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傳統中的創新-見證客家文化的恆與變

傳統中的創新-見證客家文化的恆與變

黃淑鈴  2011/05/14

    「為什麼要寫客家?」記得傳播基礎寫作第一次上課時,許多一〇三級同學們表達了自己是在陰錯陽差之下進了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有些人甚至不清楚這個系隸屬於客家文化學院。就這樣,大家「被迫」咿咿呀呀學起了客語,透過導論課走訪各地客家庄,甚至寫作課都被指定要寫客家人物。一個個稚氣未脫的臉龐上,寫滿了不解與無奈。

    我撥了些時間說明客家文化的弱勢處境及族群刻板印象的問題,只是不知道同學們聽進去了幾分。確定的是,為完成課業要求,有人騎摩托車直奔新竹山區,有人搭客運遠赴雲林鄉下,有人坐捷運穿梭於大台北,更有同學到演講會場、音樂會場、甚至反國光石化遊行現場「堵」採訪對象,充分發揮小記者的精神。

    這個過程中,有見到偶像的興奮、有盛情難卻的尷尬、有被放鴿子的怨氣、也有問答不順遂的挫折。不管是哪一種情緒,多數同學都是在採訪後,踩著疲憊的步伐返回宿舍,像是打了一場戰。從採訪花絮的描繪中,我彷彿看到了當年在報社帶過的實習生,甚至是菜鳥記者的自己:跌跌撞撞,卻又難掩莫名的成就感。

嘿,這就是傳科系學生的「成年禮」之一啊!

    過去三年來在照真老師的帶領下,修習基礎傳寫的同學從廣泛的角度記錄了當今客家人的身影,集結成「新客家人群像」系列專書,無形中已成為傳科系的「傳統」。身為交大客院的一份子,客家的傳承與創新是我們常在思考的議題。同樣的,在「新客家人」這個已打響的招牌下,我們要如何延續傳統,並尋求突破?

    今年我們以「客家文化的推手」為主題,希望同學們採訪在各個社區、領域默默為客家文化投注心力的人,不以名人為主角,而是透過小人物的經歷來說客家故事。問題來了:許多值得採訪的人物,都被報導過了,那些不甚知名的人要去哪裡尋找?此外,如果不是客家人,卻致力於客家的傳承與創新,算不算是客家人物?如何表達客家人的精神,卻不流於刻板印象?

    對剛踏入大學之門的大一新生來說,這些提問都是重重疑問與挑戰。暑假前,他們還習慣高中勵志式的作文寫作;暑假後,就得學會撰寫「客觀」卻又充滿批判與人文精神的報導。不過,所有同學都及時完成了這個任務,即使文筆略嫌生澀,深度或嫌不足,但創意與傳達的感動是絕對值得肯定的。從十八、九歲孩子的眼中,我們窺探了當今客家人與客家文化的異質樣貌。

    這本書呈現了四十三個客家人物的特寫,大致可分為七大類別。他們有的致力於客家傳承,例如「客語教學」、「傳統技藝」、「文史工作」;有的熱心於文化創新,例如「音樂創作」、「文藝創作」;也有在客家庄承先啟後的「社區工作」者。每個人物都有獨特的生命經驗,其共同點則是對客家文化的熱愛與使命感。

    當然,這樣的分類只是提供閱讀的指引,所謂的「傳統」與「創新」也非截然對立的,而是相互碰撞、融合的。從同學們的報導中,讀者會欣喜發現客家布袋戲不再只是重複歷史劇碼,而是在台灣文學大師作品中尋找新的生命。走搖滾或嘻哈風的客家新音樂,反映了客家新生代對所屬族群文化的肯認,並將它轉化為對土地和社會的關懷。亦或是,不標榜客家的當代小說,竟結合魔幻寫實與客家鄉野傳奇,創造出嶄新的文學風格。稱它是後現代或混雜性都好,總之,這樣的客家已不再是我們從過去狹隘的視野中看到的客家,就請讀者們細細品味吧。

    「客家文化的推手」得已出版,最重要的當然是兩大主角:受訪人物與報導記者。感謝書中人物撥出時間接受學生們的初次採訪,這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除了採訪寫作的練習外,也擴展了對客家文化的認識。傳科一〇三級及其他修課同學們:你們的努力我看到了,也相信更多的讀者會看得到,希望你們在這個初試啼聲的基礎上,培養自己成為優秀的傳播人。

    除了全新的採訪團隊外,自由時報資深編輯翁秀霞執行下標與海報編版的工作,交大傳播所的林怡臻同學負責文字校對,她們兩位都有極佳的文筆,在她們的精心潤稿下,大大提高了報導的可讀性。這本書的編版與設計則有賴「老鳥」、傳科系友鍾瑄幫忙,她在客家人物系列專書的表現有目共睹。我也要特別感謝照真老師無私的經驗傳承,不論是身為記者或是學者,她都是個好典範。最後,謝謝莊英章院長與陶振超系主任對專書出版的鼎力支持,讓我在無後顧之憂下完成任務。

    「為什麼要寫客家?」希望同學們和讀者都有了答案。

記者 黃淑鈴
記者 黃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