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戴墨鏡學英語 阿嬤論政猴犀利

戴墨鏡學英語 阿嬤論政猴犀利

徐瑩峰  2008/05/14

  現年八十四歲的呂劉阿足,是位傳統客家婦女,但戴著墨鏡的她,說話不時地夾雜幾句英文,也讓她多了點現代感。民國十三年出生,祖籍在廣東梅縣,渡台後世代居住在台中縣東勢鎮詒福里,從小歷經過日治時代、光復後兩蔣時代以及民主開放後的現代。

  呂劉阿足已記不清自己是來台灣的第幾代子孫。出生時正是日治時代,呂劉阿足非常懷念年輕時代,日本統治下的安定社會。她小時候讀日本國民小學,有個日本名字,學過國文、數學等基礎科目,國文包括日文及漢文,另外也有日本及台灣地方的歷史地理,至於英文是中學以上才有教授。也許是讀過書,呂劉阿足比起同時代的婦女,多些開放現代的觀念,同時她更有主見,而非全然是傳統被動的女性印象。


帶著墨鏡的呂劉阿足,八十多年來歷經不同政權演替,對於政治仍有自己一套看法。(攝影/徐瑩峰)

日治時代受教育 自有主見

  日治時期所受的教育,對呂劉阿足的客家意識影響不大。僅管當時推行表揚國語家庭,規定在學校一定得說日語,但大多數人口仍是文盲、不會說日語,加上日本人在東勢數量極低,客語仍是東勢人的主要語言。

  呂劉阿足小學六年級時發生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開打,呂劉阿足畢業後也曾參加青年團,接受基礎訓練,幫忙救助、看護空襲受傷的居民。也許東勢是個偏遠的山城,除了空襲似乎沒有大規模軍隊出入造成傷亡,大部分居民仍能刻苦地安居在東勢,儘管那是個窮苦的時代。

  直到二十九歲嫁人前,呂劉阿足都一直在娘家幫忙工作,大部分是做農事,插秧除草、趕牛犁田等等。她也是在這時候學會許多傳統技藝,她自豪地說現在她都還會做織線、布鞋草鞋,只有繡花因為年紀大眼睛不好做不來。另外,傳統粄類等的客家點心,她也無一不精。在呂劉阿足身上,看得到所有傳統女性的勤儉與刻苦耐勞的特質。

  台灣光復後,二十九歲的呂劉阿足,嫁給當時三十六歲的丈夫,這時她的生活比從前更艱苦。丈夫是世居苗栗的客家人,從事人力車輪胎業,戰爭時期被日本徵調至海南島當砲兵,光復後回台,孤身一人從苗栗到東勢打拼,仍然主要從事輪胎業,但同時也務農。經由說媒,兩人結為連理。至於結婚後好不好?呂劉阿足激動地回答:「不好!很貧窮、很苦阿!」嫁給丈夫後她什麼都得做,除了一般農作外,還要上山管理果園。因為山路遙遠,時常得走很久的石子路上山工作,連續幾天一個人住在山上。

  過於忙碌的工作,使得呂劉阿足無法好好照顧子女,導致女兒十二歲時因為發燒過度夭折了。那時的她正在山裡工作,連續幾天沒回家,回家時已經來不及了。小孩夭折在那年代似乎是常有的事,說起這件事她很平靜,或許心痛已被時間慢慢的沖淡,僅存記憶。

說起蔣介石時代 沒有好感

  至於光復後的蔣介石時代,在呂劉阿足的印象中,沒有任何一點好評價。她回憶說那時軍紀敗壞、治安極差,政府軍人跟土匪一樣,要什麼東西隨手就拿、隨手就用,甚至三個軍人娶一個太太,只要他們想要沒有什麼得不到的,只因為他們有槍、有武力、有權力。呂劉阿足也特別強調,並不是所有外省軍人都差勁低劣,也有善良講理的政府軍人。

  回溯那段動盪年代,東勢人每天過著驚心膽顫的日子。擔心人來搶、擔心人來偷,還擔心無緣無故被安上罪名,然後被抓走,甚至槍斃。白色恐怖時代下,大白天就有人被抓走,再也沒有回來。在東勢這樣小地方,相對於台北等都市,世況也許不那麼動盪,但這個時代仍在呂劉阿足腦中留下痕跡,而呂劉阿足的故事僅是台灣當代的一個縮影而已。

