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閔幼林 擺脫安逸 燃燒十年印度夢

閔幼林 擺脫安逸 燃燒十年印度夢

記者 徐彤童 報導  2016/06/17

      早上九點上班,晚上六點下班,假日任由美食、玩樂佔據生活。「台灣的生活步調是很可怕的,就像在養老。」2005年時正值而立之年的閔幼林,決定擺脫環境安逸的台灣,隻身前往印度闖蕩。

出走

      淡江大學化學系畢業的閔幼林,工作經歷豐富,曾從事化學原料的拋光、實驗室的品管檢驗、旅行社的導遊、電子公司進出口貿易的業務助理、生技公司市場開發等。「當工作到一個瓶頸時,會想要有所突破」,她說,在多年朝九晚五的打拼後,決定離開舒適圈,出走台灣到世界各地,看看自己的能耐到底在哪裡,而一個截然不同的國度-印度,成了她最後的選擇。


閔幼林侃侃而談自己在印度打拚的旅程。(徐彤童/攝)

      先前工作上的需求時常四處奔波,外加大學經常自助旅行,不受負面新聞的影響,閔幼林和另一位女性朋友,勇往直前,做起背包客,遊玩了整個北印,「當時覺得印度很好玩,價格又實惠,很興奮,沒有想過要害怕。」

      然而,自助旅行與真實生活是有落差的。在旅行時,受觀光氛圍包覆,不會看到生活的實際面,旅人的心態也比較放鬆。當進到印度實際生活,壓力也跟著湧上。

      以前在台灣生活上一切稀鬆平常的事,到了印度都感到陌生不便,如房租的價格、租賃方式、生活日用品、交通、運輸工具,都要親自去安排、摸索,沒有任何先例供參考。

  另外,為了生存,閔幼林前幾年嘗試各式各樣的工作,如口譯、筆譯等,每天工作超過十個小時,薪水可能不及台幣一千元。但她把吃苦當作吃補,多元的工作測驗自己的能耐,「你不去嘗試,就不了解中間的過程,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為何。」吃苦當作吃苦,堅定了她的意志力。


台灣便利的交通,在印度來說,是一種奢侈。(徐彤童/攝)
 

兩次的失足

      2005年,31歲的閔幼林在印度開始做起進口貿易。她表示,印度是個未開發的處女地,是個有潛力開拓的市場。在當時,台灣對於印度的好奇心也大,進駐台商少,競爭對手少,於是她把握獨一性,開啟跑單幫的事業,進口印度的手環、肚皮舞飾品、具年代感的裝飾等到台灣,看好商品的獨特性,專攻小眾市場。起初生意不錯,但當越來越多台灣人進駐印度競爭後,利潤無法與運費、開銷相互平衡,單單憑著進口貿易,沒辦法在印度生存。

      2007年,中國對印度的貿易才剛開始,印度的中文市場近乎零,只有幾家小型的中文語言中心。商務出生的閔幼林,運用在台灣培養出來在網路上尋找國外客戶的能力,把握熟悉網路通路的優勢,大海撈針的搜尋、鎖定商務人士,找到生平第一個學生,閔幼林成為第一個在印度中文教學的台灣人。

      當時的她,以從事貿易為主、教中文為輔。但印度的中文教學市場小,求不應供,學生數量少,不能以此為生。於是閔幼林利用閒暇時間,憑著求學時期在飲料店打工的記憶,在家裡煮珍珠,販售珍珠奶茶的夢想在印度萌芽。

      然而,事前的市場調查卻不如意,不論是房東、學生的試吃、或請店家代售,由於印度的水質與台灣有所差異,導致珍珠的口感不如意,加上文化上的差異,印度人對於冷茶的不習慣,與珍珠奇特的外觀,使市場接受度呈現低迷的情況。

      兩度的創業失敗,加上生活上的壓力,苦撐三年的她,一百多萬的資金很快燒光,她省吃儉用,一度營養不良暈眩,只好回台休養半年,重新當起上班族,回到台灣舒適的懷抱。

     「台灣的生活步調是很可怕的,就像在養老。」閔幼林強調,制式化的生活,使得思維是僵化的,自身亦渾然不自覺,安逸的環境,人生除了賺錢外沒有更大的理想抱負或目標,「可是人生不應該只有『賺錢』兩個字。」台灣人喜歡存錢,存到時光流逝後,存款成了醫藥費「我不想在我60歲的時候,回頭一看,發現我什麼事都沒有去完成、沒有經歷過。」

      半年安逸自適的時光裡,閔幼林不斷的問自己「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在印度,雖然每天都要想盡辦法求生存,開發新市場的過程固然艱辛,尋找無人探索的處女地是必要的,等待市場成熟的時間可能持續很久,但停損點是存在的,屆時它所帶來的成就感,卻是無可限量的。「如果你今天賭對了,那就完全是你的了。」閔幼林強調。

重新站立

      2012年,正值印度中文市場開啟之初。閔幼林與教育顧問出生的合夥人蕭中美重返印度,創造出Mandarin and you「漢你中文Han You Chinese」這個品牌,致力打造印度人與中文的橋樑。

      起初,一班只有七到八位學生,兩個月開一次班,學生族群從兒童班到商務人士、再到外國駐外大使。當時亦有其他語言中心,但多為印籍教師授課,漢你中文靠著母語人士教學的優勢,逐漸累積大量的學生,至今已站穩腳步,每天都有三到五人上門詢問,平均每兩週可以開出一個新班。

      對於未來,閔幼林心懷更大的抱負。「期望漢你轉型,建立一個年輕人前往印度的平台,提供更多的青少年短期實習的機會。」希望藉著在印度的實習,年輕人在畢業後,可以找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印度兩個月的環境遠不及台灣,但自身的成長與能力的提升卻是不可避免的,豐富經歷為未來加分。」閔幼林說。

     「印度教了我很多。」一般台灣民眾對於印度的普遍印象都是負面的,對於閔幼林而言,印度的經驗,卻是意義非凡的:「它讓我面對自我,告訴我到底我會什麼,是一個讓我知道自己潛力到底有多大的舞台。」

  「一定要走出台灣,身處其他的國家的同時,返回來看,在台灣會什麼、可以做些什麼。」不論出走多久,閔幼林心中都存著想要把台灣發揚出去的夢想。不因外國的好,而遺忘了故鄉的初衷,越多人往外走的同時,才會有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到台灣。


在漢你中文,母語老師的教學情形。(漢你中文/提供)

 

記者 徐彤童
記者 徐彤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