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倩 回饋客家鄉土捨我其誰
李羽倩 回饋客家鄉土捨我其誰
張繼云 2010/05/27
爽朗的笑聲加上誇張的動作,生動的表情不時地擠眉弄眼,這個臉上總是漾著大大溫暖笑容的女孩,是台大國際企業系的大一新鮮人李羽倩。若漫步在有著花團錦簇的環境、古色古香建築物的台大校園裡,可千萬別驚訝聽到她突如其來的高亢笑聲:「我真的是客家人啦!在上幼稚園大班前我只會說客家話耶!」言談中國語夾雜著流利的閩南語,令人直覺上認為她是閩南人,其實李羽倩可是個有著傳統客家家族的新生代客家人。由於父母都在台中工作,因此小時候住在台中縣新社鄉由奶奶照顧。一條街道兩旁散落著住家全是客家人,與彼此熟識的鄰居們形成一個小村落。不同於一般住在都市的年輕客家人,從小與鄰居阿婆、阿叔公講客家話的李羽倩客語相當流暢,對客家也充滿情感。
「我是依賴笑聲活下去的人。」李羽倩就是一個這樣樂觀開朗的女孩。(攝影/張繼云)
家族產業 種蕉養鹿賣鹿茸
新社鄰近南投國姓鄉這一帶幾乎都是客家人,住在這裡的人至少都會三種語言:國語、閩南語、客語,老一輩甚至還會說日語。但儘管客家人居多,在這兒不會說閩南話還是很難做生意。聊到家族產業時的李羽倩,眼中難掩興奮:「我們家以前種稻米,現在是香蕉,我們還養鹿、賣鹿茸!」李羽倩的祖先由大陸梅縣遷徙來台灣,由於窮困無法跟閩南人競爭,客家人往往住在山區,以傳統產業維持家計。依照產季持續種植的香蕉其實利潤很低,因為一整區的住家們農作物同質性太高,若是再遇到颱風影響收成,農家幾乎無法從中獲取利潤。產季在春季的鹿茸在此區是主要商品,砍鹿角、收集鹿血不只是大人的工作,有時候假日回新社,李羽倩都會幫忙分擔重活,工作內容也包含餵養鹿群和清理排泄物。難道不會太辛苦嗎?這個大女孩掛著笑容搖搖頭。
傳統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是節儉近於小氣的地步,李羽倩不這麼認為,「我們是對自己小氣,對朋友則是好客。」由於做鹿茸生意,家裡認識的朋友眾多,每每有客人來,必會準備茶、檳榔請客,而不同的節慶,招待的食物也會不同。為慶祝鹿茸賣完,他們會自己做糌耙〈客家麻糬〉請鄰居與顧客吃;用精米加上糖和熱水搓揉而成的甜粿,和加了客家小炒配料的鹹粿是過年做來分送親朋好友的必備美食;另外也常推出自家釀酒並宴請朋友,再再打破一般人對客家人小氣的迷思。
環境使然 重男輕女能體諒
儘管在客家觀念薰陶下成長,李羽倩的家族背景並不全然是客家。父親一方是傳統客家家庭,母親則有雙重背景。外公是民國三十九年隨政府撤退來台的外省人,外婆則是閩南人。父母迴然不同的背景讓外公大力反對,怕女兒嫁給客家人會吃很多苦。「我媽以前也說過不要嫁給客家人。」李羽倩笑著表示。客家傳統對女人要求很多,她聽媽媽說剛嫁來時,要習慣客家農村和觀念的差異很辛苦, 而客家話更是重頭學起。由於父親是長子,奶奶一般會較疼愛二兒子,家中的重擔便落在父親的肩上。母親也被期望生出兒子,因此身為長女的李羽倩成長過程中非常能體會客家重男輕女的觀念。在奶奶家裡,女人的衣物不能晾在男人看得到的地方,有些祭祀神明的物品女人也不能碰。家事男人是絕對不做的,有一次奶奶看見弟弟在洗碗,便說:「家裡的女生這麼多,怎麼讓他洗。」「客家女人要盡女人的本分,也要會做男人的工作。」女人們要一起種田、養鹿,回到家庭便開始煮飯、做家事,卸下工作的男人們則在一旁喝酒聊天。李羽倩笑著補充說,在台中的家裡父母會比較傾向男女平等,所以她會叫弟弟一起來幫忙做家事。 雖然父母的成長背景差距相當大,同時有客家、外省及閩南身分的李羽倩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的認同衝突,因為童年時期的新社農村生活,客家記憶已根深蒂固地植基於她的心裡。
