面的考量,也因此工作酬勞和辛苦度不一定是成正比。
記得謝英俊建築創作最重要的變革里程碑,不是在「古色古香」、「造化入畫,化奪造化」的客家文物館中正式形變,而是自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凌晨中由喧鬧、焦慮的災區交談聲裡,正式敲響那聲預備鑼。記得那晚全台灣的人,不分老少同時急切地奪門而出,求救、吶喊聲不決於耳中,聲中有著無法忽視的焦急、恐懼,眾雙佈滿血絲的眼睛目睹了這一次的浩劫徹夜未眠的等候後,穿著凌亂睡衣倉皇逃離家門的人們,在第二天清晨的日熙照射下,赫然發現,原來自己再也踏進不了,自己昨夜曾經擁有的家門中。
也是在這個時期謝英俊帶著自己專業知識,投入了災後重建工程,尤其在邵族重建工程中的協力建屋,更是台灣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想法之一,他善用當地閒置的邵族人力,也大量運用台灣當地自然建材台灣箭竹、石、木等,再配合親手改良的輕型鋼的搭建技法等,不但彌補了重建經費不足的窘境,其完成的開放性建築中,蘊含濃厚當代綠建築的理念,也呈現了地方文化特色。
理念獲實踐 掌聲不重要
謝英俊的此一壯舉不免俗的在無數驚豔的目光和掌聲中,開創出「慈愛善心人士」、「發心發願的帽子」、「人道主義者」、「弱勢的幫助給予者」等名號,讓謝英俊不得不一次次地強調聲明,掌聲、名氣對他而言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理念得以在這個難得的平台中實踐,更認為邵族重建工程對他們第三建築工作室團隊來說,不是對邵族幫助和給予,而是他們能以專業的技術,成功挑戰了這次的「mission impossible」,也如社會運動般,向當今建築業證明了另一種建設方法的可能性。
目光轉向謝英俊與阮慶岳在二○○三所出版的書籍「屋頂上的石斛蘭/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時,你會發現,書中這十二封謝英俊和阮慶岳的對話信,激盪出的當代建築思潮和反思,深層中富含哲理。
其中,謝英俊對自身建築或理念中,一再出現的綠建築提出了他的看法。謝英俊認為現代綠建築被資本主義用大量科技包裝得高不可攀,讓綠建築好像變成了一種專屬於菁英份子或上層富豪的設計方式,但綠色環保永續觀念的推動,不應是如此的,如果沒辦法讓此觀念普及化、生活化於各個階層,是沒有希望成功的。
謝英俊也提出建立「非依賴性」的生產體系和自主意識,認為在幾代前人們可以用自己的雙手,蓋出屬於自己的房子,但在資本主義商業化建築的現代,「專業過度分工」,看似細緻化專業,其實反而將專業帶向自保和排他性,刻意困難化的專業術語,複雜化技術,只為確保專業上的優勢,卻忽略大眾真實的需求。謝英俊認為建築應是種全面性的行為,而非只是純粹的建造技術和手法,其包含層面既深又廣,不只是技術與工藝,更包含文化、美學、倫理等層面。他又指出「弱化建築」的觀念,弱化建築代表的並不是消極化和反建築,而是要在建築設計和操作上,「讓複雜的社會意涵、文化意涵,甚至美學意念能滲入建築之中」,提高建築視野,用宏觀的角度全方位去貼合需求。
書中內容深邃帶有批判性,謝英俊將自我的經驗和感受投入普世和現代建築中,以冀望產生漣漪圈圈。這比起純粹客家建築師的稱號──「永續環保精神的實行人」、「建築業中的改革份子」會更加貼切謝英俊理念中的建築。
美濃客家文物館中艷麗的布料為客家的傳統花布,既符合美感也相當適合本館主題。(第三建築工作室/提供)
把目光投向中國農村建設
謝英俊在台灣客家建築上,有著許多代表性的建設,身為純血統的客家人,謝英俊也承認客家文化的精神長期潛移默化了他的行為和思想。但可能因他並非在客家庄中長大,所以並不會因客家人的身分和台灣主位的閩南、外省文化間,產生矛盾和強烈的不協調感,以致自己並非特別鮮明的客家族群意識者。他認為是不是客家人並不重要,相較族群背景,個人的興趣和素質反而影響較大。謝英俊說:「我並不是原住民,但我們現在也在原住民部落工作呀! 」言談中也能對現在的原住民提出一番見解。他認為雖說原住民多己漢化,但其實他們仍保有眾多文化特色,在生活和精神層面中,會和現今主流社會產生矛盾和不和諧感,這和他們和自然間的關系有密切的相關,也是因為這些層面令他們在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上,感到格格不入。
「當我們放棄,或說不敢、沒自信、不敢正視自己夢境時,真實的世界是否也同時在眼前消失?」現在他將目光看向中國農村建設,中國大陸的九億農民,大多數蓋出的房子都不實用且浪費,加上機制上的問題,令建築專業難以進入。農民本身不會委託,政府也不會幫助,只有找基金會或用自己的方法讓前進的道路不致於半途崩塌。
以「渴望和夢境為創作之名」,期待這次的「mission impossible」謝英俊能順利挑戰成功,繼續將自己的理念貫徹。
![]() |
記者 徐念慈
最近散漫時,迴盪的著一句諺語: 人生是很需要聚焦的,至少你的人生不是散漫的。 也學會了感受 深夜裡 溫熱的牛奶 漩著乳色的奶泡 靜靜啜飲 反而遠比很多時候要來的寧靜 不懂的還很多 所以我要用力的感受下去 內心的狂瀾 不一定是表象所想 後照鏡的天空 有時比正眼直視還蔚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