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黃士修 紮根南庄 農耕新可能

黃士修 紮根南庄 農耕新可能

記者 楊源芳 報導  2016/06/17

  隨著黃士修走進傳統三合院,院子內的空地擺滿種植的育苗和葉菜,周遭充滿夏天的蟲聲和遠處傳來的雞鳴,對從小生長在苗栗南庄的客家青年黃士修來說,正是熱愛家鄉土地讓他決定返鄉盡一分心力,耕種作物並創立工作室推廣在地農產。

  黃士修的店「雷女糧行」,原址在南庄老街不遠處,是老街周圍獨有的農產店,賣的幾乎都是老闆親自耕種的稻米,還有用當地生產的新鮮橘子、洛神花做成的冰淇淋,相比老街內不知道原料來源的剉冰,當地作物製成的冰淇淋為南庄增添另一種特色。

返鄉耕種 賦予農村新生命

  黃士修十歲之前與爺爺奶奶住在苗栗三灣鄉與南庄鄉交界的大南埔,儘管後來與父母搬到頭份,每個寒暑假及周末都會回到南庄親近土地,他說,「就是覺得喜歡踩在泥土上的感覺」。

  自中興大學農業推廣系畢業後,黃士修原先打算在退伍後,在有機的市集當銷售人員,先接觸有經驗的小農前輩們,並了解小農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但恰巧那時候在南庄老家的田附近有一個果園,在找年輕人管理,他認為是一個好機會,嘗試種植橘子和梨子,同時他也利用爺爺的休耕地種起水稻。

  過去種植水稻所需成本大,從插秧、打田到收割都要請雇工,且又以較低價格繳公糧給農會,因此所賺的錢還不如領休耕的補助多。但黃士修回南庄後重新翻耕,剛開始因為田太久沒使用而有許多問題。例如在插秧前需將農地注水,但因為休耕太久,田已被老鼠弄出一個洞,注水就花了一個禮拜,「更有趣的是當耕耘機一打過去全部都是老鼠,老鼠拼命往田另一邊的石壁衝。」

  另一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雖然過去水稻休耕,但仍有種其他作物。有次爺爺教他種地瓜,在最後收成時,所形成的菜畦是用手就可以直接貫穿洞的,表示裡面已經沒有作物了,這才發現地瓜已經沒有了。

  有了重新翻耕的經驗,黃士修認為田不能荒廢太久,儘管自己的田地沒有在使用,也會影響到周圍有在耕作的鄰居們。


黃士修對種在三合院內的葉菜如數家珍,在院子裡有許多育苗,都是他嘗試的各種新作物。(楊源芳/攝)
 

雷女糧行 認識南庄新天地

  實際耕作後,黃士修認為需要設置一個平台,讓外地人知道他在做的事,2013年便與當時糧行的屋主一起在南庄開一間店,希望能打破過去老街給人大同小異的印象,到南庄不只是到桂花巷內吃冰鎮湯圓、紅豆抹茶冰,而是讓遊客可以深入認識在地的農產或是原住民文化,讓人們以更多角度來看南庄這個傳統客家庄。

  從雷女糧行開始,黃士修透過當地農產回復過往南庄豐富的土地生命力。

  雷女糧行內,黃士修賣自產自銷的稻米,隨著季節增加當季的蔬菜或瓜類,特別的是他與蜜朵麗冰淇淋合作,提供自產的橘子和洛神做成冰淇淋。糧行內的農產品皆是他自己種植的,一開始他就堅持友善耕作的方式,但因為對有機認證仍持保留的態度,沒有特別強調要取得認證,主要是想找回生產者和消費者間的信任,可是在種植過程中仍遵循有機的規定。

  特別的是,糧行平日因為老闆上山種田不會營業,周末則敞開大門歡迎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聊聊對土地的關心、農業相關的議題。


黃士修自己耕種的米,加上自己設計的品牌標示─小晴米。(楊源芳/攝)
 

友善耕種 紮根在地新力量

  2015年開始,黃士修除了自己種植,也將他的理念推廣給南庄當地的農友,並與女友鄭宇馨共同經營「友善南庄工作室」,尋找在地願意以友善方式種植的農夫。後來找到四十歲左右的當地農友一起進行友善耕作,成為第一個與工作室合作的在地小農。

  新的耕作想法讓當地人都在觀望,他們都想看可以建立怎樣不同的模式,除了耕作的方式改變,也增加了米的認穀,與消費者一同關注作物的成長。除了稻米外,黃士修希望增加更多不同作物的農夫加入,不只是自產自銷,透過工作室舉辦的產地活動,讓消費者到農村直接認識農夫。

  黃士修不只是想友善耕作,更進一步的想將農產加工,把夏季的冬瓜煮成冬瓜茶、做醃醬冬瓜,讓作物可以有更多的使用方式,配合價格合理的通路讓工作室穩定運作。

  同樣的果園橘子樹認養,讓認養者從樹開花開始採橘子花,再與蜜朵麗合作,研發一款橘花冰淇淋和認養者一起享用,採完橘花後一起修枝,期間還會遇到鍬形蟲出沒的季節,可以吸引親子到南庄體驗大自然,最後橘子收成後再一起做成果醬,並吃新鮮的橘子巧克力冰淇淋。


黃士修(左)與工作室夥伴鄭宇馨(右)目前住在傳了三代以上的三合院(楊源芳/攝)
 

放眼未來 重整腳步新挑戰

  儘管銷售平台和工作室已經有雛型,作物產量的不穩定仍是現有的問題之一。在山上有許多野生動物如山豬、松鼠等,山豬會為了吃土裡的蚯蚓將剛種下的作物挖起來,且每年十一月左右山豬會跑到果園裡吃橘子果腹,到一月份採收時幾乎都被吃光了。產量問題外,黃士修目前的田裡作物繁雜,他想選種一些作物為主要品項,並減少採收麻煩的葉菜類。

  目前雷女糧行正步入下一個階段,重新換址、整理店面,新的運作方式在初期會以飲品、冰淇淋為主,結合農事舉辦活動,也會新增提供用餐服務,以當季蔬菜設計限定菜單。友善南庄工作室則計畫帶著民眾認識農地,不只是投注金錢認養,而是透過這個機會與土地有更多接觸。

  黃士修對於他目前在南庄的耕種及相關活動,認為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如何較有效率的生產,並把南庄與台灣各地的差異性做出來。

  黃士修提倡的並非完全不用農藥種植,至少是要安全、合理的施肥與投藥,讓更多農友跟隨,使整個環境變得更好,降低有機農業門檻,販售一般消費者都買得起的友善農作物。

記者 楊源芳
記者 楊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