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育 辛勤耕耘 開闢青農新田園
劉政育 辛勤耕耘 開闢青農新田園
曾俊凱 報導 2016/06/17
五月下旬,烈日撒下了熾熱與高溫,考驗著人們的意志與毅力,此時在新竹縣新豐鄉青埔村一片片的青色稻浪中,一個身影來回遊走,黝黑的皮膚上掛著幾串汗滴,但並不影響他專注的神情與熟練地操作,一步一腳印,慢慢地耕耘著這片土地。他是劉政育,一位新豐在地的青年農夫。
配合政府近年轉作雜糧的政策,劉政育開始嘗試種植黃豆。(劉政育/提供)
起點
出生於新豐客庄的劉政育是個農二代,小時候便跟隨父親劉展維幫忙田裡農事,逐漸培養了對於從事農業的志向與愛好,尤其是對農機的興趣。
「小時候看著爸爸開農機的背影就覺得非常帥,而且又可以賺到很多錢,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就決定以後要從事農業。」劉政育笑著回顧這段歷史。
由於對農機的強烈興趣,劉政育在高中就讀了機械相關科系,培養了相關專業,加上從小跟著父親學習農機相關的知識,現在舉凡家中農機相關的管理及維護皆由他一手包辦。
高職畢業後,劉政育便返家協助父親處理農事,但面對兵役及家中農事繁忙的兩難抉擇,劉政育不捨父親的辛勞,決定以就讀大學來延緩兵役的徵召。當大多數人讀大學是為了文憑,劉政育讀大學卻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去幫忙家裡務農,然而這個決定卻也讓他邂逅了妻子許毓姍,對此劉政育開玩笑地說:「如果沒有讀大學遇到她的話,我想我這輩子應該不會結婚吧。」
小地主大佃農
2010年,當時政府推出了小地主大佃農的政策來促進土地的利用,以彌補農業人力的老化與不足,讓地主有錢領,佃農有工作可做,劉政育在考慮該政策對於佃農的收入較有保障等種種因素下,加入了佃農的行列,並投資約六百萬元購入大型農機,來因應耕作面積的增加。
在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實行前,若遇上了寒流等天災災害時,政府的補助是對地不對人,也就是說佃農必須自行與地主協商才能分到補助款,而佃農往往考慮到可否續約等人情因素,能獲得的補助非常有限。
而在加入該政策的行列後,除了在遇到天災時,佃農較能領取到完整的補助外,簽約及繳交公糧等皆改以佃農名義進行,對於佃農來說更容易管理農地與收入。
隨著農耕面積增加,工作量越來越大,劉政育於2012年找回遠在墨西哥工作的大哥劉政佑及三弟劉政雨返鄉幫忙農事,劉政佑利用其在農藝研究所習得有關水稻品種的專業技術,進行育苗和品種的研究開發;劉政育則利用其農機的專長及先前在田間耕種的經驗,負責農機的維護與田間耕種的管理;劉政雨則負責插秧及支援兄長等工作。三兄弟憑藉各自專長與合作,將耕作面積提升了近百甲,成為了北部著名的大佃農。
客家精神度過難關
然而正當一切進行如此順利之時,2014年下半年北部的大旱災,使得新豐地區附近灌溉系統全部停灌,沒有水源便無法種植水稻。那時劉政育經歷了一段半年沒有工作的生活,家裡的農機貸款仍未還清,每個月幾萬塊的貸款加上一家十幾口的生活開銷,經濟壓力之龐大可想而知。那時劉政育只好先暫時輾些穀子分批賣出以貼補家用。
對於老天爺的考驗,劉政育本人倒是看得很開:「客家人嘛,就像我爸說的:『遇到就遇到了,今年不好,明年就再來』,省一點總是可以過的。」
作為新豐客庄青年的劉政育覺得,客家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客家精神的體現,諸如樂觀、勤勞與節儉的人格特質,對從事農業的人來說絕對是最佳的寫照。
「你要勤勞,因為農夫是個被時間追著跑的工作,如果你沒有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特定的工作,作物會長得不好,就不會有產量;你要節儉,因為沒有多餘的錢給你奢侈,能省則省,物盡其用,這樣才能累積財富。」劉政育如此強調著。
農業與行銷結合
在旱災期間,劉政育藉著賣米勉強維持了經濟收入,而經過這次無農事可做,專心賣米的過程中,劉政育和許毓姍因為客人的一句:「你們的米都沒貼貼紙什麼的,好吃的話要怎麼跟你們買啊?」而開始有了創立自己品牌的構想。但是對於兩人來說,行銷是個陌生的領域,光是一開始在想品牌名稱的時候就煩惱了好幾個月,最後才想出了「大口吃米」這個簡單又好記的名稱,並請劉政育的表哥幫忙設計了一個米寶寶的商標,品牌的創立始告完成。
對於農二代劉政育來說,大口吃米品牌的創立及經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曾俊凱/攝)
然而品牌創立之後,仍有後續的行銷問題要煩惱,由於劉政育本身仍有田裡的工作,因此行銷的工作大部分是由許毓姍負責,但面對市面上的米價不一,本身並沒有像一般大型碾米廠的全自動大型碾米機具,成本也壓不下來,因此兩人決定走高品質的路線,雖然價位較一般市面上的米價高,但絕對只賣當季米的堅持,而且利用大型的冰箱保持米粒的新鮮度,仍是吸引了不少忠實的顧客。
在宣傳上,兩人除了架設網站經營粉絲專業外,也會藉由許多農民市集的場合來推銷自己的產品,藉由說故事的方式,讓客人了解到手中這包米是怎麼誕生的,甚至還會邀請客人到自己的農田來體驗觀看米的來源,並藉由辦活動的方式,將客人帶入生產現場,了解水源作物,知道他們如何生產,拉近客人與產品間的距離。
青農的未來與政府的責任
對於台灣青農的未來,劉政育期盼政府能再多努力,由於農業本身是個高成本、高風險且靠勞力的工作,已經鮮少有年輕人願意從事農業了,現在所謂的青農大部分其實都是像劉政育一樣,本身就是農家子弟。鮮少年輕人投入農業的結果,便是造成農村勞力老化,再過幾十年,台灣便會出現農業斷層,屆時台灣的農產品便會被進口商品全面攻佔。
「因此政府不該只有技術上的輔導來吸引青農的回歸,而是要有更積極的作為,讓年輕人了解農業仍是有經濟利益,他們才會願意投入農業的生產。」劉政育如此強調著。
在具體的改革面向上,劉政育強調政府必須要確實理解農民的生態及需求,如此才能制訂出真正能夠符合農民的利益的政策,在開放國外低價進口米的同時,政府也該採取相關的配套措施,保障本土稻農的利益,輔導農民開闢新通路,而不是犧牲台灣的農業換取其他產業的蓬勃。
「政府要好好思考,台灣的農業才有未來。」劉政育望著自家的育苗場,而那些幼苗就如同未來的青農般,除了依靠自己的生命力外,也需要如政府照顧者的鼓勵與輔導,才能茁壯並成為台灣農業的新力量。
![]() |
記者 曾俊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