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銘億 電機畢業 回鄉種苗
戴銘億 電機畢業 回鄉種苗
記者 鄒嘉正 報導 2016/06/17
一個烏雲密佈的關西週五,一位農民揮汗壓著手中小小的幼苗,細心檢查着幼苗情況。每次下雨前後,戴銘億總會來到育苗場,檢查溫室的防災措施,那怕一場大雨也會毀掉他全部的心血,他對幼苗無微不至的呵護,使幼苗能夠茁壯成長。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農業或許是個夕陽產業,但現年30歲的戴銘億,站在土地旁看到的卻是希望。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的他,從小就立志要自己創業。三年前他學成後返鄉,在朋友的幫助下創立振華育苗場。
戴銘億與他創立的蔬菜育苗場。(鄒嘉正/攝)
蔬菜育苗 從零開始
戴銘億從小就在關西的客家聚落長大,小時候就有種植的習慣,只是以小盆栽為主。在求學的階段,因為家裡生活條件欠佳,想要在未來找到穩定的工作,所以選擇電機系。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對電機完全沒有興趣。畢業後,在某種際遇之下,有人告訴他可以試試看種苗。於是他如馬拉松競賽般,從蔬菜育苗的起跑點正式跨出了第一步,一切從「零」開始。
最初,戴銘億想閱讀相關書籍充實相關的概念,卻發現國內沒有這類罕見的書籍,因此在中國購入大量簡體字書籍。在沒有看懂的情況下,只好找朋友幫忙。在一開始接觸花草的時候很多東西都不會,自己摸索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找不到怎樣處理的方法,可是只要跟朋友通個電話卻可以直接解決問題。因此他強調,有很多問題並不是單靠書藉或網絡上的資料自己摸索就可以解決,還是要依靠有經驗的人分享種苗秘訣。
幼苗的外觀會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因此創新的育苗技術也變得極為重要。在創業的兩年期間,透過朋友的幫助,以及自己每天的實際操作,終於成功栽種出堅壯有力的幼苗。因為經歷無數的失敗,培養出他堅強的耐力與毅力。他強調成功沒有捷徑,只有堅持才能看見成果。
種苗的挑戰
對戴銘億來說,發掘創新的種苗技術並不是最困難的地方,建立溫室才是最大的挑戰。由於,他沒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在土地租借的方面上出現一大難題。他必須要找一個適合的地方跟別人承租,還要別人願意簽訂較長的契約。受到《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的影響,以前的地主,因租借一段較長的時間,結果土地就拿不回來。因此大部分老一輩的農民都不願租借土地。
此外,剛開始種苗的時候,戴銘億都不知道東西要賣給誰,唯有透過朋友的介紹以及自己到處尋找批發商。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賣給批發商的價格太低,直接影響到收入來源,因此只能透過半零售半批發的方式維持營運。
在2015年的八月,戴銘億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風雨摧殘。在一個月以內,溫室分別遭到天鵝與杜鵑颱風兩度破壞,溫室的設備徹底損壞。蔬菜幼苗毀於一旦,生產節奏全被打亂。面對嚴峻的局面,他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在兩個星期以內,重建溫室,追趕進度,結果成功穩定生產線,能夠如期供貨。
淡季的溫室種植場。(鄒嘉正/攝)
成功的曙光
「這幾年來,走得很辛苦,但是學到了很多東西!」育苗場經大家口耳相傳,客源已逐漸穩定,各種專業服務更贏得農民讚賞。終於在去年六月,戴銘憶的努力獲得農會肯定,獲傑出農民獎。
戴銘憶透露他的經營之道:農民不用弄一些很創新的技巧來吸引別人的目光,也不一定要故意做廣泛的宣傳,只要做好自己,穩定蔬苗品質,自然別人就會主動找你了。他強調,「成功的秘訣就於堅持,堅持自己的初衷,永不放棄,你就成功了。」
雖然種苗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看到客人滿足的笑容,他就覺得自己的堅持是對的。曾經有個住在桃園的老農民,翻山涉水也要走到他的育苗場購苗,光是交通費用就已經超出幼苗本身的價格,他激動地跟戴銘憶說:「這才是高品質的蔬菜苗!」原來在傳統市場,蔬菜苗是種非常普遍、到處可見的東西,就是因為它的價格低廉,沒有人會看重蔬菜苗的品質。然而,現在市面上賣的大多都是低品質的蔬菜苗,要找到適合的供應商真的很難。
未來的希望
「作農就是要看天吃飯」。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做農每次遇到天災總是會自行承擔損失,收入很不穩定,因此紛紛離鄉背井到城市打工。戴銘億慨嘆道:「為什麼農業這一塊就是沒有年輕人想進來做?」目前年紀跟他離得比較近的,都已經是頭髮蒼白的老農了。老農化的問題相當嚴重,留在家鄉做農的都是那些六、七十歲的老人,也許再過下一代就沒有人傳承祖先的土地了。
對戴銘億來說,經營育苗場是很大的挑戰,常常一天就接到幾十個訂單,讓他忙到完全沒辦法休息。但每當他完成一件事,卻獲得無法形容的成就感。這些經驗讓他以後不管在哪裡,都可以使問題迎刃而解。
戴銘億有個夢想,就是希望農業能夠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理想職業。他希望每一個來到育苗場的客人都能感受到土地特有的自然純樸與濃濃的人情味。讓客人融入這個充滿生機的氣氛中,記得被大自然包圍的感覺。然而,更重要的是,讓年輕人能夠從都市回流。
![]() |
記者 鄒嘉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