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何明星 擁抱客家文史不改其志

何明星 擁抱客家文史不改其志

林儀  2010/05/27

  一段車路的婉蜓之後,映人眼簾的除了綠色的草坪和湛藍的天空,中間還有一簇一簇的楓樹,排排豎立在操場周圍,它們的葉子紅得有些褪色了,但是太陽灑下了一層薄光,照出一股懷舊的感覺。旁邊有一群學生在操場上玩耍,偶爾到另一排大樓去洗手喝個水。跟前所見的景物就是整個校區了。這裡,是新竹縣關西鎮金山里的錦山國小。

  錦山國小的校長何明星,除了是位教育家,也是新竹縣的文史工作者。他是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的理事,也曾編撰過鄉土教材和手冊。何明星說,「除了教育這個領域,推廣鄉土的文化與歷史,就是我最重要的發展方向。這是一輩子的事,是我的興趣、也是志趣。」


彩繪的廊道延伸至整棟建築的牆壁,充分顯現了錦山國小的特色,也提供了學生發揮的空間。 (攝影/林儀)

幼時記憶 全在窮困子窩

  何明星在典型的的客家庄長大,小時候住在山窩,「窩」的意思就是河谷地形,因為新埔鎮盛產桃子,所以又稱「桃子窩」。從前的生活很艱苦,在丘陵地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自己種茶葉、種香菇、燒木炭窯,住在全村人合力幫忙蓋的泥磚屋。「那時環境非常窮困,靠山吃山、 靠海吃海,每次下大雨牆壁就會破一個大洞,全村的人就合力用稻草切成碎塊把洞補起來。」何明星含蓄地笑了笑,娓娓道來的記憶片段,讓人彷彿真的能隨著這些客家故事,進人泛黃的時光隧道。

  稍微長大一點後,他們搬了出來,家境漸漸好轉,並且開始從事耕田的工作,何明星除了要幫忙農事,他的父母也非常強調讀書。在他的求學生涯中,從國小到高中,身邊的玩伴大多也是以客家人為主,直到考上台中師範學院,才開始接觸到其他族群。也是這個時候,他才開始感覺到族群之間的差異。

  何明星雖然是個道道地地的客家人,但並不會想要很清楚的去界定它,或是認為客家就是一個族群的藩籬。他認為客家人有很典型的特徵—勤儉樸實、硬頸固執,這是由於環境的艱困使其如此。「客家是個自卑又自大的族群,因為身為少數族群,在面對周遭強勢族群的競爭之下,會更加努力爭取出頭的機會,這也是客家人特有的韌性吧!」說著,他嘴角淺淺地牽出了一抹笑容,以一個文史工作者的角度,述說他對客家人的另一個觀點。

大學開始 一頭鑽進文史圈

  高中時期,由於新竹中學自由開放的校風,讓何明星開始培養起對文學與歷史的興趣,大學時他雖然對文學還是很嚮往,但念的是社會科教育系,之後更考上了新竹教育大學 (舊稱新竹師範學院) 的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研究所。大學時期的何明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建立起了他跟文史工作密不可分的關係。民國78年,台灣研究出版正興盛的時候,他為了寫台灣史的報告,跟著台原社,去做南部西拉雅平埔族「拜壺」的研究,開始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之後就常常跑鹿港、龍山寺,並且研究一些歷史建築與典故、還有地方的開發。

  師範畢業後何明星出來當老師,開始有機會在《新竹風》雜誌裡,寫些一有關鄉土的文章。後來更陸續在「全國文藝季」擔任策畫與文史調查,還編撰鄉土教材的地理與歷史部分的機會。何明星說,「一開始只是接受邀請自然地就去幫忙,但時間久了,越做越深入,別人就會認定你,就會有更多機會接觸它。」 幾年之後,何明星與新竹縣各領域一群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人,組織了「兩河文化教育協會」。「兩河」代表頭前溪與鳳山溪,他們的推廣並非受限於客家,成員裡也有幾位是泰雅文化工作者,代表對新竹縣文化推動工作有興趣的人組織的協會。何明星說到這,語氣裡添了些興趣,他表示,兩河文化協會是個民間團體,早期有做一些文化性的推廣活動,包括社區營造、振興地方文化觀光產業等等,「二〇〇〇年還有舉辦全球客家文化節喔!」


