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劉竹英 把每個柿餅都變成小太陽

劉竹英 把每個柿餅都變成小太陽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黃莉 報導  2011/05/14

     走進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會場,以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專員身分擔任大佳區區長的劉竹英,在忙亂的現場指揮若定,專業形象十足。不過,她在網路上還有另一個更令人熟悉的名字;打開網頁,搜尋「新埔柿餅」,跳出許多部落格旅遊照片,仔細看那站在一片金黃的柿餅中,頭戴斗笠、手拿竹盤,有著跟太陽一樣溫暖笑容的娃娃臉婆婆。她,就是「小太陽的代言人」──「柿餅婆婆」劉竹英。

  家鄉在新埔的劉竹英,從小就幫忙父母在祖傳的曬柿餅工廠工作。而早在幾十年前,新埔柿餅工廠曬柿餅的壯觀畫面,就吸引不少遊客前來,也有記者登門到訪。但因為早期工廠以專業製造居多,擔心記者和遊客會耽誤工作,甚至偷柿餅,所以一律謝絕參觀,只有「味衛佳」,也就是目前由柿餅婆五弟掌管的柿餅工廠,抱持著開放的心態,讓外來者盡情參觀、攝影。

  近幾年網路愈來愈普及,部落客們拍了許多關於柿餅曬場的美麗畫面,對於攝影相當配合的柿餅婆婆,名氣就這樣在一傳十、十傳百之下漸漸打開。原本不會電腦的她,當初還是從遊客口中才知道自己「在網路上很紅」,於是下定決心開始學電腦,希望能上網看看大家拍的照片,以及遊客對味衛佳柿餅廠的評價。柿餅婆婆可愛的一面在於,當她看到那些部落客們的意見後,還會在網友的文章後面留言,寫下自己的感謝及感動。


站在柿餅中間,配上招牌微笑,是柿餅婆婆劉竹英給人最深的印象。(黃莉/攝影)

當攝影麻豆 有甘有苦

  大概從九年前開始,忙碌的劉竹英才真正成為柿餅婆,假日空閒時回新埔幫忙五弟經營祖傳的曬柿場。除了曬柿餅,更多的時候,劉竹英是當「麻豆」給攝影朋友們拍照。站在柿餅中間,手持竹盤,配上招牌微笑,是柿餅婆給人最深的印象。為了拍照的角度和光線,她配合著攝影師換過一幕幕的場景,常常一拍就是一整天,而且又是在熾熱的陽光下演出。這樣奔波不累嗎?劉竹英笑說:「布施有很多種,看著人們把滿滿的歡樂幸福帶回家,是其中最棒的回饋。」抱著服務的心態,看著大家開心,自己辛苦一點也值得。

  當了這麼多年的模特兒,遇過無數喜愛攝影的朋友,帶給她感動的人事物不計其數。曾有個也是熱愛攝影的朋友,在一張自己拍的曬場照片上,題一首自己創作的詩送給柿餅婆,那種用心的感動,劉竹英一輩子也不會忘記。

  當然也有遇過態度很差的人。有一次,一個攝影團的領隊跟她說:「你工作這麼辛苦,應該要愁眉苦臉,不應該這麼開心,基本上,人看到錢才會開心。」劉竹英氣憤地回答:「這是錯誤的價值觀,豐收的季節本來就該開心,而且現場的朋友這麼多,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為什麼只能因為錢而開心?」這個領隊邊拍照的時候,還嘲弄地跟劉竹英說,只要柿餅婆給他一個笑容,拍完照就跟她買柿餅。但劉竹英認為,她要的是別人開開心心的,真的想買柿餅時才買,而不是迫於人情壓力。最後,那位領隊要買一百盒柿餅,氣憤的柿餅婆決定不賣,她說自己雖然很誠懇地對每個人,但是「我也是很有個性的」,這是劉竹英堅持的另一面。

機器餅走味 堅持手工

  近幾年來,低品質的大陸柿餅充斥台灣市場,也連帶影響台灣的柿餅產業,大家怕吃到了大陸的乾澀柿餅,購買的人明顯減少,使得台灣柿餅的銷售量減少。劉竹英老家的柿餅工廠也深受大環境的影響,父親和弟弟一同研發出機器柿餅製造機,以降低人工成本。但是經由機器烤出來的柿餅,雖然有著黃橙橙的外表,賣相較佳,但是沒有柿餅特有的香醇Q度,及綿密的炭香口感。不願傳統客家味柿餅就這麼消失的劉家人,毅然決然地捨棄機器製造的柿餅,回歸傳統做法。

  劉竹英說,柿餅其實是傳統的客家食物,從遙遠的五胡亂華時代開始,當時客家人因為戰亂,也因為勤儉的個性,養成隨時儲備食物的習慣,將盛產的果實製造成可長久保存的醃漬食物,以方便攜帶,柿餅的美味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但是傳統的柿餅真的不好做,天氣不好的時候,柿餅都是整桶倒掉的。」劉竹英無奈的說。

  雖然堅持製造手工柿餅不是件簡單的事,但看到客人滿足的笑容,劉竹英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曾經有個老太太,吃了一口他們家的柿餅,便眼角泛淚,激動地跟劉竹英說:「這才是真正的柿餅!這才是我小時候吃到的那種味道!」原來在早年,柿餅是種非常昂貴、尊貴的食物,只有過年過節時才能吃到一小口的美味,然而現在市面上賣的多是沒有傳統味的機器柿餅,要找傳統的手工柿餅,真的很難。


一顆一顆排排站,柿子乖乖轉圈圈。(黃莉/攝影)

愛心與良心 曬餅秘方

  「做手工柿餅沒有秘方,沒有技巧,只是下工夫而已。」問起劉竹英做柿餅的秘方,她堅定的說。曬柿餅是勞動性高的工作,每天要將曬柿餅盤搬上搬下,讓每顆柿餅充分享受「陽光浴」,還要幫柿餅「馬殺雞」一到二次,動作要輕輕柔柔的,不可以太大力,以免傷著了柿餅。時間掌控也很重要,炭烤八天的柿餅,一定比炭烤四天的柿餅來得好吃,但是耗損率會提高。「有啦!曬柿餅有秘方」,劉竹英最後補充說:「要添加愛心、用心、耐心、苦心和最重要的——良心。」

  柿餅婆婆透露,有不少患有憂鬱症的遊客,到了柿餅廠都會偷偷跟她說一聲感謝,因為看了一整片黃橙橙的柿餅,讓他們藍色的心情充滿了金黃色的希望。「每個柿餅都是小太陽。」柿餅婆婆說,曬柿餅這產業不只幫助客家傳統美食的延續,對於許多在傳統柿餅中找尋回憶的人而言,柿餅在他們心目中,是帶給人們溫暖的──小太陽。

 

記者 黃莉
我有一點愛玩,就一點。 我跟你說,這世界上有好多特別的地方、特別的人,特別的我和你。在這裡,我說你聽,我寫你讀,我思考,你也思考。
記者 黃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