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貞宜 退休老師開歌謠班 教唱又交流
吳貞宜 退休老師開歌謠班 教唱又交流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王宗瑜 報導 2011/05/14
前桃園高中生物老師吳貞宜,生長於純樸的新竹縣新埔小鎮,當地居民大多數是客家人,吳貞宜自認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客家婦女」。她熱愛自己的生活,特別是孕育她數十載的客家文化。除了曾為高中生物老師外,吳貞宜也是一位客家歌謠的教唱者、客家食譜的收藏家。
深深以自己的客家身分為榮,吳貞宜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也多了一份使命感。看著熟悉的客家文化日漸沒落,被年輕一代所忽略、遺忘,她下定決心,要為延續客家文化盡一份心力。因此退休後,她便開始致力於蒐集客家相關的食譜與歌謠。
吳貞宜平日喜愛寫書法陶冶性情。(王宗瑜/攝影)
唱唱唱 唱出自然客家音
數年來,吳貞宜蒐集了許多客家歌謠的歌譜,例如描述客家人辛勤耕田、不畏寒冬酷暑與大雨滂沱的《落水天》,還有記錄著情竇初開的年輕男女,相互傾訴愛慕之情的《採茶姑娘》等等。吳貞宜甚至在社區發起一個小型歌唱班,定期義務教唱客語歌,成員有小孩、媽媽、甚至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嬤,雖然大家的年齡相距甚大,但相處氣氛卻很和諧。
「也許他們沒有唱得很標準,但大家都很努力、很開心。」吳貞宜滿意地說。這些客家民謠或是年代久遠,或是流傳不廣,有些冷門的歌曲,連年長的成員都沒聽過。有鑒於現今客家話已嚴重失傳,能看到有人願意繼續傳唱這些歌曲,成員們都很感動,有時甚至找到以前的童謠,拿來送給吳貞宜。
在她的努力耕耘之下,參加客家歌謠班的人數不但漸漸增加,偶爾在課後還會有一些媽媽留下來,和吳貞宜用客家話敘家常,甚至還有人希望能請吳貞宜定期至家中教授小孩客家話。她們一致認為,客家話是有必要保存下來的,並且期許吳貞宜的客家歌謠教唱班能夠不斷擴大與拓展,以傳承給下一代。
拍拍拍 拍攝記錄美食秘方
除了客家歌謠外,吳貞宜也記錄保存了許多傳統客家美食的食譜。不過,她並不是照著食譜或是電視上的教學步驟,而是親自走訪自己母親、舅媽與姑婆等長輩的爐灶。她擔憂這些佳餚會隨著長輩們的年齡增長而後失傳,於是用攝影機與紙筆,一步步記錄下她們純熟的烹飪手法與調配秘方。而目前她已記錄下來的菜餚有白斬雞、牛肉湯、客家粽子、菜包,甚至有仙草、醃漬梅子等。
吳貞宜不僅研究、保存這些食譜,甚至還會小試身手,不定期烹煮客家美食與親友分享,從她的巧手煮出來的純正客家好滋味,廣受好評。當遇到有人向吳貞宜探詢秘方時,她總是大方地將自己的筆記與嘗試後的心得記錄借給別人。而親朋好友接二連三鼓吹她出書,她自己也表達了期待出書的意願,希望將客家美食推廣得更遠、更普及。
「這些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收穫!」吳貞宜難掩興奮地表示,當初只是抱持著熱忱與試試看的心態,而今卻儼然變成有模有樣的計畫。她對未來並沒有更大的目標或更遠的想法,例如發起一些客家運動等。吳貞宜堅定地說:「真正的傳承,是要將客家文化融入生活中,並且能夠享受客家音樂與美食,那才是最重要的。」
吳貞宜在外努力發揚客家文化,在家中也認真地向小孩傳授客家話,從小便培養他們聽講的能力。「一開始他們總是很排斥,但慢慢地也就習慣和接受了,現在也會用客家話向外公外婆問候。」吳貞宜解釋,每天接送小孩上下學途中,全家人總會一起聽廣播電台推出的「每日一句客家話」單元,不僅她從中習得了一些不熟悉的詞彙,一家人也被兒子既淘氣又怪腔怪調的客家話逗得樂不可支。
吳貞宜對於國畫十分熱衷,對自己的作品也相當滿意。(王宗瑜/攝影)
孩子從小吃點苦 才知惜福
除了語言,吳貞宜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像個「名副其實」的客家人,擁有硬頸精神與樸實節儉的價值觀。她憂心地表示,「這一代的孩子尤其虛榮」,球鞋、包包總是非名牌不買,出門一定要打扮得光鮮亮麗、渾身行頭才行。她強調,「並不是要省錢,而是他們應該要思考穿著名牌背後的意義與心態是什麼。」因此,她也贊成讓孩子從小吃點苦,遇到挫折時不要馬上挺身而出替他們處理,應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困難,如此他們才能學會惜福與獨立。
時時保有一顆充滿好奇與熱忱的心,吳貞宜除了自己辦的客家歌謠教唱外,同時也參加了一般民間舉辦的婦女歌唱班,學唱台語和中文流行歌曲,被女兒譏笑:「媽媽連台語都聽不太懂,還敢去唱台語歌!」但吳貞宜強調,只要有心學習,語言不是個問題,就像她教唱客家歌一樣,小孩子們不懂那些歌詞的意境,卻仍然很容易地學了起來。「人生就是要盡情的體驗與學習。」此外,她也熱衷於國畫、太極拳與書法。在她的書房內有厚厚一疊練習過的宣紙與臨帖,還有一張張裱起來的國畫,氣勢磅礡,充分展現她的才華。
推廣客家文化,單憑一個人的力量並不足夠,但每一步走過的足跡,卻都是重要的里程碑。吳貞宜認為,這一路走來她並不寂寞,反而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更深入了解到父母與自己的文化,讓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了。
![]() |
記者 王宗瑜
我是王宗瑜,名字很男人。但確確實實是個神經大條的開朗少女(不許叫我阿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