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捕捉客家人獨特的族群面貌
導讀 捕捉客家人獨特的族群面貌
林照真 2008/05/14
身為台灣第三大主要族群,「客家族群」的處境相當值得玩味。客家人在歷史與現實的情境交錯中,顯現而為台灣頗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又由於客家政經勢力居於劣勢,更形塑出客家人隱晦獨有的族群性格。這些性格特徵不但真實地引人捕捉,在台灣族群的語言與文化逐漸面臨消失危機時,深度剖析客家族群,同時也是族群和解共生不容忽略的重要課題。
在這樣的社會前提與認知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100級同學,藉著今(2008)年客家週的機會,公開發表全班集體創作的「承先啟後-新客家人群像」系列報導,並編纂成專書出版。這項採訪工作自2007年十月展開規劃,十一月中展開集體採訪行動,由同學根據主題尋覓採訪者,在獲得對方同意後,便展開採訪、拍攝、寫作與編版等工作,前後長達半年之久。
經過多次的檢討、反覆討論後,作品終於成形。同學在經過數月的磨練後,漸漸整理出摩登台灣社會中,屬於「客家人」的多元面貌。從本書的報導中,幾乎已經清楚勾勒出客家族群從歷史到現實的真實心聲。透過報導者的筆觸,原本刻意隱藏的客家人族像,就這樣一個個被翻攪了開來。
隱藏的客家人面貌
客家人由於來台灣的時間較晚,處於政經弱勢狀態,因此形塑出獨特的族群性格。加上他們的外表不似原住民般的鮮明影像而受到注目,以致在族群相處的記錄中,他們是刻意自我隱藏的一群人。作者林乃絹的受訪者告訴她:「因為害怕被排斥,只好掩飾自己是客家人的事實,故意使用國語與人溝通,甚至不敢向婆家承認自己的客家血統。」作者鄭伊婷的受訪者談到自己在結婚好一陣子後,才發現自己娶了一個客家太太。作者許庭瑜的受訪者也說:「學生時代不太表露自己的客家人身分,甚至連室友都未曾聽他說過客家話。」作者陳宣聿的受訪者也告訴她:「我的朋友中很多人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
這些採訪發現,令人非常感慨。為了順利在社會求生存,作者賴昭男的受訪者說:「在一個閩南人多於客家人的社會裡,客家人不得不學閩南語」。這名受訪者憶及自己在當兵時選擇隱藏自己的身分,最氣憤被閩南人笑是「憨客人仔」。這些心聲,在本書許多客家人的故事中均得以窺見。
經過數十年族群間的相互理解後,客家人的心情開始有了轉變,客家文化受到各類文化的衝擊,也讓客家人對自己的文化認同產生兩極化看法。書中有的受訪者焦慮地積極保護客家文化,有的受訪者卻認為沒有保存的必要,在對待「客語」的態度更是兩極。作者黃艾如的受訪者將「說客語」當成是愛客家的具體表現,他除了公開場合外,一整天都是以客語與人交談。反觀作者吳如璇的受訪者心情則大不同。他的口音完全聽不出客家口音,他個人也不堅持一定要說客語,更認為「不講母語不代表不愛族群」。其間的差異代表新客家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
忠實記錄客家女性轉型過程
客家女性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過程,也是本書發掘的重點。本書共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來突顯客家女性獨特的處境。沒有纏足牽絆的客家女性,一直是家庭的重心。多年來客家女性逐步活出自信,作者鄭心舜、童于蕙刻劃了客家女性不向命運低頭的堅韌性格;作者林忻、鄰琬馨、林乃絹、林雨萱更接連報導了「客家大女人」的時髦新形象。此外,作者楊茹閔刻畫一個閩南籍婦女如何成為最受歡迎的客家媳婦,但同時又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客家婆婆;在客家媳婦美德獲得讚嘆之際,作者陳柏臻採訪一名嫁給客家人的閩南婦女,談到這個難度極高的婚姻挑戰。
另一方面,本書也報導了一些客家女走出客家圍牆,嫁入其他族群家中。作者樂嘉妮報導了客家女在逆境中企盼苦盡甘來的故事;作者蔡欣穎則是報導一個礦工的客家女兒,如何以夫家為重的信念。本書作者陳怡同時記錄了因為身為女兒身而不能學習宗族祭祀的遺憾,這些截然不同的女性故事,相當發人省思。
