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劉勝權 要「把客家話找回來」

劉勝權 要「把客家話找回來」

陳琦  2010/05/27

  踏著從容的步伐、踩著堅定的腳步,劉勝權掛著靦腆的笑容迎面走來。年輕的劉勝權除了有屬於他這年紀的幽默,從言談的中也不難發現他內斂且沉穩的獨特想法。「沒有客語,就沒有客家人。」劉勝權是這麼相信著。身為台北教育大學的研究生,他選擇客語當作他的研究主題,期待用自己年輕的活力加上堅定的態度來為客家傳承注入新的希望。


提到自己的家庭,劉勝權露出燦爛的笑。(攝影/陳琦)

的事 用客語和長輩互動

  劉勝權自幼生長在傳統的客家家庭,父母皆為客家人。劉勝權表示,一歲以前和奶奶同住的那些日子,使客家話成為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語言。提到奠定他客語基礎且用心照顧自己的奶奶,劉勝權的臉上浮現一抹輕輕卻溫暖的微笑。住在桃園的劉勝權並不是在一個完全由客家人所組成的環境下成長的,他的同學、朋友們大多不是客家人;為了不要和自己的同儕產生溝通障礙,劉勝權在大學前使用客語的頻率並不高,客語說得也不是很好。他略帶驕傲地說,現在的自己不只能流利地使用客家話和國語,連閩南語也說得不錯。劉勝權回到家後,便會和自己的家人用客語溝通。他說, 能夠用客語和長輩互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劉勝權在大學時期就已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決定往學術研究發展。他提到現在的一些方言是語言的活化石,身為一個會說客家話的客家人且又是中文系的學生,劉勝權在念研究所時決定,他要「把客家話找回來」,以客語為主體來研究語言學、聲韻學。

  提到客語與現代社會的關條時,劉勝權認為,在捷運、火車上多增加一種語言,是對客家族群的一種尊重。台灣的民族並不複雜,而客家人雖不是多數,卻也在台灣人口中占有不容忽視的比例,所以在公共空間增加客語播音是一種平等的表現。他也認為,民主是藉由公共空間來給各民族一個公平的環境,而台灣絕對有能力做到,也理應要做到。

  「語言標誌了族群。」劉勝權帶著堅定的眼神說。他認為語言一代一代地流失是一件很可惜的事,而家庭是決定客語可否流傳的重要關鍵。現在有太多家庭儘管祖父母是以客語為主要語言,父母也不會教導或是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客語來跟祖父母溝通,因為某些父母認為,會說客語對孩子的未來沒什麼幫助。有些長輩甚至反過來學會了如何說國語,連閩南語都變得流利。劉勝權語帶無奈、惋惜地說,連客家家庭都不教自己的孩子說客語,也就不難想像為何客語會像現在這般無助。他覺得小時候能和長輩們說客家話是一件很親切的事,那是一段很美好的童年回憶。如果失去這段精彩,將會是孩子童年的缺憾。從這段談話中,不 難看出劉勝權的孝順。家人給他的能量,想必是非常溫暖、正向且厚實的。


劉勝權是交通大學的客語老師。為了讓同學學習更紮賢,他進行一對一口試,了解糾正學生的發音。 (攝影/陳琦)

客語認證 對推廣具正面意義

  談到客家文化和客語推廣的未來,劉勝權並不樂觀。他擔憂地說,客語不見得會消失,說不定有一天客語會像紐西蘭的毛利語這樣,被蓄意培養。但這樣的客語是沒有生命的。雖說近年來勇敢貼出來、並熱心推廣的人還不少,但整個社會環境還是不夠友善,不論公共空間還是傳播媒體都還是以國語和閩南語為主。然而劉勝權仍舊願意致力在此,一方面客語是他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他驕傲自己是一個客家人,而且是一個會說客語的客家人。他為客家付出的努力和堅持,重新提醒了人們:不要因為現實的殘酷輕易地放棄夢想,要用執著來穩固自己的理想。

  劉勝權是98年度的客語能力認證考試的工作人員之一。他略帶痛心地說,站在客家人的立場上,舉辦客語認證是一件很悲哀的事,這表示客語已經奄奄一息,即將消失了。於是客委會站在傳承和推廣的立場來舉辦這項考試,把認證當作一種誘因,讓人們有動力去學習客語。為的就是希望能把客語慢慢救回來,至少要讓客家人都會講客語。

  劉勝權說明,除了客家人會來響應這個活動,有些公職人員和老師因上班時間固定,擁有能自己運用的時間所以想多進修,也有人是為了升遷需要而去參加認證;有些熱心的鄉土語言教師,會自動自發地鼓勵學生去參加考試,所以某些地方會出現成群且人數特別踴躍的報名情形,甚至連閩南人都會來報名,因為他們認為多學一種語言對自己是有益無害。

客家電視台 造成排擠效果 ?

