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心 端出美食 九二一後重新站起來
劉桂心 端出美食 九二一後重新站起來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戴裕蒨 報導 2011/05/14
出生於東勢鎮大茅埔的劉桂心,人稱「桂花媽媽」。從小就住在這個典型的客家聚落,她總盼望著有一天可以離開這個鄉下地方,到繁華的台中市討生活。後來,她也真的在台中市區有了自己的家,圓了兒時的夢。然而,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大茅埔的災情慘重,讓劉桂心決心回到家鄉,為自己從小生長的地方付出一份心力。
「客家安可」節目採訪,桂花媽媽與主持人許仁杰合影留念。(慶東 客家 桂花情 部落格/提供)
「桂」在愛鄉
走在大茅埔的巷弄裡,有種難以形容的自在氛圍,讓人不自覺地放鬆、不自覺地放慢腳步。巷弄兩旁的房子不掩門戶,可以看到一群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們圍著小茶几泡茶聊天,轉頭又可以看到幾個小朋友在自家客廳裡,盯著電視機目不轉睛。空間的開放與居民間的互相信任,是大茅埔給人的第一印象。
小時候,劉桂心並沒有很好的資源可以學習,大茅埔雖然是她最愛的家鄉,但是發展落後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結婚後,她留在大茅埔當一名專職的家庭主婦,偶爾也會下田協助農作,主要種植水蜜桃和檸檬。雖然這些作物到最後都賠本,但是因為桂花媽媽知道母親很重視這些土地,所以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出售這些土地。
然而,當桂花媽媽的子女長大後,她不想孩子像她一樣經歷教育、學習資源不足的問題,決定搬離這個地方。但是深愛大茅埔的她,並未與家鄉完全脫節,在假日、節慶時,總是會回家看看。除了擔任東勢鎮大茅埔村慶東社區的社區媽媽班班長,她還開設電腦教室,義務教導社區裡的人如何使用電腦、應用網路,讓家鄉裡的人也有機會可以透過網路,看看外面的世界。劉桂心表示,雖然她離開了這塊土地,但她仍不捨對家鄉的愛,想要它未來可以更好。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日晚上,桂花媽媽一家人正好回到大茅埔,協助隔天中秋節的活動籌備。她回憶起那一晚:「那一陣天搖地動,老舊的房子不是倒了,就是裂得幾乎不能夠住人了,電腦教室的電腦也都被壓壞了。」因為這場天災,當地的建築幾乎都毀壞了,許多工廠與商業場所無法營業,一夕之間大茅埔的人幾乎都失業了。看著家鄉裡的人因為失去了收入、失去了可以遮風避雨的家、甚至失去了重要的親人,慌亂無助全寫在臉上,桂花媽媽便下定決心要盡她最大的力量,讓大茅埔重新站起來。
「桂」在堅毅
桂花媽媽在大家最困難的時候,提供了自家的土地,號召社區媽媽們種下了二千株桂花,聘請五星級餐廳的大廚到大茅埔開班,教社區媽媽如何將桂花結合其他食材,創造出更多有特色的客家美食,成立了「東勢客家美食合作社」,販售社區媽媽們自製的客家美食,例如:客家粽、艾粄、桂花蜜、桂花牛軋糖……等,除了給家鄉的人一份收入,也為她們找到一個生活重心,希望她們因為忙碌而淡忘心中的傷痛。
劉桂心在大茅埔投入的工作,就是所謂的「社區營造」。但一開始她並不知道這個專有名詞指的是什麼,她只是單純地集合社區媽媽,運用她多年來擔任社區媽媽的班長,參與政府舉辦活動時所認識的人脈,和積極參與政府當時為受災社區舉辦訓練活動的經驗,建立了「東勢客家美食合作社」,劉桂心凝聚了鄉人的力量、帶領家鄉前進。
社區營造初期,對她們這群社區媽媽來說,最困難的就是撰寫計畫書,向政府單位申請經費。另外,當美食合作社訂單太多的時候,整個社區的人都必須熬夜通宵,才能把產品趕出來。由於大茅埔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地方,大部分的居民並不懂得行銷、交際。在推銷方式上的認知差異,常使劉桂心感到力不從心,她說:「對社區媽媽們來說是第一次的經驗,她們不懂為什麼要提供試吃,覺得試吃會賠錢,可是我告訴她們『有付出才會有收穫』。」
曾經任職壽險公司業務員,並曾在伊甸基金會擔任過義賣義工的劉桂心,因為有較多與人接洽、行銷上的經驗,在初期幾乎包辦了所有的工作,包括爭取訂單、製作產品、找老師來教學、對外行銷等,整天在外奔波,常常一回到家,坐在沙發上就睡著了。身心俱疲的她,也曾經想過要放棄,但基於愛家鄉的心,她知道這個社區的人需要這份工作,也知道他們都相信她。為了讓大茅埔蛻變,她知道她不可以放棄。經過了劉桂心多年的努力,大茅埔以社區媽媽為主要成員的「東勢客家美食合作社」,以「桂花小舖」的名字聞名,整個組織也越來越有結構。
桂花媽媽劉桂心致力推廣客家美食。 (劉桂心/提供)
「桂」在成長
回憶起這十幾年來的努力,劉桂心認為完全是值得的。「九二一之前,雖然大家的互動都很和諧、熱絡,但講到利益還是會自私,可是現在大家都很願意付出,甚至會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協助社區的活動。」她並強調,以往客家人比較保守,不懂得去表達自己的善意,但是經過這幾年的改變,社區媽媽們面對外來的遊客們,都一改以往的不知所措,開始懂得去與人群互動。另外,因為受過很多人的幫助,現在大茅埔的人們也開始想要去幫助更多人,除了出售客家傳統美食外,成員們也投入社區服務,經常舉辦社區環保、關懷老人、推廣健康蔬食等活動。
從擔任媽媽教室班長,到九二一地震後帶領家鄉的民眾站起來。桂花媽媽說:「從前我不知道甚麼是社區營造,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社區營造,經歷了二十多年,可以傳承了。」現在的她,漸漸退居幕後,想要讓年輕的一代接手,而談到她們未來會努力的方向:「除了社區乾淨,還有『今日的老人就是明日的自己』的計畫,希望大茅埔是老人的天堂。」她們將會定期安排醫護人員到府義診,並設置一個「老人食堂」,讓白天沒有人照顧的老人不會有飲食上的煩惱。
桂花,在客家人心中是富貴的象徵,對客家人有「只要不放棄希望,富貴一定相隨」的意義。從種下了兩千株的桂花、販售以桂花為特色的客家美食,到因「桂花小舖」帶來的觀光人潮,和成效顯著的社區營造,現在的大茅埔真的因為桂花而不一樣了。
![]() |
記者 戴裕蒨
哈囉!我是戴裕蒨,我喜歡大家叫我小花。 興奮的時候會搖來搖去,快樂的時候會笑得很燦爛,一人來瘋起來就不受控制。 有人這麼說過:「當我們在反芻過去的時候,能看到越多美好的一面,那就是越幸福也越有價值的時刻。」 我懷著忐忑的心迎接未來的這一年,期待一年過後,再次回憶起這一段時光,是嘴角上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