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煜 金曲客家王 唱出客家心
黃連煜 金曲客家王 唱出客家心
陳建安 2010/05/27
走進位於地下一樓的「貳樓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約6坪大小的音樂工作室,以及忙著整理四處散落雜亂物品的黃連煜。
一九六〇年出生於苗栗客家庄的黃連煜,自幼對於客家這個身分並不太在乎, 在寫客家歌之前並不常接觸客家議題或是客家音樂。 國小國中時拿過獎學金,高中時卻變得叛逆許多。第一天新生訓練就被抓抽菸,會作弊、翹課、打架,所有壞學生會做的他都會,連書包都常常要揹個兩支扁鑽上下課,甚至還到教官室去翻桌子,他笑著說,唯一不會做的就是「把妹」,總覺得自己是「正義的使者」要替宇宙維持和平,因為壞蛋太多了,維持正義的時問都不夠了,哪有時間把妹。
一談到客家音樂,「客家王」黃連煜一定是第一人選。 (提供 / 黃連煜)
三十歲時 確定要做音樂人
黃連煜後來畢業於聯合工專機械設計與創作系,喜歡設計、喜歡無中生有,所以才選機械「設計」去開發和研發一些新事物,就像公司的研發部們一樣。剛畢業後還不知道自己是要走音樂這一行,之後當兵時訂了兩份報紙,還在外面函授學校上課、自己跑去外面學電腦語言。退伍第一天就去上班了。前前後後嘗試了許多不同領域的工作,音樂的稿子也投了很多, 但都沒有被選上。期間還自己開設了一間公司,不到一年就關閉了。 後來回去上班上沒一兩年,前前後後輾轉過了六年,終於在三十歲時才了解自己就是要做一個「音樂創作人」。
沒學過音樂的黃連煜,從小就有著音樂的環境,很多親戚都喜歡聽音樂,連小孩子都是從小就給他聽音樂。國中時音樂拿了九十九分,實際上有一〇三分,老師說連貝多芬都沒有一百分,所以才給九十九分,但老師說黃連煜非常有天分。小時候家裡沒有錢培養他去學音樂也沒錢買樂器,國小時是合唱團,國、高中是樂隊,都是不用錢的,高中時買了一把幾百塊錢的吉他,還在學校樂隊當隊長,高三時出去比賽空前絕後地得了第一名,在他之前沒有;在他之後也沒有。一直到部隊都還是在軍樂隊,所以接觸音樂算是很早。
第一個音樂的工作是錄音室錄音師助理的學徒,就是助理的助理,但是做的不是音樂,而是打掃、打雜、跑腿之類的差事,可是一個多禮拜的時間就上機操作了。兩年之後就出了第一張專輯, 一開始只想做幕後的他,會走出幕後開始唱歌是因為遇到陳昇,因為寫的歌都沒人要唱,陳昇就說「你不唱誰來唱 ?」但黃連煜說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唱歌,而是比較喜歡創作,就專門負責創作, 再找會唱的人來唱,還要找會賣的人來賣,那這張專輯就很完美。
黃連煜認真地說明自己對於客家音樂的想法和創作理念。(攝影/朱筱薇)
客家歌有必要成主流嗎?
