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清浩 布家獅藝陣協會致力扎根教育 快樂當傻瓜
黃清浩 布家獅藝陣協會致力扎根教育 快樂當傻瓜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王蒂鷹 報導 2011/05/14
來過黃清浩家裡的人,必定忘不了一進門就映入眼簾的一切:一面用客家花布妝點的三角旗幟,陳列在客廳中一整排參賽獎盃,牆上掛滿了一張又一張認證獎狀、感謝狀和比賽表演的照片。更特別的是,一尊將近八十年歷史的開口獅,保存良好地擺放在櫃子上,色彩依舊鮮豔,但隱約可見歲月的痕跡。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無非是當黃清浩提起「開口獅」時,雀躍生動的表情和眼中散發出的熱忱。
黃清浩目前擔任中華布家開口獅藝陣協會的理事長,也是開口獅專家。開口獅又稱為布家獅、客家獅或武夷獅,是傳統民間技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晉朝,發源自山西、陝西兩省,後來當地的客家先民大舉南遷至福建、兩廣等地,輾轉又攜家帶眷渡海來台,開口獅也跟著移入台灣,西元一八二四年傳到雲林。
早年基於防禦盜匪、強身健體的理由,雲林縣各個鄉鎮都有武館的設立,著名的西螺七嵌傳奇-阿善師也是其中之一。那時因為傳授開口獅的祖師姓布,這項技藝就被稱做「布家金獅陣」。黃清浩繼承了父親留下來的武館,就是布家開口獅。經過十幾年的規劃,他於二〇〇九年正式成立中華布家開口獅藝陣協會,近幾年協會成員參加各種比賽和表演,除了開口獅之外,還結合了舞龍舞獅、拳術和藝陣等民俗技藝。
布家開口獅和一般台灣舞獅活動中常見的廣東獅最大的不同,就是獅頭本身是用鋁、青銅等材料製作,上頭繪有八卦圖案,獅嘴設計成可以打開的形式,張開至最大甚至可容一個小孩鑽過去!雲林縣的獅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兩個耳朵又大又翹,十分俏皮。
黃清浩拿起近十二斤的獅頭,看起來特別有架勢。(王蒂鷹/攝影)
出身武館 練出好功夫
因為家中開武館,黃清浩從小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拳術,國小五、六年級開始,每天天還沒亮就被父親從床上挖起來,接受一對一的指導,晚上則和大人們同時練拳。
「三句話描述當時的心境:第一句-可憐,第二句也是可憐,第三句還是可憐!」黃清浩生動地形容,那時光是基本的武術拳法就學了一個月,等於被打了一個月;訓練蹲馬步,被嚴格要求腳不能外掀,要內翻;體能訓練也不馬虎,做不好就打、就揍,每天都被父親押著練習,令他覺得相當枯燥乏味。
黃清浩說道,老爸教小孩都比較嚴厲,因為心裡想著望子成龍,要把自己接受過的所有教育、知識和技藝都寄託在兒子身上,希望兒子以後能比自己更好、更精進。「雖然聽起來是專權了點,但是,對!傳統技藝就是要嚴格要求,學成之後才能保有原始的味道!」黃清浩理解地說。
也因為從小的嚴格訓練,年僅十七歲,黃清浩就開始教武館,憑那時的功力要教一般的小孩子是綽綽有餘。從基本武拳開始練起,大概半年後練成八成,經過父親的驗收,就開始訓練兵器,接著是對練。十幾年後父親去世,武館的責任就落在他身上。
「獅和尚」是一套傳統的舞獅套路,面具接上了客家花布,別有一番味道。(王蒂鷹/攝影)
傳承使命 走出新路線
擔下了家傳事業的重擔後,黃清浩左右為難,考慮了很久。因為近年來台灣快速的現代化,雲林各地的武館也漸漸沒落,接二連三倒閉關門。自家的武館經營多年,也面臨到一個進退兩難的窘境:到底要繼續教,還是不要教?黃清浩心想,時代變了,這項技藝很難維持下去,但如果不教的話,這些傳統就沒有了、消失了。他的父親生前曾說:「教武館不值得」,想起來真的很心酸。他說,很多比他們優秀、武藝更加高強的武館都倒了,他們也只是硬撐下去。
之所以會持續地把武館做下來,到後來成立中華布家獅藝陣協會,動機只有一個:「就是傳承」。黃清浩笑笑的說,現在教小朋友也不像以前了,教學要求新、求活潑,還要把訓練融入遊戲裡。表演要扛一個大概十幾斤的獅頭,肌耐力、容忍力和服從力是一定要的,因此基本的體能訓練不能輕忽,就像當兵一樣,可是太嚴格現在的小朋友又吃不消。他說,現在在教小朋友表演的內容還是他當初學的一半而已,再教下去他們體能不能負擔,但是實在很想趁自己還有能力、體力、時間,記憶力也不錯的時候把它傳下去。
免費教學 歡迎中輟生
拳術、開口獅的教學過程不收半毛錢,協會就靠著教育部、客家文化委員會以及表演機關的經費補助來維持。黃清浩說,這也代表這個協會受到承認。協會目前正努力擴大招生,並打算招收中輟生,「想要走正途就來我這邊,我只要求一項,就是品行端正,其他身高、體型、年齡、性別我都不限制。」
他強調,現在已經不是講究武術不外傳的時代,傳統技藝要學著走出來,不能故步自封,這樣才能精進。就算自己是繼承傳統武館體系下來的,也不會規定誰可以來、誰不能來,女生也不要緊,客家還是閩南也無所謂,這樣這個圈子才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元。
「我們協會現在什麼都有喔!開口獅、台灣獅、廣東獅,要舞龍也可以。」說到開口獅,黃清浩的眼睛就發亮,他說目前在考慮要成立一個獅子館,把舞獅都收集起來。每尊獅頭都有生命力、有靈魂,獅頭開光的時候會請獅神,開光後就不能隨便給別人碰觸,因為獅子此時就代表已有擁有者。
黃清浩蒐集很多種獅子,圖為台灣獅。(王蒂鷹/攝影)
廢棄獅頭 自己會裂毀
神奇的是,獅頭是師傅用手工自己打造的,做出來的神韻會和自己很像,「舉例來說,這邊有一尊獅頭他的嘴巴是翹翹的,當年擁有它的師傅也是,他的嘴巴也很翹。」黃清浩說,現在很多武館都荒廢了,獅頭也被棄置在一旁,但獅頭有神靈,當它知道自己不會再被使用,就會自行破裂而毀壞,看了就令人心疼,因此他想要把舞獅通通收集起來,好好保存,也算是一種歷史價值。
「這個東西要是斷了,以後就再也看不到。」黃清浩說道,現在是一個求新求變的時代,他們的表演也會嘗試用鮮豔的客家花布去代替以前用棉被套來製作的獅背,表演者也會穿客家花布做的衣服,以亮麗新穎的外表來引起民眾觀看的興趣,一方面保存傳統,一方面要創新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他語重心長地說:「像這種保留傳承的工作一定要有人去做,不然到時候就只剩一些年紀大的老師傅在回味:『唉呀!想當初我舞起獅子來啊!飛天又遁地哩!』」
![]() |
記者 王蒂鷹
我是蒂鷹,認為自己笑起來比較好看,所以經常以璨笑面對別人。 叮叮噹噹~腦子裡作著遙不可及的夢,說著言不及義的話。 大二到大三的我是一個段落,打定主意了,要用新的自己來擁抱這個世界。 "啊!終於輪到我們了嗎?"是懷著這樣的心情來到了大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