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鄭彩鍛 推廣客菜香 助子走出憂鬱

鄭彩鍛 推廣客菜香 助子走出憂鬱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王柔婷 報導  2011/05/14

      剛忙完一天的客家美食展,在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文化擔頭」志工團擔任美食組組長的鄭彩緞,馬上趕回自己的美食工作室接受專訪。雖然工作了一整天,年過六十五歲的鄭彩緞,看起來依然神采奕奕,氣色紅潤。一坐下來,馬上滔滔不絕的談起對於傳承客家文化的見解。「愛護自己的文化,延續優良的傳統,是我們的責任。」鄭彩緞語重心長地表示。

  出生於桃園縣楊梅鎮的傳統客家庄,鄭彩緞接下客委會交付的職位,身兼阿緞姐美食工作室負責人,致力於宣傳客家小吃,藉由舉辦展覽、教導學生做客家菜等方式,將客家美食帶入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鄭彩緞(中)細心指導學員每一個烹調客家美食的步驟。(鄭彩緞/提供)

做中學習 美食比賽冠軍

  鄭彩緞會投入客家美食推廣,其實有段令人心酸的故事。2004年左右,台灣景氣不振,加上產業外移,造成很多年輕人失業。當時鄭彩緞的兒子受到波及,業績下滑,進而引發了憂鬱症,並辭去了工作。原本鄭彩緞打算從服裝生意退休後,要到處遊歷,好好過生活,但為了兒子的病情,與家庭經濟壓力,她決定放下自己的夢想,開始構思人生的下一步。

  民以食為天,鄭彩緞打算從美食這條路出發,並選擇自己熟悉的客家菜著手。兒子建議她可以去參加美食比賽,用得獎來贏得名氣。本來不太會做菜的鄭彩緞,在每一次的下廚中,慢慢地去揣摩記憶中媽媽和奶奶煮出的客家好味道,從錯誤的經驗中學習,而不依賴食譜或美食課程的速學方法。皇天不負苦心人,鄭彩緞不只練就出一手好廚藝,也接二連三地在各大美食比賽中奪回大獎。像是在菸酒公賣局舉辦的稻香米酒比賽中,以客家傳統苦瓜封拿到北區第二名,更在2005年的第一屆客家美食大賽中,勇奪北區金牌。

  儘管接連得獎,對鄭彩緞來說,這個過程最寶貴的收穫是讓她重新看到兒子的笑臉。「我的兒子在比賽中都會當我的助手,與我一起合作完成作品,名次對我來說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孩子,能重拾自信,露出笑顏,這才是我想要的!」鄭彩緞激動地說。


身為客委會文化擔頭美食組組長的鄭彩緞推廣客家美食不遺餘力。(鄭彩緞/提供)

創意巧思 保留客菜傳統

  比賽得獎後,鄭彩緞本來打算開餐廳,但因為經營餐廳的成本高,自己體力又不夠,她決定先成立美食工作室,並接受客委會的輔導,著手研發以客家傳統為元素的食品,像是福菜、油蔥和紅糟等。對於研發何種產品,鄭彩緞有一個準則:「不是針對特定族群,而是針對需要的人」,努力地把客家菜推廣給一般民眾。剛開始她推出的是香蔥油,集結客家三大特色-「鹹、油、香」,不只運用傳統的素材-油蔥,也迎合了現在年輕人的清淡口味並以密封罐包裝,方便食用。另一樣有創意的產品是紅糟油飯,銷售對象是剛生完小孩的產婦。因為紅糟對血液循環有幫助,所以主要在坐月子中心推廣。除了食品的風味與營養以外,鄭彩緞也用心於產品的設計,在客委會的輔導下,她以油桐花為圖樣的花布進行包裝,也廣受好評。

  除了經營美食工作室,鄭彩緞也致力於推廣客家飲食文化。她在大同社區大學教客家美食,社大的學生及附近的居民只要有做菜方面的問題,就會直接到工作室請教她。不僅如此,身為客委會美食組長的鄭彩緞,也常配合客委會的教學計畫,像在今年七月她就曾到佛光大學教歸國華僑做道地的客式點心。另外,藉由每學期的「文化到校」活動,讓台北市的小學生認識客家美食與文化。

單純樸實 客家性格入菜

  談到客家菜的特色,鄭彩緞講了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在學校哩,一個小女生問她,為什麼客家麻糬的口味只有花生一種,閩南的卻有那麼多種餡料?當下她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但是這其實跟時代背景、生活環境都有關係,所以有點難回答,於是她就反問小朋友喜歡哪一種口味。小女生開心地回答,她喜歡客家的,因為這樣就不用煩惱要選哪種口味了!鄭彩緞笑笑地說:「小朋友的話真的很有趣,沒錯啦,我們客家人就是比較單純,很多菜都沒有很複雜,看重的是食材的本身,不添加過多的調味料,讓原汁原味顯現出來。」簡單的一席話,為客家菜下了最貼切的註腳。

  鄭彩緞強調,飲食是持續性的,通常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讓民眾適應不同的口味。就像麥當勞一樣,過去一家也沒有,但近幾十年美國速食文化大舉入侵,改變了小孩的口味。她說,客家菜也可以運用相同的道理,把觸角延伸到各個角落,不論是小菜館或是文化活動的宣傳,只要有心,慢慢地推廣,就可以讓人漸漸的愛上客家菜。

  身為美食工作者,鄭彩緞強調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讓還沒有吃過客家菜的人,張嘴嘗試一下,不要一開始就排斥。花一點時間,做一些改變,結合西式或閩式,呈現不同的口味和文化。動一點腦筋,用精緻的方式呈現客家食物的美感,每道菜加上自己的巧思與想法,就如同藝術家般,為自己的作品想出好故事,才能感動他人。「民以食為天,食物不只可以傳承文化,也是重要的產業,裡頭有許多商機及經濟價值!」鄭彩緞說著。

  過去曾跟雜誌合作,一起編美食專欄,現在除了當老師和經營自己的工作坊外,鄭彩緞還有出書的打算,為的就是趁體力夠時教授更多人如何做客家菜。「人生難預料,年輕的時候太辛苦了,都是為家裡,為孩子賺錢打拚,現在時間剩不多,大不了十年、二十年,但老天既然給我了這個機會,讓我能對自己的族群做出貢獻,我就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去做!」鄭彩緞堅定地說。

記者 王柔婷
我是王柔婷,可以叫我lowlow 希望可以用很開心的心情,完成每篇喀報, 然後學到很多東西,認識很多很酷的人!
記者 王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