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黎傳發 梅岡上永遠的導師

黎傳發 梅岡上永遠的導師

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103級 廖敏廷 報導  2011/05/14

      寒風刺骨,伴隨著綿綿細雨。在爬著小山坡時,遠遠地看見楊梅高中矗立於山岡上。當走進楊梅高中,就被一陣又一陣的梅岡風侵襲全身。

  再走進附屬在學務處旁邊的小辦公室,滿頭灰髮的退休老師黎傳發已坐在辦公桌前等著受訪,一件簡單的灰色毛外套,圍著墨綠色的圍巾,帶著和藹的微笑,滿臉親切。曾擔任楊梅高中教務主任的他,長年推動學校的客語教學,退休十多年了,仍然回到學校擔任義工,義務指導學生參加客語演講或朗讀比賽。


黎傳發(左)與妻子鶼鰈情深,常一起四處旅遊。(黎傳發/提供)

教唱山歌 師比生還熱情

  在黎傳發擔任楊梅高中教學組長時,有感於學校座落於楊梅這個客家風味濃厚的小鎮,就應該要擔負起傳承和發揚地方文化的工作,因此在學校創立了客家歌唱社。創立初期,校內會說客語的老師都很熱心,有極大的意願教導學生唱客家歌謠。但是這個社團曲高和寡,來參加的學生人數一直不夠,所以成立沒多久就面臨倒社的窘境。

  高中生們普遍對客家傳統文化興致缺缺,不願加入客家歌唱社,黎傳發倒是樂觀以對。他認為,現在的學生都喜歡流行的東西,例如流行歌曲或是搖滾樂等等,對他們來說客家歌謠太過老舊、過時了,唱這些歌謠,似乎會顯現得自己很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黎傳發強調,客家歌曲應該要與時俱進,一直堅守著老舊的原則,久了就會被淘汰。因此他很欣慰近年來客家歌曲開始有了革新,部分新世代的歌手已經把許多流行元素加入客家歌曲,讓它融合多種曲風,這樣才會有人願意去唱。

  雖然客家歌唱社在楊梅高中存活的歷史短暫,但是黎傳發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客家文化。擔任班級導師時,他會在寒暑假帶著學生去參觀客家義民廟,並解說客家義民廟的歷史和故事。黎傳發表示,現在的人心缺乏道德觀,藉由去參觀義民廟,可以找回現代人失去的道德感,和給自己生活一種規律。

  早在一九八八年,黎傳發就從楊梅高中的主任位置上退休了。但是他「退而不休」,仍然在楊梅中擔任義工,每當學校舉行客語演講比賽或是客語朗讀比賽時,都會回到學校擔任指導老師或評審委員,並不因自己離開教學崗位,就失去了對教育的熱忱。

生活實踐 文化傳承關鍵

  對於黎傳發而言,客家文化的傳承關鍵,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他的妻子雖是廣西人,但在他的教導下,現在也說著一口流利的客語,幾年前還曾參加客語比賽,得到了優勝。在黎傳發家裡,不論是和妻子或小孩溝通,都是使用客家話。

  黎傳發說,起初他的妻子並不想學習客家話,但是他的家人都是講客家話,所以剛結婚時,老婆和公婆溝通有些困難,每次雙方要傳達事情都必須要透過他。最後他只好對妻子說:「你學會客語就可以溝通,對雙方都是好事。」在黎傳發教導下,不只老婆學會了說客語,就連她在大陸的親人也都會說個幾句。

  雖然堅持在家裡使用客語,但黎傳發認為語言重在生活中的溝通,而非把它當「古董」一樣保存。根據調查,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後,部分客家語言可能就沒有人在使用了。對於客語可能會消失這件事,黎傳發認為並沒有什麼關係,他表示語言這種東西只是一個表象,並不具有生命力,光是會說客語,卻不了解客家人的精神那是沒有用的。他進一步強調,人類社會需要一個共同可以溝通的語言,而且語言會隨著時代變遷,不去迎合時代,就會漸漸被淘汰。


黎傳發對於教育的熱忱令人感動。 (廖敏廷/攝影)

強韌客家 能順應能包容

  黎傳發自認身為一個客家人,就應該要知道關於客家文化方面的事,所以他會在閒暇時間鑽研客家歷史。他不斷強調,客家文化就是漢人的文化,漢人的文化就是中原的文化,所以我們現在有許多思想,其實都與客家的中心思想相同。黎傳發解釋,客家中心思想也就是以儒學的觀念為主。客家思想中包含了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在學校裡要尊敬老師,與同學朋友們相處也是要相互友愛,並不是因為身客家人就有不一樣的思想。

  黎傳發闡述,客家人從以前就不斷地遷移,所以在遷徙之後快速適應環境,是一種屬於客家人的順應性;碰到艱困的環境時,能夠咬緊牙根的毅力是客家人的韌性;與當地族群融洽生活是客家人的包容心。這些就是真正的客家精神。但讓黎傳發真正感到擔憂的是,現在已經越來越多人失去了道德思想,不是只有客家人,還有其它不同民族的人也是。雖然現在有許多人口口聲聲說要復興客家傳統文化,但是那些人並沒有真正屬於客家人的精神,而只是在文物上的保護。他覺得一個真正的客家人,就是要具備那些道德思想和擁有客家人的精神。

文物保存 重其歷史價值

  在楊梅高中,師生們都了解黎傳發傳承客家文化的貢獻。但他認為自己並沒有很大力地在推廣客家文化,只是隨著自己內心的想法做事,在不知不覺中,卻也推動了客家文化,可說是無心插柳。平時回到鄉下,他會教親朋好友唱客家歌謠,也會帶著家人朋友觀賞客家文物展和客家戲曲。每到清明掃墓時,他一定會參與客家宗親會及祭祀公業活動。

  黎傳發說,參加宗親會,可以了解自己的祖宗從哪裡來,有過什麼樣的歷史,可以藉由知道這些來慎終追遠,讓客家族群更有向心力。他強調,客家文化不在於保存那些古老的文物,因為它們沒有任何的生命力,一個文物要有生命力,就是要有它的歷史價值。對他來說,發揚客家文化,並不是要會說客語和保存客家物品,而是要了解「它的精神,它的核心價值。」

  雖然,客家文化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傳統也很古老的事物。但在黎傳發的觀念中,客家文化,說老舊它可以很老舊,說是新也是可以很新潮。它一直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卻又不斷地受到時代的影響而改變。黎傳發最後強調,客家的核心精神,就是包容力以及順應環境的能力,客家人展現的生命韌度,以及忠義的精神,不是簡簡單單的說幾句客家話就能展現出來的。

記者 廖敏廷
我是小敏, 咖啡與音樂上癮者。
記者 廖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