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城 重視客家卻不侷限客家
曾國城 重視客家卻不侷限客家
陳燕珩 2010/05/27
穿著一身輕便,牽著太太的手緩緩步人華視大廳。他是曾國城,曾榮獲金鐘獎娛樂綜藝類最佳主持人獎,參與過許多戲劇及舞台劇的演出,演藝資歷多元豐富。但相對於五光十色的明星光環,在螢光幕下,他是個平實的客家男人,言語之間傳達著他對於客家深厚的情戚,更用幽默輕鬆的方式訴說屬於他的客家生活。
訪談結束後 ,曾國城梳化著裝完畢,準備進棚錄錄製綜藝節目。(攝影/陳燕珩)
看到火車 就想起家鄉的親戚
曾國城的父母都是屏東縣客家人,分屬於不同鄉鎮,早期父親為了上台北找工作,拿了個簡單的行李,就帶著母親到台北定居。母親懷了他之後回到屏東生產,因此他的出生地是屏東縣,「家裡三個小孩只有我是屏東縣人。」曾國城微笑地說著。
儘管如此,曾國城並沒有長期定居屏東,而是住在台北一個樸實的半山腰上。雖然分屬於台灣最南及最北的兩地,逢年過節及寒暑假往返台北屏東卻相當頻繁。「火車可以說是小時候連結我跟屏東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對於火車會有一種很奇妙的情感轉移,火車那種雄偉、聲勢浩大的戚覺,讓我覺得它是一種很MAN的交通工具,彷彿看到火車就會想起家鄉的親戚。」曾國城用小男孩崇拜的口吻說著。
曾國城的客語能力幾乎是仰賴往返屏東的時間學習而成,「客家話是這樣學的,怎麼樣,厲害吧!」曾國城用一貫幽默的口吻說著。他認為語言不是什麼學問,只是一種習慣,人們常把語言神化了,但只是因為不習慣才必須從頭學起。因此從小到大家裡、並沒有特別教導他們客語,自然而然聽久了就知道了。
稍微長大之後,接觸到更多人群,講國語的機率就慢慢變多了。人總是需要溝通,況且客家人在台北畢竟不是佔多數。也是由於生長在台北這個族群的大熔爐,所以從小接觸到的語言就很多元,什麼話都聽得懂一些。「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真的很大」曾國城認真地說。
客家女人 就是安全的避風港
提到大家對客家人的印象是堅強果敢甚至勤奮,曾國城認為那些美德可能是早期他們流離顛沛的時候所養成,物力維艱的狀態下本來就必須學著珍惜當下。反而他認為客家人的根性是踏實,尤其他認為客家女性更是不簡單。「客家女性相當優秀且令我敬佩,在客家人的家庭裡,女人就像是消波塊、港灣那樣,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曾國城語帶崇敬地說。
「客家人是非常團結的族群。」曾圍城表示由於接了許多外景節日,有機會到台灣各個大大小小的鄉鎮,去看看客家人的足跡。如果說人是社會的動物,那麼客家人又是更群聚的動物,他們常遍布在一些險要的環境裡,除了客家人分布的主要縣市之外,竟然在中橫公路上也找得到他們的足跡,因為他們想種水果,想向上發展。「那裡的環境晝夜溫差那麼大,交通那麼不便,但客家人就是會去。」說到這裡曾國城滿是感動,並做了一個假裝拭淚的動作。
「我一點也不認為客家人會想要隱瞞自己的身分。」曾國城表示從小到大都沒有感受到族群間的隔閡,他說他們這個世代的人,並不會區分本省、外省人,他語帶激動地說: 「我不知道是誰在操弄這些,好像回到以前的白色恐怖時期,清清楚楚劃分了彼此的界線。」曾國城更進一步表示:「演藝工作就是在取悅大眾,難道取悅的過程中還要分你是哪個族群的人,再來決定要不要取悅你嗎?」他認為操弄族群對於大眾傳播媒體者而言,是一種困擾,也是不必要的壓力。
而談到客家文他的維護須從哪個面向著手,曾國城表示教育很重要,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甚至是社會教育,大環境要配合,也要有政府政策的制定,整體要面面俱到,客家才能推動得起來。
