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鑼鼓聲響亮 下山武獅

鑼鼓聲響亮 下山武獅

黃美恩  2013/06/01

    「咚咚隆咚鏘,咚咚隆咚鏘」,一片嘹亮的鑼鼓聲響,打破了夜晚的寧靜。路旁的溝渠清澈得有魚群游過。翻過牆角,一大片的花海就在那兒守候著下一個忽然闖進的過客。離新竹高鐵站不到十分鐘路程,卻有著仙境般奇妙氛圍的聚落,悄悄孕育著一個不朽的文化。在新竹縣芎林鄉下山村,客家方口獅正用那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見證客家人如何將牠們的故事流傳下去。


客家武獅文化協會理事長張健銨與全台最大的電動客家獅頭(黃美恩/)

方口獅  天圓地方  嘴大吃四方

    位於飛鳳山系的最尾端,乾隆五十年間命名為「芎林下山」的傳統聚落,居民百分之九十五是客家人。隨著先民來台的客家方口獅有著「天圓地方,嘴大吃四方」的特殊造型,與閉口的雞籠獅、常見的醒獅不同,屬於開口獅的一種。最大的特色是在演出時會使用草蓆,除了「佔有一席之地」的涵義,還代表著早期客家人因四處漂泊,只要有像草蓆一樣大的地方休憩便能知足的刻苦精神。

    下山是新竹縣的穀倉之一,出產日本天皇御用的「貢米」。過去因局勢混亂又面臨各方的威脅,不僅要提防盜賊的搶劫、閩客械鬥及原住民的岀草,連警察也需要留心戒備。因此該地發展出各宗族習武強身,以保衛家園的地方特色。武獅最初附屬於宗族防禦組織,在生活日漸平穩後,為了讓年輕人從事正當娛樂,獅團便應運而生。

禦外侮 趨吉避凶 凝聚向心力

    除了能夠抵禦外侮,武獅在廟會慶典上更扮演趨吉避凶的角色,平時亦可凝聚街庄宗族的向心力。一九四五年,武獅風氣繁盛,芎林鄉內有鄭、張、黃、田四家獅團。其中鄭家的師傅鄭述喜,年輕時四處傳藝,四家獅團中都有他的徒弟,因其待人和善,又被稱做「阿善師」。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及工商業繁榮,年輕人紛紛離開家鄉,出外討生活,獅團的運作紛紛被迫中止。   

    原隸屬於下山社區發展協會的「客家武獅團」,前身為清河堂武獅團,成員平均年齡六、七十歲,老一點的師傅都八十多歲了。可喜的是新成立的「幼幼獅」,從三、四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都有,這要歸功於每週的免費教學,讓傳統技藝後繼有人。這幾年武獅團出去比賽,一年拿三、四座冠軍獎盃回來,成績斐然,引起新竹縣政府文化局重視,特別成立「新竹縣客家武獅文化協會」。日前新竹縣長邱鏡淳應邀至北京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也介紹了下山的客家獅,可以說揚名國際。

    以前武獅只傳家族,不傳外姓人。五十多年前,在沒有電視和收音機的年代,下山張家大家族有十幾戶,大家晚上吃飽沒事就「鬥嘴鼓」。當時單身的五叔在三合院的空地,每晚教十四歲的張健銨打拳,然後弟弟、堂弟也陸續加入玩武獅的行列。二〇〇七年,因為客語節目《鄉親鄉情》要來下山錄兩個小時客家山歌,山歌班的班長怕撐不了麼久,才想到張家有很多寶可以挖。於是就由張健銨號召堂兄弟十幾個人重新練習武獅。

張家班  重振旗鼓  博得滿堂采

    經過二十多天密集訓練,張健銨信心滿滿地詢問電視台何時要來錄影?結果山歌班班長卻告知將與別的山歌班合作,害張家獅差點失去上電視露臉的機會。還好後來三個班共同演出,張家獅的節目播出六分多鐘,讓觀眾大開眼界。幾天後,百年三段崎古道整修重新開幕,村長邀請武獅團參加演出,再度博得滿堂彩。

    為了迎接二〇一三年在新竹縣舉辦的「台灣颩燈會」,張健銨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手工製作全台最大的電動客家獅頭。他在獅臉上繪上「晴耕雨讀」的圖樣,代表了日文夜武的文化意涵。獅頭上的八卦圖象徵「靈獅」,這是可以開廟門避邪迎福的獅種。為了完整呈現「靈山弄獅」的傳說故事,張健銨將在燈會前完成大面「沙和尚」與小面「吉祥猴」的花燈,藉由台灣燈會的宣傳,讓更多人看見客家武獅之美。

    「保存客家傳統文化,當然不能單靠一己之力,希望政府單位能夠協助我們,把傳統的客家聚落傳承下去」,下山村長何信橋語重心長地說。兩百五十年前,他的祖先從廣東鹿豐縣來台,「生於斯,長於斯」的他對家鄉有非常深厚的情感,雖然都市化是時勢所趨,但是他希望客家聚落、傳統建築和客家武獅都可以被保存下來。


客家獅文化展示空間內陳列著許多獎盃、獅頭、兵器與面具。(黃美恩/攝)

藝傳承 拍紀錄片 還出電子書

    客家獅,一種結合音樂、舞蹈、武術與戲劇的傳統藝術,搭上了文化保存的風潮,正漸漸被世界看見。成大台文系副教授曾吉賢,為了保留珍貴的下山武獅藝術,帶領「社區影像紀錄培力團隊」,把張家武獅團的故事拍成紀錄片《下山‧打獅》,還製作了電子書《下山‧我們的客家獅》,於網路呈現記錄成果,將客家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傳承下去。

    接近傍晚時分,下山被暮色層層籠罩著,這裡沒有廿四小時的便利商店,只有柑仔店的純樸鄉村,幾盞微黃的街燈矗立在道路上。一大片的稻田與花海,一戶看似普通的農家,卻蘊育著一株不可被忽視的文化種苗。「咚咚隆咚鏘,咚咚隆咚鏘」,一陣鑼鼓喧天,震醒了假寐的客家靈魂。每一座牆後都有一個故事,正等著被挖掘。

 

下山社區(新竹縣芎林鄉)

    芎林鄉下山村是新竹縣的穀倉之一。在日治時代,下山所生產的良質米無汙染,是用來獻給天皇的御用米,稱為「貢米」。當地客家庄為了練武強身、保護村莊,成立了數個武獅團。近年來下山村張家獅重振旗鼓,在各種舞獅比賽中,勇奪佳績。

 

記者 黃美恩
忽冷忽熱的水瓶座,偶爾當當孤高自賞的北極熊;偶爾變身為活潑好動的南極企鵝。 不願妥協於黑與白的現實,只好暢游在幻想邊界的假美人魚。  
記者 黃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