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寫作中親身認識客家
導讀 從寫作中親身認識客家
林照真 2010/05/27
和台灣其他傳播相關科系非常不同的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歸屬於客家文化學院,因而該系除了與其他類似科技一樣須學習各項傳播技能與知識外,更多了認識客家族群的機會。本系自二〇〇四年創立以來,便一直將客家寫作視為基礎寫作的一項既定的作業;同時,更從二〇〇八年開始將學生作品正式出版成書,至今已有三年,已成為大一傳科系學生「客家初體驗」的一項傳統。
之所以如此設計,是因為本系同學的族群背景不同,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有關族群文化的相關書籍已經很多,同學在本系修習多元文化等課程中,也有許多文獻閱讀的機會。然而,若想要進一步深刻認識族群文化,毫無疑問必須要有個人的親身接觸。在本系大一同學必修的「傳播基礎寫作」課程中,一方面鼓勵同學學習各種報導類型,一方面也將客家人物寫作視為練習主題之一。同學不但不會荒廢該有的寫作練習,反而因為客家文化學院的支持,多了客家人物寫作出版的機會。
要向讀者說明的是,《客家心,台灣情》 書中所有由同學探訪與撰寫的客家人物,均由同學基於個人興趣主動邀訪,並親身採訪,繼而完成寫作。從每一個客家人物寫作中,同時可以了解寫作者關心的對象與議題。無論同學在探訪寫作後的感受有何差異,透過本書的出版與閱讀,都是這一代年輕人認識客家的絕佳機會。 因而 ,傳科系將繼續維持這個寫作傳統,並希望能因此讓各位讀者,對於新一代的客家人,有更多不同面相的認識。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非常感謝傳科系100級同學黃湞尹、吳雨璇兩名主編的努力與付出; 同時也要感謝傳科系九九級陳怡秀、楊睿愷兩名同學協助報紙版的出版。更重要的是,要感謝 《中國時報》資深主編黃君儀為同學作品製定標題,與協助報紙編輯等。本書同時感謝交大客家文化學院的支持,才能使得初入大學的傳科系大一同學,能夠很快就有作品出版的機會;而所有來旁修的其他科系同學,也一樣加入出版寫作行列,更增加許多不同背景年輕人接觸客家議題的機會。
「新客家人群像」系列叢書,今年已是第三年出版,同學的寫作題材、觀點年年不同,非常值得玩味。本書願與讀者共同分享客家人不同的心情,也願台灣社會能透過本叢書系列更深入了解客家人物,使得台灣的族群關係更加融合。
![]() |
記者 林照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