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魏子強 南埔翻修百年水圳 寫下感動一頁

魏子強 南埔翻修百年水圳 寫下感動一頁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陳儀澧 報導  2011/05/14

    苗栗北埔的南埔村裡,有位特別的農夫,在三分大的土地裡,他完全手工耕作。他的稻米和蔬菜,比起隔壁農地的作物略顯乾癟,菜葉也因蟲害破爛的多,但他卻一點也不憂心。

 他是魏子強,曾經是新竹科學園區的科技新貴,多年前卻毅然決然放棄在園區的工作,來到南埔當個經營有機農場的「笨」農夫,並一頭栽入當地客家庄的社區工作。

  出生在恆春的魏子強,六歲之後就搬到新竹,他的一生也與新竹緊緊相扣著。魏子強大學時主修航空工程,後來至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攻讀研究所,因指導教授的緣故,專攻機器人科技這項相當前衛的技術,學成歸國後,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新竹科學園區上班。

  魏子強在園區的第一份工作,是間製造人工關節的公司。這是一份他很喜愛的工作,但當時公司因為發展過快造成營運不良,而傳出將被併購的消息,並將收掉他最喜歡的研發部門,他不得已離開那間公司。而接下來的兩份工作,都因為工作時間太長,與主管產生摩擦等因素,讓他萌生去意。

  不過,之所以會辭掉新竹科學園區的工作,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在一九九七年時,魏子強加入了生態保育團體,在裡頭他意識到每個人對這個環境都該有著一份責任。另一個原因是在竹科工作,裡面的高科技汙染非常的毒,工作起來讓自己很有罪惡感。


魏子強放棄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頭銜,到南埔從事有機農業(魏子強/提供)

高科技污染 有罪惡感

  在偶然的機會下,魏子強和友人因為旅遊經過南埔,發現了南埔的好山好水,對這裡居民的純樸和自然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他又比較喜歡一個人做事情,從事比較沒有壓力的工作,所以就選擇了來南埔當農夫,租了一塊地開始他的有機生態理想。

  來到南埔後,他以不施加任何化學肥料和手動耕作的方式,在三分大的地上,種植有機稻穀和蔬菜,還有一些非基因改造的大豆。他堅持自己田地不施化學肥料,而這樣的一項堅持也讓南埔當地的農夫覺得這個年輕人「笨笨的」。

  魏子強表示,這樣的永續經營開頭都很難,也讓當地的農夫不解,因為他們都習慣肥料灑下去,作物就是長得這麼肥美,沒有農夫會喜歡自己的作物被蟲咬,又長得乾乾癟癟的不討喜。他認為生態有機這種概念在老一輩人的眼裡看來是不實際的,「但是每件事情總是得有人起頭,所以我就自己做下去,希望接下來的田地經營者能夠看見生態農業的可貴之處」,魏子強說。


魏子強穿著傳統客家服飾,參加村民大會(魏子強/提供)

冒險清淤泥 老人帶頭

  搬到南埔定居後,魏子強也積極投入社區工作。南埔有條已經建造長達百年的水圳,是當地客庄的生命線,但是因為經年累月的淤積,水圳已經漸漸不能使用,喪失功能。而這條河川又因為管轄權的問題,讓苗栗水利會和新竹水利會不曉得該怎樣處理,在當地居民的極力爭取並至水利會陳情之後,農委會水利局補助四千多萬元,資助了水圳的翻修。

  但是經過工程師勘驗,發現水圳的淤積部位都是在深山,大型機具無法進去開挖,估計要開挖將要花費達十億元,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當地居民集結起來,決定全村休耕一年,大家行動起來,就只是為了處理這條水圳。

  魏子強補充當時的狀況,深山裡的水圳淤積,就在大家束手無策的時候,有四位老人跳了出來,這四位老人年齡相加起來已經超過三百歲了,但就在大家沒人敢進去挖除淤泥的時候,他們自願進去山洞清除淤泥。他們憑著自身早年在礦場的經歷,挺身而出,一鏟一鏟的把沉積多年的淤泥給去除。

拿起攝影機 記錄南埔

  魏子強回憶,當時他拿著攝影機,在山道內,頭上的軟泥隨時都有崩塌下來的危險,看著年長的長輩們奮不顧身地清除淤泥,他也不顧危險拿著攝影機把坑道內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這條水圳的重要之處在於,南埔鄉的水田,假如沒有了這條水圳,耕作將更加艱難,而藉由這次的整修水圳大動員,更是凝聚了當地居民的在地意識,讓大家都覺得南埔這塊地是他們的,假若政府漠視這塊地方,他們自己也能站出來替自己說話。

  除了水圳外,魏子強和南埔當地的互動都用攝影機記錄下來,並且自己幫這些影片製作後製,上傳至網路,將南埔的一些地方特色如洗衫亭、石爺等等特色景緻做了一系列的介紹,完全都是無代償的付出,其中許多有意義的活動都被記錄下來,像是石爺季、還有紀錄洗衫亭的建立過程。

  目前的魏子強主要是以自給自足的方式生活,未來他希望可以承租更大的地或買下地來耕作。

  但是近來他發現有財團似乎看中南埔的好山好水,慢慢收購農民土地,想要打造成高級住宅區。魏子強憂心地說,要用一些社區參與的方式,凝聚大家的意識,希望能夠讓居民有在地認同感,不要把手上的土地出售,才能保留這一塊純樸的客家庄。

記者 陳儀澧
陳儀澧、台中人,就讀交通大學傳播科技學系三年級   我思故我在  
記者 陳儀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