新竹縣錦山國小成立樂活農圈,鼓勵小朋友參與農業生活,和土地建立親密的感情。 (提供 /自由電子報)

「錦山風情」如詩  「樂活農園

  在錦山國小裡,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泰雅族人,其餘多是客家小孩。因此學校的教育方針,有一般的母語和文化教學,而且是泰雅和客家並重的。「這裡平地原住民的比例,可能比後山的那所學校還要高,這也使得他們很容易成為 被忽視的一群。因此對於泰雅文化,就算只有一個學生,我們也會聘老師來教。何明星平靜地敘述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股讓人感到敬佩的自信與堅持。

  何明星在學校裡也推廣了許多的活動, 例如 「錦山風情」音樂節和「樂活農園」等活動。「這裡每年都有舉辦錦山紅葉節,給學生自由表演,做才藝發表 、或是利用自然物做創意變裝秀。」去年,有位老師叫做羅紹麒,因為新竹縣客語輔導原本在錦山國小,羅紹麒就把吳濁流的詩歌拿來作曲,把吳濁流的漢詩也選出,這些都跟新竹縣的景色有關,並譜了幾首曲子,找幾個當地的學生來錄音。本來何明星只是想要發行一張CD,推廣客家和泰雅的音樂,沒想到各界有名人士紛紛慕名趕來,就這樣開始組織起一場「錦山風情」音樂會。何明星談起這場非常成功、且令人驚艷的錦山風情音樂演唱會,非常謙虛地表示「只是比較會整合各方資源罷了。」 而談到「樂活農園」,何明星也非常開心地說,農園入口的門牌,固定利用吳濁流當年所種的樹木,有幾棵枯死後,拿來廢物利用雕刻而成的,也可以藉機教育學生。

  何明星辦學最大的希望,除了許多的願景之外,也希望山中豐富的自然生態,能跟社區人文資源結合 (包括吳濁流、泰雅、以及客家文化) ,架構一個特色課程,給學生一個很不一樣的學習環境。


樂活農園的牌匾是用吳濁流當年種下、一棵枯死的七十幾歲老槭樹雕成的,讓學生見證廢物利用。(攝影/林儀)

打造吳濁流文學地景

  「吳濁流是很重要的客籍作家,他也是新埔人喔!」謙虛內斂的何明星,談起在學校推廣的「吳濁流計劃」,語氣中難得露出一絲的驕傲。他說,高中時代就很欣賞吳濁流的詩詞文學,「我覺得他是個值得紀念的老師,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我也希望藉由推動閱讀教育,讓小朋友能夠多多閱讀、寫作。」

  大約七十年前,吳濁流帶著學生,親手在這裡種下一株株的槭樹,而現在的錦山國小一隅,遺留有吳濁流當年在這裡教書時住過的宿舍,羅列在一旁的樹木,正是當年那些槭樹。何明星希望打造一個屬於吳濁流的文學地景,學校裡也特別設立了吳濁流的圖書館,近年更積極數位化,希望能將這些文化好好保存。

  從何明星的敘述裡不難發現,將他從事文化工作十幾二十年的歷程一一攤開來檢視,雖然看起來只能單調的一個接著一個陳述,但是其實當中不斷在經歷轉變與提升。

  「想要完成一件事情,自己要先有心,冥冥之中就會有很多幫助跑出來,助你一臂之力。」在何明星的觀念裡,不管是身為客家人的成長背景、客家族群的定位,或是人生經歷中對教育和文史工作的付出,他都是秉持著一種「自然」的態度,然後盡全力去達到自己能完成的所有使命。談到這場與客家文史工作很偶然的邂逅,何明星的口吻聽似平平淡淡,卻讓人心中升起一種感動、一股深刻。

記者 林儀
我是林儀,一個道道地地來自風城的孩子。 喜歡尋找有故事的東西,然後試著用文字記錄下來 其他關於我的一切,希望能用這一年的喀報生涯真實地呈現:D
記者 林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