  劉勝權是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的客語授課老師。在初級客語這們課中,劉勝權選擇用較生動的方式向學生介紹客語。除了教導基本的音標,讓同學可以自已將熟悉的詞彙或句子用客家話說出外,也播放客家電視台製作的戲劇《魯冰花》,劉勝權表示此舉可以吸引學生,使客語變得更有魅力,以客語發音為主的對白,也可以讓同學熟悉客語的發音和聲調。

  對於客家電視台的成立與功效,劉勝權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客家電視台的設立是值得鼓勵的,然而他對客家電視台所造成的效果存疑。劉勝權覺得客家電視台的成立可能會對客家節目產生排擠。劉勝權說,他小的時候,有些電視台會在播映新聞過後,安排時間給客家節目,內容從短短的客家諺語教學到客語發音的新聞報導都有。現在有了客家電視台,其他電視台便會認為做客家節目是客家電視台的職責和專業,於是便停止製作或是播放較無經濟效益、收視率的客家作品。而非客家人,或是對客家文化沒有興趣的觀眾,平常也不會刻意地轉到客家電視台去欣賞。

  以往可能還有觀眾不小心轉到自己熟悉的電台,發現正在播映的客家節目是有趣的,而將目光停留;如今客家電視的設立,卻可能產生降低客家節目曝光率的反效果。劉勝權認為,可以多做一些關於客家的創意廣告,在各電視台播映以增加曝光率,或是透過將卡通用客語配音再銷售,甚至是送給兒童電視台,讓他們去播放,以吸引對於學語言比較有優勢的孩童。「這雖然困難,但不失是個值得嘗試的好方法。」劉勝權懷著期望說。這樣獨特的見解,將劉勝權豐富的內在涵養,毫不矯作地真實呈現。

  劉勝權仍然站在贊成與鼓勵的態度,支持客家電視台製作的一些客家節目、 客語連續劇......等,他說劇中人的發音雖然會讓客家人覺得不道地,但對聽不懂或是不了解客語的一般觀眾並無影響。如果可以製作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戲劇、節目、電影......等,對客家推廣與保存都有非常大的正面效益。


因研究需要,劉勝權到馬來西亞去採集當地的客語,與他的發音人(註一)合影。(提供/劉勝權)

【註一:發音人即能說流利的客家話的受訪者,他所使用的詞彙和發音,是劉勝權 研究當地客語的材料。】

身體力行 而非只是紙上談兵

  他相信學習語言對自己是加分的,他說自己的很多朋友,因為工作性質,必須和很多不同的人們做接觸。當聽到客戶用夾著客家口音的國語或閩南語說話時,能用客語和客戶溝通的親和力,可能就是生意成功與否的關鍵。所以劉勝權認為,儘管客語並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學習客語也絕對不會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而客語認證考試可以替努力做見證。劉勝權肯定客語能力認證考試對客語的 推廣所產生的正面效益,他相信這樣的方法是可以讓客語不消失,或者說不會流 失地太過快速的好方法。年輕的他總能提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新觀點,著實難能可貴。

  從他的眼神中微微透露的憂心和言談裡呈現強烈的認同感 ,不難感受到他 對客家的情感,是綿延且深厚的。內斂、含蓄的劉勝權對現在客語在社會中的發展雖沒有嚴厲的批判或激動的情緒,但他對客家的堅持卻令人動容。劉勝權擁有對於夢想和理想的固執;他用身體力行的付出,而不是紙上談兵,來為他認為對的事努力,這樣的態度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記者 陳琦
你好 我是陳琦 一個美麗的畫面就像是所謂風景那般會感動人 一段溫柔的文字就像是所謂歌曲那般會進心裡 很開心可以在這裡學習與分享  嘗試著用駕馭文字和畫面去撼動世界:)
記者 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