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志閣特色粄 多彩多滋味
嘉志閣特色粄 多彩多滋味
張凱翔 2013/06/01
苗栗市大致可分為北苗、中苗與南苗,不同於南苗日漸蓬勃的商業發展,北苗則維持著傳統的農業風光。而嘉盛社區正是座落於北苗,至今仍以務農為主。步入嘉盛社區後,不見生硬的都市元素,而保有著傳統、純樸的農村景觀,一棟棟的透天厝緊鄰相依,排列成了一座小小的迷宮,鑽出迷宮後,一整片綠油油的田野在眼前延伸開來。
過去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嘉盛社區,近幾年產業的未來走向這道題目,似乎逐漸從單選題變成了複選題。
進入了社區發展協會的辦公室後,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顧問師、過去曾在電腦科技公司任職的嘉盛社區農村再生促進會執行長張永昌,立刻指向牆上的數面獎牌,解釋這皆是社區發展受到肯定的象徵,至於辦公室中堆積如山的獎牌和獎盃,則是其他社區在參訪後所贈與的紀念品。
農村再生促進會執行長張永昌指著自己組合而成的社區空照圖。(張凱翔/攝)
每週社區大會 連辦百餘場
自民國九十七年開始,嘉盛里正式開始推動社區發展計畫,由每周定期舉辦社區大會作為起始,匯集居民的意見,至今已舉行了一百七十多場,藉此來確保社區發展的方向能與住民的期望達成共識,避免意見上的分歧。
同年也舉辦了「嘉志閣客家粄仔節」,並持續兩年與市公所合作,結合社區中的二十八個鄰,由每個鄰各推出一種特色粄,其中不僅結合了傳統概念,也加入了創新的元素。
從豬籠粄、糍粑等古法製作的傳統客家米食,到紅豆粄、南瓜粄等融入新食材的現代米食,添增了新風味、新口感。除了在粄仔類型上有眾多變化之外,亦推出具有養生概念的五行米食,融合了金、木、水、火、土的六色創新粄仔。
粄仔節活動吸引人的不只是多樣化的米食,還有親自動手體驗的部分,每年都吸引數千人擁入這個僻靜的農村小鎮。張永昌得意地說,每年參加人數都在增加,民國一百零一年統計有近五千人參與。而擔任社區守望相助大隊長的江賢聖,正是負責活動秩序的維持,也表示每年粄仔節參與的人數眾多,非常熱鬧。
粄仔節鬧雙包 堅持在地化
然而,在兩年的合作過後,苗栗市公所與嘉盛社區兩方的想法有了歧異。民國一百零一年,雙方於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分別舉辦了「粄仔節」的活動,各自取名為「苗栗客家粄仔節」與「嘉志閣客家粄仔節」。
這次「鬧雙胞」的情況讓民眾感到混淆。苗栗市公所建設課長鄭儒宗曾於報導中表示,市公所方面希望能將活動舉辦於人多且熱鬧的南苗商圈,廣泛地照顧全市的粄仔業者。而嘉盛里則堅持在地化的想法,以改善當地農民的生活條件為理念,不願意改變目前的活動型態。張永昌認為,苗栗市公所的粄仔節較著重於商業化,不符合社區渴望發展地區特色的目標。
張永昌藉此引申他對於社區發展的看法,他認為利用「在地來發展產業」,透過地方性的活動,活絡地方經濟,直接地扶持在地農民是主要的宗旨。其重點在於營造「在地的文化特色」,張永昌說明嘉盛里的產業特色是和稻米緊密結合的田園文化,因此著重於此進行推廣。
民國九十九年「農村再生條例」正式通過,其內容為「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農村活化再生,改善基礎生產條件,維護農村生態及文化,提升生活品質,建設富麗新農村」。當時,由水土保持局台中分局局長主持的「農村再生指南暨培根計畫實作說明會」便是在嘉盛社區之中舉辦。
嘉盛社區十分積極地參加這項計畫,可從其鼓勵社區居民參與苗栗縣政府所舉辦的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得知,而張永昌更是獲得了水保局顧問師的認證。
客家粄仔節DIY教學的活動現場。(張永昌/提供)
4G世居願景 盼永續經營
而為配合「農村再生條例」的通過,嘉盛社區也特別於民國九十九年年底舉辦了居民大會,且在會議中提出了社區「4G世居」的遠景計畫,以治安、環境、人文、產業此四項為主要訴求,並取「4G」之諧音「世居」,藉此帶出社區永續發展的願景。
在較早期的社區發展計畫中,嘉盛社區曾向縣政府提出「一口二心三門九伯公」的文化保存理念,其為一項針對社區中的藝文設施進行維護的計畫。「二心」分別是五文昌廟與五穀廟。五文昌廟自光緒初年,便肅然而立於社區之中,社區中重要的文藝活動也多舉行於此,例如粄仔節、元宵節時的客家慶典等。而位於土墩頂部的五穀廟,落成年代已不可考。但此二處皆是社區中極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三門」則分別為福門、祿門及壽門。這三門是進入社區的重要路口,與現今的交通要道相連接。各處皆具有重要的地理與文化意義,為社區中的重要資產,因此對於其維護非常重視。
社區即是企業 居民是股東
「社區即是企業」,張永昌不斷強調此項理念。他針對社區創業基金這個理念進行解釋,將居民設想為股東,透過居民共同投資,投入金錢購買社區股票,後將盈餘依比例重新入股,藉此來永續的經營社區這家企業。
他表示,社區創業基金是啟發於「華西村」的經營模式。「華西村」是位於中國的行政村,以其特殊的社區經營模式與龐大的財富而知名,並有「天下第一村」的美名。期望能透過類似於華西村模式的良性投資循環,逐步提升社區的總體環境,由此再再顯示出嘉盛社區對於未來展望的抱負。
「財經、外文、行銷、餐飲、資訊這五種,是我們最需要的人才」,張永昌表示,他希望社區企業這項社區計畫在推行後,能多加延攬學生族群至社區中工作,若能進而促使人口回流,更能從基礎解決隔代教養的問題。
農村,過去總是與人口外流、人口老化、產業退化這幾個選項相連結,然而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努力之下,似乎即將出現新的轉機。
嘉盛社區(苗栗縣苗栗市)
位於苗栗市北部的嘉盛社區,至今仍保有傳統的農村風貌。其古名「嘉志閣」,正是由於田野肥沃,稻米連年豐收而獲頒此名。其長久的文化脈絡,讓社區中的古蹟成了重要的信仰中心。此處是「嘉志閣客家粄仔節」的活動地點,每年皆展現出各種不同形式樣貌的豐富米食,吸引眾多遊客。
![]() |
記者 張凱翔
台南人,處女座,喜歡拍照、電影、書籍、單純的東西。 不喜歡海鮮、虧心事。 台南人,但台語很爛,和計程車司機聊天總是有聽沒有懂, 處女座,但不潔癖,對於生活卻有自己的堅持。 思想很老派,老派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自己的座右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