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山 山宛然布袋戲 唱的是山歌
黃武山 山宛然布袋戲 唱的是山歌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張芮瑜 報導 2011/05/14
以一身俐落的黑色風衣勁裝現身,年輕的臉上映滿熱情和活力,踏著愉悅的步伐,用「吃飽沒」一句簡單的客語問候。說完,尷尬的笑了。他是山宛然布袋戲團團長,黃武山,年僅三十六歲,操戲偶的人生卻已二十餘年。
成立「山宛然布袋戲團」後,黃武山到小學教導布袋戲所需的配樂樂器。(黃武山/提供)
師承李天祿 使命在身
從小家住板橋,父親是新竹湖口人,母親是三灣人,身為客家人的黃武山,耳濡目染下,不論是四縣或海豐腔都難不倒他。對他來說,客語就是活生生的母語,而不是印在客語教材中死板的語言。
客語如此,布袋戲亦然。小學四年級時,他認識了當時七十多歲的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開啟了他學習和創新布袋戲這傳統戲曲的生涯。當時年事甚高的李天祿已經封箱,除了正式的國家或國際邀約外,不做其他演出,轉而在國小做傳藝工作。因緣際會下,黃武山得以親身和大師學習,「莫名其妙地進入這一行,看著看著我就愛上了,直到現在。」黃武山對布袋戲有種獨特的喜愛,或許是被其傳統的特質所吸引,但深問原因,又答不出個所以然。也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使命」吧!
山宛然劇團的「山」,取自戲劇配樂都以客家山歌為主,也可以解讀為黃武山的「山」;而「宛然」,是栩栩如生的意思。學操偶的以「宛然」命名,就是希望操作的戲偶像真人一樣。因此,除了山宛然,還有李天祿所創立的亦宛然,台北縣莒光國小的微宛然,法國的小宛然和文化大學的中宛然等等。
黃武山解釋,「布袋戲有很多門派,就像學武功一樣,宛然就是其中一個派,而這全都是李天祿老師本人或他的徒弟所創立。」每每提到李天祿,黃武山總不忘在後頭多加個「老師」的敬稱,不難想見,李天祿在他心中占有多重要的地位。
客語演出 打破刻板印象
台灣以閩南移民的後代居大多數,因為這樣,傳統布袋戲多以閩南語演出,久而久之,一般民眾以為布袋戲是閩南文化。對於這點,黃武山早已看開了。「以前的布袋戲商演為主,多為了商業利益,並不是什麼傳承文化,為了生活,看哪種人多就必須演什麼戲。」他說,閩南人多,演閩南語布袋戲當然就比較吃香,錢也賺得多,自然而然布袋戲產業都以閩南語發音為主。
不過,山宛然的布袋戲獨樹一格,是以客語演出,難道不怕大家聽不懂客語而興趣缺缺?黃武山豁然地表示,許多人都有這種顧慮,認為聽不懂的語言怎麼能讓觀眾理解、感動呢?他強調,其實這一切都是刻板印象作祟,就像去看歌劇,也是用外語在唱,不可能因為來台灣演出就改為國語,可是觀眾還是會被它的音韻、音調感動。
順著這個邏輯,黃武山表示,客家話演的布袋戲也一樣,可以讓聽不懂的觀眾感動。他說,布袋戲比較適合用閩南語和客家話等方言演出,反而國語因沒有韻腳,音調不多,演起來就失去了布袋戲的韻味。「聽不懂,大可以發個劇情大綱,或由淺入深,從小戲、簡單的戲開始,穿插國語就變活的了。」
黃武山認為,若要增加客語布袋戲的觀眾源,也只能透過行銷方式做改變,加強包裝。他強調,人長越大會越想要尋根,對各種戲劇鑽研越深入,越會發現它的文化,所以才會流傳這麼久。現今流行文化當道,全球化和國際化影響深遠,然而布袋戲不同,布袋戲越是跟著流行走,收入越多,但帶給觀眾的只有歡樂,而不是感動。

黃武山常到國外進行布袋戲交流和進修,希望布袋戲也能隨著時代邁向國際。(黃武山/提供)
堅持說客語 創造感動
秉持持著這個信念,黃武山在各個學校奔波,在各個國家穿梭,在各種藝術節現身,透過許多種方法教國小學童認識布袋戲,培養興趣,自然而然他們以後就會去買票看戲。就是這股動力,讓黃武山繼續發揚傳統布袋戲文化,並推動新的時代潮流。
或許是從小在客家文化氛圍下長大,讓黃武山在傳承客家精神上多了些使命感,再加上從小熱愛傳統文化,使他沉溺於布袋戲的世界,無法自拔。「客家文化強調的要點,要自己去追求,利用自己的專長去尋找,不只是客家音樂而已。」突如其來的語重心長,使氣氛嚴肅了起來。黃武山說,創作客家布袋戲,應去了解客家文化最深層的是什麼,例如服裝、思想和語言,這都得靠自己的體驗去發掘出來。
透過布袋戲,黃武山把客家音樂中的平板、山歌子、老山歌等客家山歌曲調完美地融合在表演中,讓年輕一輩知道,客家話不是只有生硬的幾個音韻、沒有生氣、不通人情。藉由布袋戲傳達客家文化,就像導演透過電影去傳達自己的想法,會比說教更有成效。
二〇〇一年,黃武山將客家文學家李喬的《寒夜三部曲》搬上舞台,加入客家音樂,演出客語版的布袋戲,首演就獲得廣大的迴響,讓他決定致力於客語布袋戲的創作。提到二〇〇六年的得意大作《女兒嫁》,黃武山更是笑容滿面,這齣戲透過傳統布袋戲跟舞台劇的結合,完成了一次突破以往的演出。這條另類的道路,黃武山走得很辛苦,不過,他持續地向前邁進,一刻也沒有停過。
文學家作品 搬上舞台
作為一個嘗試將客語融入布袋戲這項傳統技藝的開創者,黃武山謙虛地不敢稱自己為「第一人」。他笑著說,以前一定也有人嘗試過,只是沒有報章雜誌報導,因此沒人知道,不過能持續下去,才是成功的關鍵。接下來的傳承工作,也得趁年輕力壯的時候去完成,老了恐怕演的戲沒人看,因為「小朋友不會想聽個老人在台上講古呀!」因此,黃武山也致力於教導國小學生認識布袋戲,並在大學的布袋戲社團擔任指導老師,也更進一步教導師資班,帶領鄉土教育的老師深入研究布袋戲的編劇。不過他強調,培養好的人才需要很長的磨練,而且要讓他們有參與演出的機會,如果沒有可以發揮的舞台,許多人很容易半途而廢,畢竟經濟現實層面的影響也很大。
對於山宛然往後的發展,黃武山早有一套想法。他打算改編鍾肇政和賴和等許多位前輩客家小說家的文學作品,融入布袋戲的劇本,以淺顯的方式讓觀眾理解客家文化。這是條罕無人煙的道路,目前雖然還在構思階段,但黃武山憑藉堅定的信念和滿腔的熱忱,想必另類又精緻的客家布袋戲,指日可待。
![]() |
記者 張芮瑜
我是Omi,有著自認典型的牡羊座個性,還有無藥可救的三分鐘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