曾國城全家福,他希望孩子未來也能接觸客語。(圖片來源/曾國城官方後援會)
客台的未來 「我非常有信心」
曾國城是演藝資歷相當完整的藝人,在演藝圖從事表演工作長達十幾年,對於大眾媒體近幾年的亂象也有一定的體認。近年來大眾傳播蝶體有一個現象, 它雖是一個接觸大眾的媒介,促進多元文化交流發展的平台,但同時也是使主流文化及族群變得更為強勢的幫兇。
對此曾國城表示,早期台灣電視節目會規定閩南語節目所佔的百分比,三十年前的台灣為了要控制人民思想,會利用傳播媒介要求言行端正,符合社會善良風氣,但這起碼能讓大家了解什麼是良善。但後來到了是非不分的年代,大家開始在傳播媒體上大鳴大放,「如果媒體沒有規範、沒有秩序,它就會在無形中灌輸某些價值觀念,久而久之我們就不再知道如何判斷是非善惡,因此大眾傳播無體的確是有推波阻攔的效果。」
曾國城以堅定的語氣表示,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這個面向去看待媒體扮演的角色,而不是從族群的角度出發去混淆觀眾,因為現在傳播媒體是非不分的亂象一再告訴觀眾,應該去區分的是非善惡,而不是種族族群。
談到他是否認為客家戲劇在電視圈的能見度低,曾國城表示他相信客家電視台在未來極具潛力,尤其又以它的戲劇節目和音樂節目為主,綜藝節目的發展可能稍嫌困難一點,畢竟客家人的娛樂真的太少。但客台的戲劇和音樂節目生命力非常旺盛,「客家人的情感太豐富了,他們很適合從情感面去走,未來這個部份無可限量。」
曾國城表示閩南劇在台灣推動了大約四十年,客語要迎頭追趕較困難,原因是落後太多了,台灣社會真正開始推動客語也不過是這十幾年的事, 「一開始就晚了,怎麼追得上?所以我們需要一點時間。」但他仍然相信客家電視台未來在戲劇及音樂節目方面,都會有很好的發展,「我非常有信心!」曾國城驕傲地說著。
身為如此貼近大眾文化的媒體工作者,他看到的不是目前客家文化面臨的難題,而反倒是積極樂觀地放眼未來,這就是屬於曾國城的客家精神。
曾國城也曾為由外景節目接觸中國地區的客家人。(提供/曾國城官方後援會)
語言是工具 可以溝通就好
對於客家意識的認同,曾國城認為倒不需要過份強調客家身分。他表示小時候家裡的親戚幾乎都會說閩南語,他們也不會覺得矮化或排斥,就憤世忌俗或跟別人劃清界線,語言就是生活的工具,「賣菜的就只會說閩南語,你還要硬跟他說客家話嗎?只要可以溝通就好啦!」曾國城一派輕鬆地回答,傳達出他雖然重視客家卻不會只侷限客家,不會用偏頗的態度看待每一個族群。
面對客語流失的問題,曾國城些許沉重地表示,五、六年級這一代的人,慢慢開始成為社會的中堅,除了在客家鄉裡長大的人,其他人真的不太會說客語了。也許推動客家文化會讓客家人變得更喜歡談論或表達自己的身分,但僅只於此可能還不夠。
客家教育正在向下扎根,客語在客家鄉裡有必須傳承的使命,因此母語在以客家人為主的環境裡是不會間斷的,國小國中的客語教學也正持續進行,甚至是有理論基礎地去使用, 讓它不只是生活語言而已,而是藉由文化來了解它,慢慢地可以經由向下扎根,讓教育變得更深入,「讓每一個客家人永遠都能有以客家為榮的機會,教育不間斷,語言不間斷,每一代都有會講客家話的人,這樣不是很棒嗎?」曾國城堅定地說著,同時也顯現出他對客家最深切的期許。
![]() |
記者 陳燕珩
嗨我是陳燕珩, 為了因應最近那股感嘆青春歲月流失的風潮, 不免俗替自己到了接手喀報的年紀小小默哀了一下, 我開始在想,有什麼會是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存在的東西呢? 我想應該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吧! 所以,我要坦然面對這一年的喀報, 希望無數個日子以後再次點入這裡, 會覺得有點稚氣、有點笨拙,但一切值得回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