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真情小生 傳歌仔戲文化
葉青 真情小生 傳歌仔戲文化
記者 謝婷昀 報導 2014/11/02
葉青是著名的電視歌仔戲演員,帥氣的小生模樣曾讓許多電視機前的女粉絲神魂顛倒,至今許多人對於她的演出仍然記憶猶新。離開螢光幕後,本著對傳統戲曲文化的熱忱,葉青致力於推廣歌仔戲文化,幫助台灣歌仔戲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更將此傳統文化發揚到國外。
戲班童年 跑龍套結戲緣
出生於苗栗的葉青,三、四歲時跟著再嫁的母親南下高雄岡山。葉青從小就具備表演的天份,只要聽到戲台上的鑼鼓就會跟著手舞足蹈,當時經營歌仔戲團的姨媽看到小外甥女渾身是戲、架式十足,只要有適合的橋段就會讓她上台跑跑龍套,葉青也因此與歌仔戲結下了不解之緣。
不過因外婆十分注重她的教育,在她六歲那年帶她回苗栗念小學,當時她們住在義民廟後面的眷村裡,葉青說:「我住的又是眷村又是客家庄,大家不是說國語就是說客家話,所以我要忘閩南語是真的忘得很快。」就這樣過了六年直到小學畢業,葉青才又回到岡山母親的身邊。
回岡山後,家中多出了幾個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顧,個性外向的葉青與母親商討後,決定到外面去工作賺錢,這時她才十四歲,就已經出社會工作幫忙家計了。由於童年在苗栗客家庄度過,使得她的閩南語有著很重的客家腔,又因住在眷村的關係,國語帶有外省的腔調,南部家鄉的長輩也聽不太懂,笑說是不是故意講外省話。就因為這樣,葉青花了兩年的時間,利用她晚上沒班的時候到私塾學習漢文,矯正她的閩南語腔調,也因此意外地為她的文學底子奠下基礎。
電視歌仔戲中著名的金鐘小生──葉青,受邀至客家電視台接受人物專訪的節目錄影。(謝婷昀/攝)
電影女星 變歌仔戲小生
十八歲時,葉青在外甥女、閩南語片演員江青霞的引薦下進入電影這行,隻身到台北拍電影,當初並沒有明星夢,純粹只是為了賺錢。雖然葉青一開始在電影中僅僅是擔任臨時演員,但她當時年紀小、心態單純,並沒有給自己太大的壓力。
在擔任臨演的期間,葉青為了要擴展自己的戲路拍攝武俠電影,還曾向拳打師父廖五常學習武打的身段。因著努力加上機運,葉青順利地從臨時演員、配角、第二女主角一直被拔擢到擔任女主角,陸陸續續拍了五、六十部電影,期間也出過幾張電影主題曲的黑膠唱片,知名度因此大幅提升。在拍了三、四部國語片後,葉青被找去拍攝電視歌仔戲,飾演小生。
雖然小時候曾跑過龍套而打下一些歌仔戲的基礎,但時隔多年,後來只剩下一點印象,對於接演電視歌仔戲葉青有些猶豫,剛開始拍攝時都是「半演半學」的。不過電視歌仔戲與舞台公演不同,電視螢光幕的範圍有限,所以演出的動作幅度不能像在舞台表演這麼大,且重點更在於情感上的表達與細膩的演出,這對於曾參與過電影拍攝的葉青來說較易揣摩掌握,因此她很快就進入狀況了。
葉青在第一次演出電視歌仔戲《花田錯》就爆紅,在當時只要家裡有電視的觀眾幾乎都有看過。葉青謙虛地說那時只有中視及台視兩台,選擇不多,自己也不算紅,不過因為這是第一次拍攝電視歌仔戲,她在開拍前還緊張到一直發抖。
一九七二年時,台視整合了各家電視歌仔戲製作單位,組成台視聯合歌仔戲團,創團後的第一部作品為《七俠五義》,因為是武俠打鬥的劇情,劇中小生演員很多,由葉青與楊麗花聯合主演。
葉青在劇中飾演白玉堂,是個性比較衝動、不認輸、小孩子氣的一個角色,此劇推出後大受歡迎,觀眾也極為投入,當劇情演到白玉堂在沖霄樓落入陷阱時,竟有大量觀眾打電話到電視台,表達不願讓白玉堂橫死機關中的心願。這齣戲因而成為葉青的代表作之一,而後在一九八六年時,葉青與楊懷民合作又演了一次《新七俠五義》,依然受到許多觀眾的支持。
這張劇照為葉青在華視播出的《新七俠五義》中飾演錦毛鼠白玉堂一角,
雖然是第二次呈現白玉堂此角色,精湛細膩的演出仍受到許多觀眾的喜愛。(葉青/提供)
拒受制約 換台自組劇團
