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銘良 金嗓搖滾客 堅持非主流
唐銘良 金嗓搖滾客 堅持非主流
施勗皓 2010/05/27
深藍墨鏡戴在臉上,魁梧的身材迎面而來,一個豪邁的聲音也漸漸靠近,還等不及寒喧完,就熱情的招待著要請吃飯。擁有客家人的厚道精神與南部人的熱情,他是唐野樂團團長兼主唱唐銘良。在大眾媒體與網路發達的時代,音樂已經成為垂手可得的東西。然而在這股潮流中,唐銘良堅持自我從事客家音樂的創作、發揮創造力來與現實挑戰,從舞台上的豪邁到私底下的率真,都散發出令人敬佩的精神。
是主唱也是鼓手的唐銘良,擁有許多才華。(來源/網路)
酒吧駐唱 打開知名度
爸爸媽媽都是新竹的客家人,從小卻在屏東潮州長大的唐銘良,因為家裡附近是眷村,在環境的影響下之下除了國語、客家話以外,也會說閩南語。小時候在家裡常常聽爸爸拉二胡、唱客家山歌,因此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開始對音樂產生了興趣。高中的時候,他參加學校的軍樂隊,那時的軍樂隊就像現在的樂旗儀隊一樣,唐銘良開始接觸管樂器。畢業之後,便喜歡上打擊樂而學習打鼓,於是奠定了他做為鼓手的重要基礎。為了賺錢,唐銘良開始在高雄找工作,他為了追隨自己的興趣,一九九七年與藝人康康一起組了一生中第一個樂團──阿甘合唱團,開始在PUB駐唱。就在同一年他們參加了上華唱片舉辦的PUB英雄會,「在一百多組的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我們奪得第一名。」唐銘良露出自信的笑容說著。後來康康離開了樂團,唐銘良繼續在PUB的工作,他想在表演中加入一些客家歌曲,剛開始大家聽不太懂客家話,所以老闆只允許他在每場表演一兩首,後來客人漸漸喜歡上客家歌曲的旋律,雖然聽不懂客家話,仍然有不少人指定點客家歌曲,唐銘良PUB的名氣也漸漸打開。
在累積了一定的音樂實力後,唐銘良開始朝樂團表演及創作的方面進展,於是他和貝斯手陳毓麒、吉他手孫瑀、鍵盤手鄭國聖和鼓手李圭本等人組成唐野樂園。他們從事各種曲風的創作,從拉丁、搖滾、抒情到放克等等,音樂性質相當豐富,唐銘良說:「我覺得在做每一件事時,如果多一個人加入,就會有更多樣面向的創意與思考,而且也能彌補自己所看不到的盲點。」唐野樂團依然持續在PUB、露天咖啡座等各種表演場合演出,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聽見他們的音樂。唐銘良表示每一首歌都是由團員們創作,歌詞也都是由他親手包辦,所以每一首歌曲的背後都隱含著一個故事。例如《作伴》這首歌,就是在描寫父母的婚姻遭到家裡反對,因而搬到屏東生活,兩人相依相伴的情景;又或像《媽媽的聲音》這首歌,則是母親過世時,為了紀念母親所寫的。因為歌詞如此地貼近一般人的心境,加上各樂手都是實力相當堅強的表演者,還有他們平常時在公開表演時與觀眾平易近人的互動,使得唐野樂團在高雄、屏東地區累積不少的歌迷,成為廣受許多人好評的地下樂圈。
在電視上也常常能看到唐銘良的演出。(來源/網路)
唐野樂團 走自己的風格
唐銘良認為,一個成功的地下樂團除了實力以外,機運也被重要,如何在對的時間被大家發掘,運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唐野樂團在二〇〇七年發行了第一張專輯──《作伴》,入圍第18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獎,這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唐銘良覺得台灣的客家音樂需要實質的鼓勵與肯定,並且要能讓更多人聽見客家的音樂。在最近這幾年,他們持續在創作,在二〇〇九年底,唐野樂團發行了第二張專輯──《拉丁搖滾客》,唐銘良漸漸走出自己音樂的風格路線,他把自己定位在拉丁搖滾的音樂領域,希望藉由融合其他音樂元素與客家歌曲,將客家歌曲推廣到更多地方。