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陳禮龍 科技新貴 轉種有機福田

陳禮龍 科技新貴 轉種有機福田

記者 吳旻珊 報導  2014/11/02

  陳禮龍是新竹在台第四代的客家人,祖籍梅縣,說著一口道地的海陸腔客家話。從科技業大老闆轉行成為竹東有機農場主人,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秉著客家人的勤奮與執著,悟出了歸園田居、崇尚自然的道理。

網路泡沫 資訊公司歸零

  陳禮龍退伍後,接連在兩家科技公司上班,但都待不久,一直想嘗試、學習新的事物。結束第二份工作之後決定自己創業,於是和友人合資,以五十萬元資本額開設仁邦資訊公司,做光纖科技大樓的系統整合。憑著兩人的努力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不但在新竹梅竹山莊架設全台灣第一個社區網路,在二OO二年時公司的總資本已高達一億元,並申請通過CIS認證,準備在美國上市。

  然而一切看似美好的願景,在全球網路泡沫化的衝擊下化為烏有。陳禮龍說:「就像是從天堂掉到地獄,一夕之間什麼都沒有了。」公司嚴重虧損,原本預計在美國上市也宣告停擺,一開始不死心地力挽狂瀾,不願看著自己的夢想就這樣胎死腹中,然而在大環境的捉弄下仍然無力回天,只能收掉苦心經營、原本前途無量的公司。


準備收成有機小黃瓜的陳禮龍。(吳旻珊/攝)

獨排眾議 投身有機農業 

  收掉一間親手打造的公司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還好一路上有妻子不離不棄地陪伴,陳禮龍說:「一開始公司受到影響的時候,老婆就回到田裡工作,這也是我後來從事農務的原因之一,回想起來,很感謝她。」

  竹東鎮的軟橋社區之於新竹,是一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與世隔絕、山靈水秀,將農場命名為頤禾園,除了取北京頤和園的諧音之外,還有「適合人居住」的意思。管理公司多年的陳禮龍認為,既然要務農,就要做到最好,在仔細思考之後,覺得投入有機農業,不但可以養家活口,賺錢的同時也可以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然而,有機農業不只對陳禮龍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對家中的長輩更是一個異想天開的白日夢,身邊的人都認為有機農業吃力不討好,賺不了錢,只會累死自己,但是陳禮龍不放棄自己的想法,堅持這條路。

  雖然身邊有不少多年從事農務的長輩傳授他許多種植的小技巧,但求知慾強烈的陳禮龍希望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生長的每一個環節、有機農業的標準和原理,深入了解台灣有機農業的形式,因此報名了政府開設的有機農業課程,從頭學習,也漸漸地對這個領域有更深的了解,體會到了有機農業的意義是「順應自然」。

  在第一期有機作物成功收成,通過政府有機農業檢測、認證核可之後,身邊長輩的態度也軟化,不但肯定陳禮龍的決定,甚至陸續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

  陳禮龍運用自己過去經營公司的經驗,用心打理頤禾園有機農場。一開始除了技術之外,客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說服客人用比較高的價錢買農產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請客人直接到農場參觀、體驗。

  陳禮龍自豪地說:「沒有來過這卻不喜歡的!喜歡這裡的人自然就會願意理解有機農業的意義,理解了也就願意向我們訂購有機蔬菜了。」而最初的那批「客人」就是過去商業上認識的夥伴。

  陳禮龍提到,要卸下呼風喚雨的資訊業大老闆的姿態,轉變成一位看天吃飯的農場主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先肯定自己、肯定現在這件事的價值,才能轉換心情,邀請過往的夥伴來參觀。


頤禾園有機農場的風光。(陳禮龍/提供)

地產地銷 客戶宛如夥伴

  有了客源、有了技術、也有了一點點成就感,更種出了興趣與心得,陳禮龍不斷地在思考適合農場的營運方式。

  讓消費者體驗農場生活,親手播種、施肥、收割,感受這片土地,親手從田裡摘下新鮮的蔬菜煮來吃,是讓消費者親近大自然、愛上大自然最好的方法,也能更有效地推廣有機蔬菜的理念,同時讓一級產業生產的過程多了三級產業的附加價值。

  陳禮龍表示,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明明不是產季,卻還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到自己想吃的蔬菜,但這違背了有機蔬菜順應自然的概念,只有在適合的季節種出來的蔬菜才是最營養最好吃的。因此頤禾園有機農場的客人都不挑菜,直接購買農場種的時令鮮蔬,也因為這樣,客人每次都不知道自己會拿到什麼蔬菜,還增加了期待感。

  時令鮮蔬的保鮮期並不長,如果要運送到很遠的地方,就很難維持新鮮度,遠距離的交通費也需要買方與賣方共同承擔,因此陳禮龍希望可以落實「在地生產、在地消費」,除了一開始支持頤禾園至今的老顧客,只供應新竹地區的客群,以實踐這個理念。「社區支持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個源自日本的概念,是消費者為獲得安全的食物,與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合作,建立經濟合作的相互依存關係。在頤禾園,客人與農民不只是買方與賣方的關係,在客戶理解這片土地與農場的理念之後,雙方變成了類似股東的合作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以上這些經營理念確實執行,讓頤禾園的收入在台灣加入ECFA之後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由於客源穩定且彼此長期合作,讓陳禮龍對自己的農場更有自信。


頤禾園農場不時會有國際志工來體驗台灣的農場生活。這面牆的塗鴉是由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國際志工設計,
多位國際志工與交通大學學生一起合力完成的。每位要離開的國際志工都會在這面牆上留下一些文字。(吳旻珊/攝)

分享經驗 帶動社區產業

  經過數年的發展,做出口碑,陳禮龍希望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和經營理念與他人分享,讓更多人認同、從事有機農業,因此他加入了台灣有機發展協會,培訓有興趣從事有機農業的人才,水平複製頤禾園的栽種方式,傳承技術。之後又加入新竹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協會,訓練所謂的「在地製作人」,目的是要集合在地的各種資源,形成一個聯絡網,並訓練產業負責人對自己的產業有更深的了解、賦予新的意義,以發展新竹的地方特色產業。

  陳禮龍拿出一個用客家花布包著的便當盒,是頤禾園最近計劃推出的一個結合在地產業與客家意象的產品,要為來農場體驗農務生活的人重現客家人在田間吃午飯的光景。便當盒從花布到食材都是利用在地的產業,結合了新竹縣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協會各會員的產品,如竹東簧城竹聯的竹筷子、竹東花花世界的客家花布、阿金姐的紫蘇梅、阿娟姐的客家酸菜、頤禾園的有機米與有機蔬菜、竹東市場滿珍香雞肉炒小黃瓜、北埔噹好吃鹹豬肉等。

  經歷了創業、巔峰、失敗、東山再起等高潮迭起的人生,陳禮龍認為年輕人不用急著創業,要多看、多做、多學習,學到足夠的知識後,自然就會找到目標。創新很簡單,但重點在於付出實踐的能力與速度,能在最短的時間將創新的點子實現,就有機會成為贏家。


陳禮龍參加新竹縣地方特色發展協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這同時也是該協會的成立大會。(陳禮龍/提供)

記者 吳旻珊
就讀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平時喜歡聽音樂、看漫畫、游泳、親近大自然,但最喜歡的活動還是到處旅行,希望玩遍台灣之後有一天可以環遊世界!
記者 吳旻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