葉青提到當時所謂的「三台默契」,因為電視台只有三台,為了怕演員跳槽,簽了合同後,非經電視台同意不得演出其他電視台的戲劇,葉青也因此被台視綁住。葉青被安排演出《丹桂飄香》、《嘉慶君遊台灣》兩部閩南語歌唱劇,《嘉慶君》甚至還一度加演,即使如此,她卻還是希望有機會演出歌仔戲。葉青認為自己畢竟是歌仔戲演員而非閩南語劇演員,若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走,寧可不要參與電視台的任何演出,因此毅然決然地離開台視。
一九八二年,葉青「移師」華視,自己籌組葉青歌仔戲團,擔任團長,並請來知名編劇狄珊加盟。一開始的劇情走向都以歷史武俠劇為主,葉青為了揣摩劇中角色,有時會閱讀歷史人物相關書籍,讓自己能更準確地刻畫出角色的性格。
葉青提到她印象比較深刻的作品《孟麗君》,由於故事主人翁孟麗君必須女扮男裝,這是她在歌仔戲第一次扮演小旦,算是一種新的嘗試,內心是女生,卻要表現出小生的動作和外貌,難度極高,即使這樣,她還是淋漓盡致地將角色呈現出來。葉青認為身為演員必須要演誰像誰,要把自已跳脫出來才能完全進入劇本的情境,帶出角色的靈魂。
之後為了創新,狄珊的劇本逐漸發展出「神怪特技奇情」的獨特風格,《蛇郎君》就是其中一部作品。因應時代的轉變與流行,加入動畫吸引年輕觀眾,卻不流失原本傳統歌仔戲的本質,這也成為葉青歌仔戲獨具的特色。
一九九三年,葉青榮獲亞洲最傑出藝人獎,並受邀到美國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公演。(葉青/提供)
結合動畫 傳統注入新流
然而由於當時動畫設備不足,製作過程十分辛苦,為了要配合動畫製作,有時演員的一個動作要停留好久,真的很不容易,回憶當時的情景,葉青說:「那個時候做得真的很累,但沒辦法,因為你總是要演一些給年輕一輩的人去注意歌仔戲啊!」這些在當時大受歡迎的葉青歌仔戲,至今仍在電視上重播。
葉青歌仔戲節目得了不少次的金鐘獎,她個人也曾榮獲傑出地方戲曲演員獎、亞洲最傑出藝人獎等獎項,對於這麼豐富的得獎經歷,葉青認為並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團隊一起努力得來的成果,因為她只是領導,幕後人員都很辛苦。對於意外踏入歌仔戲,卻在這塊領域投入這麼久,葉青說她自己也沒想過,但漸漸地對這個傳統戲曲文化產生熱忱。
於是葉青參與鼓吹創立復興劇校歌仔戲科,她親自為歌仔戲科的招生拍了廣告,至今該校已成為培養新生代歌仔戲演員的重要搖籃。葉青也曾經主導「歌仔戲溯源計畫」,親自走入鄉間,記錄本土的傳統戲曲,研究歌仔戲的文化背景、歷史發展、音樂表現、劇團營運、藝術特色等各種方面的內涵,計畫成果正可提供年輕一代的愛好者參閱。
葉青在歌仔戲的另一個成就是在一九九三年時,曾受邀到美國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公演,當時製作單位還特別請了一位在英國讀戲曲的專業人士來翻譯出英文字幕。這是歌仔戲文化發展一百七十年來第一次登上這個國際舞台,將台灣傳統戲曲文化推廣到國外,葉青認為這也算是完成她人生中的一個大心願。
葉青認為歌仔戲是珍貴且具有教育性質的劇種,需要觀眾的支持,更希望政府能夠投入經費推廣。她強調,雖然現在歌仔戲進入國家戲劇院等現代劇場的演出的機會不少,但是藉由電視歌仔戲的播出,才能讓歌仔戲擁有更多觀眾群及引發更多關注。
不論是螢光幕前光芒四射的金鐘小生,還是幕後默默努力的歌仔戲文化工作者,葉青在這塊領域上的貢獻有目共睹。對於未來的期許,葉青只說:「我們從事台灣文化工作的人,歌仔戲如果有需要我們,能出一份力是最重要的。」
葉青與主持人在攝影棚中確認採訪內容,專注工作的她在訪談過程中從容不迫。(謝婷昀/攝)
![]() |
記者 謝婷昀
我是謝婷昀,新竹市人,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年級。 第一次學習怎麼當一位記者,把眼前所見所聞撰寫成報導,從連絡採訪人、擬定採訪企畫書、面談採訪、初稿一直到完成定稿,從中我發現了不一樣的自己,比起想像中更細心觀察,也更喜歡新的嘗試與挑戰。 雖然對於未來還沒有目標,不過相信會遇見更多可能性,用不同的思維走不同的岔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