  接下來的蔣經國時代,呂劉阿足就有好評價,「蔣經國比他爸爸好很多」。她很推崇蔣經國所做的各方面建設,她回憶說,蔣經國晚上會到富有人家說明要做國家建設,要求他們簽支票出錢支持國家建設。她不確定這個說法是否符合事實,但重點是從這敘述得知,那時大部分人肯定蔣經國的作為。

  那麼有因此而在蔣經國或蔣介石過世時,跟著大家去悼念嗎?呂劉阿足有些生氣地說:「人死了有什麼好看的!」對於那些跟隨群眾北上瞻仰儀容的人們,她非常的不屑。在那樣的年代,有這樣強烈自我意識的婦女很不容易。也許小時候受的基礎教育給了她進一步思考的能力。


這是呂劉阿足的英文課本與筆記,態度認真的她,用功地讓書都斑駁掉頁。(攝影/徐瑩峰)

看政黨輪替之後 讓人失望

  至於政黨輪替過後的台灣,起初呂劉阿足很期待民進黨政府能夠實現真正愛民、經濟成長等承諾,她坦承直到現在,民進黨的表現的確讓人失望,但她肯定過去民進黨在民主改革開放的努力。她表示,社會不安定不僅僅是民進黨的問題;「不只是台灣,全世界都這樣」。呂劉阿足認為問題的根本在於教育,傳統的「忠、義、孝」等觀念沒有被提倡,從前大家謹守道德規範,處處尊重;而現在社會風氣敗壞,爲追逐名利,不擇手段。

  呂劉阿足不時地提起日本時代,以對比光復後的年代。她常常誇讚日本人講理、治安良好、社會安定;提起國民黨,就滿是批評,僅有少部份肯定。兒子呂雲祥補充說:「在老一輩人的印象中,搶東西的是國民黨,不是日本人。」這樣的印象是大時代下的產物,沒有所謂的對錯好壞,不同背景的人們,對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評價判斷,只要用正確正向的態度面對,仍舊可以體會理解像呂劉阿足這樣的背景、想法。

  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 東勢受災慘重。那時呂劉阿足從睡夢中驚醒,逃跑過程中,還被房裡的地球儀尖頭打到,送醫縫了五針。東勢的房子半倒全倒的很多,而呂劉阿足是全倒的受災戶。她幾乎不願意回想住在帳篷、貨櫃屋的日子:「貨櫃屋夏天是火爐,冬天就是冰庫阿。」呂劉阿足受不了貨櫃屋,單獨一人搬回施工中的家。除了房屋全倒外,沒有什麼其他不幸的事。如今重建的路上也很順利,現在呂劉阿足的整個家庭,已經走出傷痛,東勢大部分人也都已經撫平悲傷,回歸正常生活了。

戴墨鏡還學英語 十分現代

  呂劉阿足與傳統女性最大的不同是她身上的現代感。不管是在穿著上、思想行為上,一群老婦人聚會聊天時,往往第一眼就能注意到戴著灰墨鏡的呂劉阿足。八十四歲的她學習英文已經四年,想學英文是小時候的夢想,從小就對各國語言有興趣,因為沒錢讀中學,只好一直抱著這個夢想,年紀大了再來學。

  她很喜歡每週兩次兩小時的英文課,就在家附近的老人會館上課。同學組成頗複雜,有從附近鄉鎮來的老人,也有年輕的高中生、中學生,學習氣氛很好。呂劉阿足得意地說:「我們甚至比年輕人更認真。」也因為學英文,生活不無聊,也較不會有時間和人說長道短,這是她最滿意的一點。

  現在的呂劉阿足育有一子四女,除一人夭折之外,其他三人都已嫁人,唯一的兒子也娶了媳婦,生了孩子、繼承了父親的輪胎業。雖然老伴離開她將近十年了,但她對生死看很開。呂劉阿足滿意目前的生活,每天寫字、讀書、唸英文,思考如何把生活過得更有意義,不說是非。雖然年紀大了,用功讀書記不得多少,但讀書學習使她更有智慧面對生活,對於社會世局也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這或許是她最特別的地方。

記者 徐瑩峰
大家好,我是徐瑩峰,很開心與你在喀報上相見! 歷經一學期的寫作,和庚寅梅竹賽的報導經驗。對我而言,每個採訪與寫稿的過程,雖然有些痛苦掙扎,但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相當開心。感謝每一位受訪者、每一位給予支持與鼓勵的人們。期待可以累積更多質量俱佳的作品,培養自己的觀點,朝向優質媒體工作者前進。  
記者 徐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