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創新與復興

創新與復興

陶振超  2011/05/14

    「何謂文化的生命力」,是每次在討論傳播與科技學系學生培養、課程規劃及系所發展時,皆會碰到的議題,面對耳熟能詳的文化復興、承先啟後等,我心中的答案總是「創新」兩個字。尤其在大學,我們樂於面對未知、提出未來的各種可能,並勇於付諸實現,期待我們也能創造出Yahoo、Google或臉書,能影響全世界。簡言之,文化要創新,不是復興。我們重視的是不同的想法,而非千篇一律。

    提供學生具「挑戰性」的專題,是落實創新的具體做法,因此,大一新生進入傳科系的第一個學期,就要接經過基礎採訪寫作的洗禮,完成一本讓人刮目相看、幾乎成為客家文化學院最佳伴手禮的《新客家人群像》專書。專題的要求,一定要超過學生的能力,才有學習成長的空間;一定要有未知的成分,才能激發想像創造;一定要有具體成果,才能符合做中學的精神,在歷屆師生共同努力與堅持之下,每一年都要有令人驚豔的作品誕生。

    這樣還不夠,我們積極營造一個勇於嘗試、不懼失敗的環境,任何成果都是在面對一次又一次失敗時,不斷突破、累積來的。失敗不應讓人卻步,反而應該是前進的動力。我們對於嘗試而遭遇挫折的學生,希望給予熱情的擁抱,再試一次。採訪寫作的過程雖然艱辛,傳科系的小記者們常常在有限資源達成正式記者都無法完成的任務;一路上雖然情緒有如雲霄飛車般起起伏伏,手拿成品的刹那,心中總是湧現無法掩飾的激動。

    新客家人群像邁入第四年,在知名客家人物都被報導過的情況下,如何找尋新客家人?如何避免落入客家精神的刻板印象,挖掘客家文化與眾不同的面向?這些問題都極具挑戰性。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淑鈴老師與傳科系103級及其他修課同學的企圖心,嘗試提供大家一個思索的方向:有許許多多創新的推手,孕育了客家文化新的生命。

    謝謝淑鈴老師在剛到傳科系的第一年,就帶著學生們上戰場。成書過程中淑鈴對主題的反思,及對品質的最高要求,令人印象深刻。感謝莊英章院長對傳科系的支持,我們不斷進行創新的嘗試,讓傳科系獨樹一幟。

記者 陶振超
記者 陶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