論及當前台灣樂壇主流多半是國語,台語客語算是沒那麼主流,不管是歌手或是作詞作曲家都沒有國語那麼多。就算本身是客家人或是閩南人,也不一定會聽客語歌台語歌,國語歌卻是幾乎都會聽的。當問到:「客家歌要怎麼成為主流?」時,黃連煜反而提出一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客家歌有必要成為主流嗎?」這個問題應該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許多人只想著要把客家音樂帶上主流,但是想想現在就算是主流的音樂唱片也賣不了幾張,反倒是有些歌雖然不是主流,只要有忠實的支持聽眾也可以很成功。如果要讓客家歌更接近主流,不用去培養那些培養不起來的客家歌手,只要找現在最紅的歌手 (像是周杰倫或蔡依林) 去唱,那客家歌就會上來,但是他們不可能一直唱客家歌, 因為市場太小、風險太大了。
做流行客家音樂台灣並不是最旱,在馬來西亞或是新加坡都有很多人在做,但是一些市井小民的風格,或者是說比較俗氣,好像沒有一個過程或是經驗,直接從老山歌跳到現代。因為客家一直都是弱勢,沒有辦法流傳,雖然這樣少了一些作品可以學習或模擬,黃連煜卻認為這樣是少了一個包袱,你想要他變怎麼樣就變怎麼樣,不管是音樂的曲式或是風格,客家話丟進去都是通的,因為客家歌沒有比較、沒有一個基準,所以不知道東西好不好,也不可能拿幾百年前的山歌來比較。
荒廢十年 現在努力補回來
談起自己創作音樂的歷程,黃連煜說一開始也不知道自己是要寫歌,起初以為自己可以做三件事、四件事,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可是後來才發現不管是誰,一次都只能做一件事,才認真地進入音樂創作頓城,覺悟得很晚。但是做音樂做了5、6年之後,因為在當時的新寶島康樂隊裡過到瓶頸,想休息個2、3年,決定離開音樂這個領域,再一次到其他領域去闖蕩。然而過十年之後卻又領悟了,領悟到自己就是一定要從事音樂創作,自己就是個創作音樂的人才,決心繼續投入音樂創作這塊領域。現在則是一天當兩天、三天用,因為浪費太多時間了,十年可以精進很多東西,但是卻荒廢掉了,所以要把那段時間抓回來。
最近幾年慢慢抓回感覺的黃連煜用他120%的用心和付出,在二〇〇七年發行了首張客語專輯《Banana》,並且入圍了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獎、最佳客語歌手獎,不只讓很多人刮目相看,也讓他近幾年的付出有了收穫,放在電腦一旁的金曲獎獎牌,就是對他最好的肯定。黃連煜笑著說:「有時候我叫自己客家王是客氣,但有時候又不那麼客氣,因為我在客家音樂這個領域做的貢獻,我有投入、有花心血下功夫。」黃連煜很厲謝大家這樣抬舉他, 並強調他一定會更努力的。
但是人稱客家王的黃連煜,二〇〇八年的專輯《Only Love》竟是用台語為主調,對他來說,有沒有「客家心」才是最重要的。在這張專輯主打的〈客家小炒〉 裡面幾句歌詞就寫到:想要炒出客家味,一定要有那個客家心,要有客家心,正(才)有客家味。「融合精神」不只是這張專輯的主軸,也是目前各種族群的議題。 像他的客家歌使用多種語言為素材,而這張號稱台語專輯的《Only Love》,也一樣使用了客語、國語甚至一點英語。
黃連煜的工作室被堆放著許多雜物,電腦旁還擺著著隨時可把玩的小電子琴(攝影/朱筱薇)
詼諧創作 有血有肉有靈魂
語言對他來說,漸漸地不只是創作音樂的工具而己,裡面還帶著多多少少歌手的靈魂。《Only Love》專輯呈現的是一種台灣生活的感覺、情趣和特有的氣魄,〈卡拉OK〉、〈黑手阿里〉、〈酒肉朋友〉等等,都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好歌,而且瀰漫著濃濃的台灣味。每首歌背後的人情昧和故事性,是歌曲引人入勝的地方,這是現今流行歌創作最缺乏的。
黃連煜於二〇〇九年底發行的最新專輯《十二月古人》一樣承襲了他詼諧的風格,其中一首〈阿城伯有六個兒子〉敘說阿城伯一開始很開心地生下六個兒子,心裡想著總算有人可以繼承蒙業,但是隨著孩子一個一個長大,也一個一個離開家鄉到城市發展,道出中國人重男輕女,養兒不防老的無奈。
黃連煜最後笑著說: 「我的音樂雖然看起來都是該諧幽默,但是其實背後都有一種無奈、一種悲哀,一種大城市裡面小老百姓對於環境的無奈,但不管怎麼樣,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
![]() |
記者 陳建安
哈囉~大家好 我是陳建安 目前是傳科準備升大三的學生 興趣是拍影片、騎車 喜歡和採訪者接觸,並且了解他們的故事、將他們報導出來 覺得這樣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 「但我不是個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