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劉興欽 再拾畫筆記錄客家風光

劉興欽 再拾畫筆記錄客家風光

蔡雯琪  2010/05/27

  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是漫畫家兼發明家—劉興欽成長的故鄉。儘管幼時家庭環境貧困、求學歷程艱辛,劉興欽把辛苦轉化為源源不絕的點子,堅持、把握每分機會的態度,讓他在民國初期闖出一條成功的路,劉興欽構築的漫畫世界在台灣揚起一陣旋風,也讓他在大嬸婆質樸可愛的角色裡執筆不輟,而湊巧創造出的兩百多種發明又為人生多添了幾束光彩。如今劉興欽雖已年邁,但他再次提筆,記錄已被遺忘的客家田野風光,繪畫是他的人生目標,也替後代留下可回溯的歷史。


紅色藝術帽配上亮黃卡通領帶有種詼諧幽默的藝術氣質,劉興欽滔滔不絕的說著自己豐富的閱歷(攝影/李彥璋)

看牛長大 拚命讀書念師範

  一開始在電話中就爽朗地接受探訪,劉興欽語帶親切說著:「我很好認,你就找那個穿紅色毛衣配上一頂深紅色藝術帽的老人,哈哈!很少人會這樣穿啦!」探訪當天,從遠處就看見一位高齡70幾歲的先生拄著紅色拐杖,劉興欽專注地欣賞會場中動態的客家表演,而在接受探訪時,他的眼裡總漾著一抹微笑。生長在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的客家山莊,地方上流傳著一首客家歌謠唱道:「有女兒莫嫁大山背。」可見其地點之偏僻,而清苦的環境卻也是支持劉興欽朝著理想前進的力量。能成為一名漫畫家是機運也是努力,民國初期小農客庄的人們只求得一份溫飽就很滿足了,從來不會有什麼遠大抱負,也從沒想過如何實現夢想,劉興欽說:「我看牛阿!就希望今天的牛吃得飽飽,回家不要挨罵就好。」年輕時就讀師範學校是由於政府公費出錢、有鞋子穿、有零用錢花,而且將來還可以當老師。他感慨地說:「當下的人生不是可以自己支配的。」那時教育部規定只要在學校名列前茅,就有選擇服務地點的權利,初中時期的劉興欽衝著這一點,在台北師範美術系教育科拼了命讀書,後來順利分配至台北市延平區任教。那附近一帶的居民大多是閩南人,身處台灣剛光復的年代,客家族群不被閩南人認同,甚至不願承認自己是客家人。在那樣的氛圍下劉興欽當然也受到排斥,他說: 「生活很苦、沒有宿舍住,只好和校工住在一起。」

以毒攻毒  畫出正義大嬸婆

  當時教育廳頒布一項禁止小朋友看漫畫的命令。剛剛光復時,台灣的連環圖畫大部分是從香港或大陸出版,稱做「小人書」描繪神仙鬼怪的故事,然而卻讓小朋友誤以為,真的可以到山上說神仙學法術,回來後打架變得很厲害,用指頭彈過去一個鼻涕,對方就會暈倒的彈指神功等等,結果掉他沒有找到反而自己落難。這個小故事聽起來些許荒唐,但卻實實在在地發生在五十年前的台灣,在眾多的輿論攻擊下,教育部發布一道命令要求老師禁止讓小朋友看漫畫。腦中總是可以浮現妙點子的劉興欽想到:「既然小朋友喜歡看漫畫,就來個以毒攻毒!」 他先畫了一本叫小朋友不要迷信連環圖畫的書—尋仙記,它的內容簡單、有趣且寓教於樂。沒想到廣受歡迎,由於暢銷的關係,劉興欽停不下筆一直畫下去,這一畫就過了五十年光陰。不知不覺成為一名漫畫家,可說命運的手指引他走向另一個天地。

  一提到「大嬸婆」這部漫畫,劉興欽不自覺在談笑間散發出自信光彩,對著鏡頭邊比劃邊娓娓道出故事緣由。伴隨著沉重語氣,他感嘆都市的年輕人生活很不正常,充斥著賭博、吸菸、喝檳榔等不檢點的行為。而書中出現的大嬸婆正是他母親的翻版,劉興欽說他的母親擁有客家女性刻苦耐勞、勤奮及見義勇為的精神,心想應該拿出來作為教材以改變社會的不良風氣,因而創造出大嬸婆這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此外,對人生採取積極關照的劉興欽,對科學方面也頗有興趣,當時先著一本「小聰明」的科學教育漫畫帶領小朋友認識科學,不久劉興欽突然靈機一動,畫了「機器人」成為極受歡迎的漫畫,風行之時幾乎所有的書攤都擺上他的書。那時劉興欽已是家喻戶曉,但他未察覺在創作的旅程中還有一個全新的階段。


劉興欽與大嬸婆的合照。(攝影/蔡雯琪)

投入發明 共得138 種專利權

  劉興欽清晰地記得,有一個小朋友打電話對他說:「你很會吹牛喔,世界上怎麼可能出現像機器人這麼厲害的東西。」 但是無論劉興欽如何耐心解釋,小朋友就是不肯相信反而生氣了,又說:「你做一個機器人給我看,我才會相信!」劉興欽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及對於教育的熱誠,即使沒有鑽研過物理化學,依然硬著頭皮把機器人設計出來,叫做「機器人自學機」。「當年連電路板都沒有,是用電線接的呢!」他說。現今收藏在新竹內灣的劉興欽漫畫展覽館,成功的發明也取得許多國家的專利,發現自己也有發明的能力後,從民國59年起就不再畫漫畫,全心投入發明事業。劉興欽的一生共取得138種專利權,大多是日常創意產品如:雨傘不滴水伸縮套和可左右轉動的水龍頭等等,劉興欽也謙虛地表示,「既然科技日漸發達,我沒有受過正統的科學教育,將來的發明定會落人家之後。」因此在民國67年後就結束了他精彩的發明生涯,當時劉興欽已經43歲了。


劉興欽在客家庄的童年回憶是他創作民俗畫的重要題材。(照片來源/好客竹縣)

生活入畫 重現瀕消失場景

  邁入老年的劉興欽,回到山中親自下田種菜過著恬淡生活,在農忙之餘將記憶中點點滴滴的客家印象記錄下來,用墨彩描繪客家早期的田園風光,開始台灣民俗畫的嘗試創作。問他為何致力於台灣民俗畫?劉興欽說,由於日據時期對農民的漠視,和國民政府來台後對本土文化的壓抑,他憂心台灣多元的族群文化在歷史上被遺忘,「因為我是客家人,有義務替客家的史料保存盡心盡力。」劉興欽以驕傲的神情說著。劉興欽用其實體驗在宣紙上「畫」故事,任何生活中的小細節皆能入畫,如:鄉間放牛種田圖像、怎樣製做樟腦?如何挖煤礦?經由巧手將瀕臨消失的場景重現。另外他還提筆揮寫道地的打油詩,劉興欽期許他對藝術的執著能喚起台灣的人文關懷、使客家精神延續不斷,回想邊接著說:「那些工作我幾乎都做過。」但若沒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也只淪為空談罷了。「身為藝術家就有義務負起這個責任、有能力傳達給更多人知道。」 劉興欽以文他工作者自許,把傳承文化的重擔攬在身上,在他有生之年會持續創作,做到不能做為止。

記者 蔡雯琪
我是蔡雯琪也可以暱稱我為凱莉 出生在炎熱的台南  喜歡夏天 海邊和小吃 身材迷你  但平常會大吃 大笑 大打嗝          
記者 蔡雯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