新社的奶奶(左)拉拔李羽倩長大,培養她客家傳統精神與美德(提供/李羽倩)
客家真省 一個錢打十個結
說到閩客之間或外省與客家的差別,李羽倩表示三者在文化、生活方式上有相當的差異。「客家人是一個錢打十個結來用,真的很省啦!」她也回憶起阿公總是把衛生紙撕成兩張使用。家庭氣氛也不一樣,她覺得外省人比較直接,說話有時不太客氣。而客家人保守、含蓄,長幼倫理觀念濃厚,對長輩絕對畢恭畢敬。飲食方面,李羽倩認為客家人較貧窮,資源缺乏的情況下一定要物盡其用。從小便學習煮飯、洗衣、做粿的她,對客家菜偏鹹、偏油有很大的體會。為了儲存食物,客家人做很多醃漬品,口味自然重了些,這點和閩南及外省菜館有較大的差別。
成長的環境塑造出李羽倩濃厚的客家意識。因為對家鄉有深厚的感情,年紀尚輕的她已思考未來工作與客家的關聯性,希望自己能回饋鄉土,對村落提供實質上的幫助。「客家人真的比較弱勢,我希望有能力,為我的家鄉做些什麼。」認真的眼神加上堅定的口吻,她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潛移默化比觀光活動有意義
現今台灣社會有深厚客家背景的年輕客家人不多,中生代的客家人也傾向帶孩子離開傳統農村,往都市尋求更好的生活。諸多對客家傳承不利的現況令人不禁擔心文化傳遞因此出現斷層。秉持對客家的濃烈情感,當談及保存客家文化的方法時,李羽倩難得嚴肅 、認真了起來:「我想加入學校裡的客家文化研究社,並鼓勵客家朋友回歸、傳承客家文化。」李羽倩表示,年輕的一代應該去訪問長老,將古老年代的故事傳承、留下紀錄,畢竟傳統的客家特質若不由年輕人守住,文化薪火不就在這一代熄滅了嗎?她認為:「客家話真的很美,會說客家話才是客家人!」弟弟住在台中的時間較多,客語也較不流利,因此她強調客家話的保存需要有環境的配合。政府對客家文化的保存做的也不夠,像是太過刻意宣傳客家文化的活動,往往流於觀光和金錢交易。觀光客的走馬看花和買客家農產並不是實質傳承客家文化的方法,甚至可能讓人誤解。例如認為油桐花一直以來是客家象徵、客家人都穿藍衫等。
「我驕傲自己的客家身分!我爸爸也是。」李羽倩覺得客家人真的很樸直、熱情,在別的地方聽到客語會覺得親切,就算不認識也會特別照顧。對於很多同年齡的客家人不會說客家話,她相當擔心語言會失傳,且認為現在講的腔調已經不純正了,若是年輕人自己都不在意,文化一定會消失!「為什麼學校推行的鄉土教學,普遍教小朋友閩南語?我是客家人,應該學客家話啊!」李羽倩一直有這樣的質疑。是不是客家人在政府裡也是少數,所以有些政策,沒辦法貫徹保存客家文化?「我喜歡電影《一八九五》、年輕的客家樂團,還有像公視拍的客家戲劇。」透過娛樂,潛移默化的方式告訴大眾什麼是客家,這比觀光活動來的有意義。李羽倩以年輕人的觀點認為,政客間改善弱勢客家人生活的空頭支票很可笑,真要保存客家文化還是需要客家人重視自己文他的心態、觀念。雖然政府近年擴大推廣客家文化,像是客語檢定、辦活動等,但在都市人們都說國語,客語消失迅速讓李羽倩相當憂心。「以後我的小孩,當然要教他客家話!」一直嘻鬧著的女孩,此刻微笑而正色的說著。
![]() |
記者 張繼云
我是大保 綽號張繼云 雖然長得有點兇可是我心地善良很好相處 現在二十幾歲還在喜歡S.H.E跟拉拉熊 當前的願望是傳科女生都加入系籃 希望大家幫我達成願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