但最終讓我們感受深刻的是,許多受訪者都是從生活實踐中,體會到客家獨特的族群文化,才是他們最珍貴的生命資產。不少客家受訪者已可從山歌、客家文物、美食中,細讀客家文化的點點滴滴。愈了解自己的文化,就愈讓他們人身為客家人為榮。我們也從書中幾個故事也可看到,客家人除了已有能力在社會中適應生存外,亦有能力關懷比他們更弱勢的原住民族群。以上種種,都成為本書報導的重點。
本書從「記憶與尋根」報導中,逐步開展出客家人的全貌。作者陳宣聿則採人物回想方式,引領讀者到一個回不去的童年,那個豬油拌飯色香的迷人滋味。作者徐鈺婷以歷史觀點,呈現客家四代奮鬥的真實案例;作者林詩雯帶著讀者,尋根探訪「客家范姜」這個代表感恩的姓氏。在大歷史的舖陳後,作者郭伯宇從作者李喬個人的個人研究出發,嘗試勾勒客家先民的奮鬥史。
在此同時,溫苔詠、陳柏全筆下的客家男性,表現出客家男性苦幹實幹的一面。作者徐念慈以細膩的文字,刻畫客籍建築師謝英俊如何化理念為夢土。而報導題材截然不同的葉東瑜,則介紹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客家流民拳。此外,客家人的生意經,自然不能忽略。作者陳顗伃介紹一名客家商人如何節儉生財的故事。作者宋宜玲也傳達了受訪的客家商人認為「擇善固執才是成功守則」的想法。
代表客家的各種民間想像中,從作者李柏瑞筆下,認識到客家歌聲唱不停的執著;作者張國鍵更報導了「天空落水」的客家山歌,對一個客家青年的影響。作者黃湞尹報導一個隨和愛玩的老人,如何像一個文化魔術師般讓人對客家文化產生興趣;作者林穎瑄則是報導了另一個愛唱山歌的客家人,不願讓客家山歌沒落的心情。
此外,作者鄭伊婷、吳雨璇報導了「客家人不願說客話」的心情故事;感歎用不到的客家話,讓客家家庭懷疑還要不要教授給下一代。同時,客家年輕世代無可避免會發生身分認同的衝突問題。作者陳怡提到客家女性無緣學習祭祀,是女性在認同客家文化時的一項遺憾。作者黃筱婷則描寫年輕人要將省籍問題留給過去,並接受多重身分的心情。
關心自我與擴大關懷
客家文化消逝的急迫感,也反映在部分受訪者身上。作者黃艾如的報導顯現出客家人「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擔憂。作者葉曉昀刻畫一名客家神父,在天職傳教之外,不忘復興新竹老街的故事。客家人與原住民的相處經驗同樣非常值得報導,許多客家人在擴大文化關懷之餘,也加入搶救原住民文化的工作。作者陳怡儒就記錄了這樣的真實故事。而作者吳奕樺也報導了一個熱情擁報賽夏人的客家婦女,讀來令人感到族群的相互扶持之情。
而最耐人尋味的是客家人的政治態度。作者賴合新報導了客家老一輩心中懷抱的中國情;作者徐瑩峰則捕捉到客家阿嬤犀利的論政態度。作者賴昭男以深度訪問方式,記錄了早期客家人為求生存,刻意隱藏客家身分的故事;作者許庭瑜則報導了客籍人士學習客話以製造商場優勢的案例。而在交大客家學院中,佔少數的客籍教授的心情,經作者陳明鈺報導後,尤其發人深省。
本書的寫手群為「傳播基礎寫作」課全體學生,該課程是以交大「傳播與科技系」100級學生為主幹,再加上傳科99級、交大人文社會系、清大人文社會系等修課同學共同組成。在數月的努力後,終於完成這個作品集。作者們雖各有不同的族群背景,卻能在這次的族群寫作中,發揮最大的同理心,真實記錄屬於客家族群自我追尋與認同的艱辛過程。
本書能夠完成,除了要謝謝所有報導者的辛勞外,本書主編傳科98級鍾瑄,則是本書得以順利出版的重要推手。同時,也要謝謝同為傳科98級的張雅雯、林暐家,將同學作品製作成報紙形式出版。這些同學連月來不辭辛勞地付出,是這些成品重要的幕後英雄。謝謝交大傳研所學生蕭裕民在最後階段協助進行重要的校對工作。更重要的是,要特別謝謝中國時報資深主編黃君儀長期的協助,為本書題上最好的標題,讓所有同學的文章能以最好的效果呈現。
這是同學初入大學、初次認識多元文化時,第一個大型寫作計畫。相信這也是同學在大學生涯中,一次難忘的族群體驗。本書僅僅是一個開始,在未來的大學四年,期待所有同學能有更多的探索,並能盡情開展更豐富的可能性。祝福所有同學。
![]() |
記者 林照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