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難忘且深刻的客家採訪經驗

難忘且深刻的客家採訪經驗

李志豪  2008/05/14

    為大家寫心得真是讓我心裡忐忑不安,我不知能不能將大家的努力表達出來,但我會盡力寫出同學的心情,記錄這一段難忘的經驗。

    「承先啟後 新客家人群像」的系列文章,是每名同學很用心的作品,所有人都是一步一步地從採訪、撰文、攝影、排版、校對逐項完成,每個步驟都是自己親身參與,更是交大「傳播與科技系」大一新生第一篇全心孕育的作品。對我們而言,這是一次珍貴的人生經驗,更是一段充滿緊張、煩躁與歡笑的歷程。

    顧名思義,這個系列報導是以客家人為採訪對象,但對我們大一新生而言,實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客家人?老師不認為我們擔心的是個問題,她說:「全台灣約有四百萬客家人,怎麼會找不到?」但我們怎麼知道誰是客家人?又要從哪裡找出受訪者?更何況還要顧及新聞價值?這讓我們十分苦惱,每個人都是絞盡腦汁,到處尋找「客家人」。班上同學鄭伊婷有一次在課堂上提到她的心情時說:「這一陣子只要一聽到有人說他是客家人,我恨不得立刻撲過去!」全班在大笑之餘,對於個中辛苦都相當有默契。

    同學們在採訪時也遇到許多困難。首先是交通問題,有的人要去台灣北部,有的要去南部,還有的可能跑去深山裡。但是,這對沒有摩托車代步的我們實在很麻煩,也因此我們對新竹附近的客運突然變得莫名熟悉。此外,為了配合受訪者的時間,有時要犧牲掉一些上課時間去採訪。偶爾會發現某某人沒來上課,問來的答案都是跑去採訪。

    我們在約訪時固然有時非常順利,但有時也非常挫折。尤其當受訪者因為臨時有事而取消採訪時,真是令我們感到萬分恐慌,真不知如何才能達成任務。我們為了找到合適的採訪對象,不斷四處打聽,也曾經發生好不容易輾轉得到的電話終於打通了,卻被對方無情地掛斷;種種一切使人晚上睡覺也睡不安穩。

    我們還擔心,就算找到了我們想要採訪的客家人,又該問什麼問題?又該如何配合受訪者的時間安排訪問?這一切在當時都讓我們都忙到焦頭爛額,眼看著交稿期限的逼近而瘋狂。為了文章的流暢,還要將採訪完的錄音檔反覆播放;聽著自己生澀的訪問,一邊反省自己的採訪技巧,還要一邊編寫成文章。心想沒把文章上傳給老師前,絕不能鬆懈。

    說實在的,每次上課要交代進度時,心裡都有一番掙扎。因為不是每次的進度都很順利,相信進度報告的灌水成分也頗可觀,慶幸的是我們最後終於都能在時限內交出水準中的作品。而同學拍出的照片,雖不是很專業,但我們更看出自己的不足,做為下次努力的目標。

    終於,階段性的任務已經達成。事後回想,我們在採訪過程中不只在記錄,同時也在學習。雖然老師一再告誡我們:「報導者的情緒不要受到影響」,可是我想到的是,這是一個珍貴的人生經驗,當受訪者侃侃而談時,他們臉上的神采會讓人不知不覺間,感受到歲月沉澱的智慧,無形中也讓我們有了相當的成長。我們有幸可以記錄下這寶貴的、屬於個人的關於客家人的想法與觀念。我可以肯定地說,雖然我們多數同學並不擁有客家血統,但我們現在對客家人卻有了更多的理解。

    最後,我們感覺,自己的孩子總是最可愛的。不管最後作品呈現的效果如何,相信同學都會為自己感到驕傲,也希望大家要給辛苦的同學來次愛的鼓勵。

記者 李志豪
  台客、諧星、機車人。 生不出優美的文字, 只會自以為幽默的評論。 人生不要太嚴肅, 寫新聞也要說笑話!
記者 李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