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有助 無毒友善養好蛋
羅有助 無毒友善養好蛋
記者 黃靖雅 報導 2016/06/17
從貼著「防疫期間,請勿進入」的大門望進去,一片讓人放鬆的翠綠長草,坐落這之間,矗立著的塔狀物,存放著要給雞隻吃的大豆,而五棟雞寮,就是蛋雞們的家。位在新竹縣竹東鎮陸豐里的「有助牧場」,是台灣少數堅持無毒養殖、以全場放牧為經營型態的養蛋人家。
牧場取名自農場第二代主人羅有助,是羅家最小的兒子,21歲時放棄保險業務的工作回家養蛋雞。羅有助笑稱:「我的老闆是雞。」眼神彷彿會發光般晶亮。雞生產蛋,牧場再販售蛋,友善的對待雞,讓雞生出好蛋,是羅有助養雞的堅持。
萬事起頭難,行銷大不易
現年28歲的羅有助,是新竹縣長大的客家子弟,父親羅世龍是學農的,認為雞要多動才健康,以前家裡養土雞,便是採用放牧,就放給土雞滿山去跑,羅有助自小耳濡目染。然而,即使是家裡以養雞為業,羅有助回到家從事這份工作還是得從頭學起,從培育小雞、雞隻成長,到蛋的生產,慢慢地跟父親學習、討教。
自從政府開始明令禁止私宰禽畜,大家要殺雞都要到屠宰場去,然而,每戶人家的雞健康狀況不一,混在一個小小的地方,容易把病毒傳過來傳染去,這樣一來,農民去一趟屠宰場,可能反而會把禽流感帶回來傳染給家裡的雞,一旦確定中標,頓時血本無歸。有助牧場是在這個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政策下選擇另闢蹊徑的,從土雞改養蛋雞,剛開始最讓他們苦惱的就是行銷。
羅有助說起行銷,能講出一大串工作經驗談。行銷,是羅有助剛回家幫忙時遇到最大的挑戰。有助牧場就像多數的小農一樣,擅長生產,卻不會賣。剛開始改養蛋雞的時候,牧場生產很多蛋,數量足足堆滿家裡,卻賣不出去,羅有助去推銷,別人看他年輕,都認為他是來玩的。最困頓的那時候,羅有助甚至去飛鳳山的登山口直接擺攤賣雞蛋,或是賣到一些店家,不求價格好,只求紓困。
撿完蛋之後,按照一定重量包裝,是羅有助每天的工作之一。(黃靖雅/攝)
綠市集與店家,打通行銷管道
牧場目前最主要的行銷管道,是綠市集跟店家。
在飛鳳山的登山口擺攤一陣之後,羅有助偶然接觸到綠市集。由楊儒門創辦的248農學市集第一次跨縣市到新竹來,是一個重要的契機,羅有助接觸到這個平台,能將自己生產的無毒雞蛋賣到台北,後來又陸續接觸希望廣場以及竹蜻蜓綠市集等管道,漸漸地得到有相同理念的消費者的認識與信任,牧場生產的蛋終於從當初乏人問津,到如今是供不應求。
「剛開始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我們有什麼特色,那時候我們認為雞蛋每個人都是這樣養。」羅有助表示,剛開始做行銷的時候曾去過一個店家洽談,店家手頭上已經有四、五支品牌的雞蛋,等羅有助解釋過自己如何養雞,店家只問他一句:「你們的特色是什麼?」
當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如今的羅有助已經可以明確說出有助牧場雞蛋的特色在於:飼料是自己調配,不加藥,採取平飼加放牧,讓雞能自由奔跑,有助牧場的雞蛋是友善蛋雞的「動物福利雞蛋」。羅有助說他很感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社這個民間團體,他們免費幫友善動物的牧場尋找適合的店家,幫助生產者有管道去提供消費者能吃得安心的食材。
勇於改變,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解決問題
身為牧場的第二代,羅有助說牧場在他手裡做出了兩個方面的改變。「以前我們是橘紅色蛋黃的雞蛋,蛋黃之所以是橘紅色的,那是因為飼料裡加了β-胡蘿蔔素。後來我們到綠市集去賣,消費者問我們:『以前的雞蛋不是都是黃色──天然的顏色──嗎?』,後來我就跟爸爸討論,去改變。」從飼料配方上改變,不再添加化學合成的β-胡蘿蔔素,在一波食安問題被廣泛探討的洪流中,讓雞蛋的蛋黃回歸天然的顏色。
另一個改變在行銷,有助牧場以前養土雞,家裡可以在市場擺一個攤子賣雞肉,但雞蛋不能用這種模式,雞蛋要有很多通路。羅有助盡力將雞蛋銷往很多店家,讓更多人享用到他們用心生產的成果。
「最有趣的是:從工作中找問題,到解決。」羅有助表示,這是他在養雞的工作中最有趣也最讓他有成就感的事。消費者提出的問題到雞隻的身上去找答案、改變、嘗試,若是行不通,就再重來一遍。問題發掘不完,但被提出的問題只要不斷去探尋與嘗試,總會有解決的一天。
每到下午兩點的「放風時間」,蛋雞們可以在戶外享受沙浴。(黃靖雅/攝)
傳承,客家人硬頸精神
秉持著父親傳承下來的方法飼養,羅有助不去跟同業比較,比起放養,籠養的人力需求少,產量高,但是羅有助認為按照自己的步調去做才是重要的,疲累的時候回想起轉型養蛋雞所生下的第一顆蛋,聽蛋雞在各種情況下有著細微差距的叫聲,看雞隻在放風時間衝出,迎風起飛,就會回想起善待動物,用良心養出好蛋給消費者的初衷。養雞這份工作沒有輕鬆的,每個環節都很累,客家人的硬頸精神讓羅有助執著要把事情做好。
羅有助期許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可以加入一起飼養友善雞蛋的行列,不再用籠養,友善對待雞隻,讓雞按照天性生活,產出好蛋。
「咕咕──咕咕──」下午兩點左右,蛋雞們爭先空後地跑出來,啄石子、吃草、洗砂浴,自由地在這個友善的環境邁開雙腿。放置飼料的小倉庫,放了數十種原料,都由牧場自己調配,才不會因為飼料商的疏忽汙染進有放藥的成分,小心翼翼維持他們商譽,要給消費者的安心的食物。使用這種飼養方式堅持與傳承兩代的與客家精神,羅有助將繼續的延續下去!
![]() |
記者 黃靖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