但是因為網路科技的發達,現在唱片的市場實在萎縮得太嚴重,更何況要在非主流市場中開發一片天地實在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唐銘良說的:「要堅持自己的音樂,很可能就會英雄氣短。」堅持非主流創作對他們來說,著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唐銘良常說:「就算我自己是個百分之八十的千里馬,也得要遇到那百分之八十的伯樂。」(攝影/施勗皓)
千里馬翹首等伯樂
當談到客家音樂與台灣市場的關係時,唐銘良總是眉頭深鎖,又帶點無奈的表情。他說客家其實是台灣第二大的族群,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可是現在很多人雖然是客家人卻不會說客家話。唐銘良覺得身為客家人,就應該用自己的語言來唱出自己的心聲,於是他一直致力於創作客家歌曲,但是他也很無奈地表示,台灣的唱片環境越來越糟,主流市場的音樂過度注重於包裝與行銷,他們的專輯從錄音到行銷宣傳,都是由唱片公司與經紀公司一手包辦,反觀非主流音樂的創作卻只能自己獨力製作。獨立製作音樂就必須什麼事都要自己來打理,從詞曲創作、編曲、錄音到完成,唐銘良感嘆道他們不是學行銷的,所以不用談什麼宣傳方式,根本連最基本的廣告都沒有。
唐銘良表示,其實客家音樂的音樂性與內容都不會輸給閩南語歌,他覺得閩南語歌已經成為一種形式化的歌曲,而客家音樂則是充滿著原創性與豐富感的,較純真、真實且富有生命力。製作非主流音樂最大的困境就是資金的分配,因為錄音室需要大量的金錢,然而非主流音樂並沒有如此廣大的市場,讓他們有足夠的收入去隨心所欲地使用錄音室。可是唐銘良還是很堅持自己的理念,他認為玩音樂的人要對自己的堅持有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驅使他不讓音樂內容及品質與現實的困境妥協。可是他也再三感嘆:「這實在很辛苦,就算我自已是個百分之八十的千里馬,也得要遇到那百分之八十的伯樂。」然而這也是為什麼在眾多競爭者中,唐銘良還能入圍金曲獎的最大原因。問及唐銘良會不會因有感於這條路的艱辛,想過要放棄,然後也投入到主流市場中?他笑笑地說:「當然有啊!」但他也說可是如果他就這樣放棄了對自己的堅持,也就辜負了他身體裡流著的客家人的血液了,更何況習慣了非主流音樂的運作方式,也很難再將創作型態轉換到主流音樂上。
在最近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廣客家文化,包括金曲獎的客語音樂獎、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各地客家文化產業的活動等等。對於這些做法唐銘良認為,政府似乎走錯方向。例如客家音樂的推廣,他認為正確的做法並不是讓那些傳統的客家歌曲一再地搬上檯面,放在電視上好像用半推銷的方式讓人接受。他說一般人對客家的包袱很重,假如連自己是客家人的年輕人都沒辦法接受客家音樂,那要怎麼讓非客家人的青少年去接受呢?所以應該是用創新的方法,將客家音樂加入新的、流行的元素,讓那些即使聽不懂客家話的人也人琅琅上口那些旋律,用多元的音樂特色讓大家擇其所愛,這才能慢慢地將客家歌曲推廣出去。
唐銘良說在這一路上走來真的很辛苦,可是他看著這幾年客家音樂的發達,他希望他能和其他客家音樂創作者一樣,做一個客家音樂的模範,讓客家音樂未來的路能走得更穩。就像他所做的創作一樣,在客語的基礎上,用各種流行、搖滾或拉丁的曲風去涵蓋,就能使大家接受並喜歡。他也希望政府認真想想到底客家文化需要怎樣的發揮與重視,而不是只有表面的包裝美化,用正確的方法才能將客家文化的特色及內容繼續傳承下去。
![]() |
記者 施勗皓
沒想到這是一個沒有盡頭的路阿,如果走下去就要堅持到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