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徐智淵 連結北埔與擂茶

徐智淵 連結北埔與擂茶

記者 鄭宇茹 報導  2016/06/17

  說到新竹縣北埔鄉,「擂茶」是許多人最先聯想到的特產。走在北埔老街上,短短不到一百公尺便有超過三家的擂茶店,不斷地爭相招攬客人試喝。事實上,「擂茶」成為北埔甚至是客家文化的代表名產,其實還不滿二十年的光陰,而背後最大的推手就是被友人稱為「北埔擂茶第一人」徐智淵。


談起和擂茶的不解之緣,徐智淵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心路歷程。(鄭宇茹/攝)
 

長輩牽線 開啟擂茶路

  畢業於嘉義農專,徐智淵在1999年以前一直是在北部從事園藝工程,偶爾也在北埔的信仰中心慈天宮裡的廟埕賣花,雖然不是做著賺大錢的工作,日子倒也還算過得去。某天,時任北埔農會總幹事的陳重光在廟埕遇到他,提到北埔主要是靠著慈天宮吸引觀光客來訪,時有時無的客源並不穩定,擔心年輕人再這樣下去會失去信心,便問徐智淵要不要試試看「擂茶」這項客家傳統的文化。

  徐智淵一開始滿頭霧水,因為從小在北埔長大的他,是個道道地地的客家人,卻從沒聽過「擂茶」這個詞。原來,「擂茶」在清朝時期是有錢人家才吃得到的,像是金廣福主要墾戶姜家。而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少數幾戶客家老兵,家中的亦有此菜餚,但一般的客家人基本上是沒什麼機會接觸到擂茶,就連徐智淵的祖父也沒聽說過。

  儘管對擂茶一無所知,但徐智淵認為,年輕人也許沒什麼錢,膽量卻是無限,還是上門找了陳重光問個明白,然而陳重光卻只給了他一張A4大小印有擂茶資訊的紙,並對他說:「來,這你拿去參考。」「這…沒有其他東西了嗎?」他問道,陳重光回他:「都印在上面啦!」

  仍舊搞不清楚擂茶為何物的徐智淵決定先硬著頭皮,和夥伴合資,在廟埕旁的老房子掛起「北埔擂茶」的招牌。但他當時打的如意算盤其實是先用招牌吸引客人進來光顧,讓他們買些蜜餞、伴手禮等等,並非真的要賣擂茶,畢竟,當時幾乎是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擂茶。

  開店第三個禮拜時,時任北埔鄉代表會主席涂春海走進店裡後,發現了徐智淵根本不會做擂茶,便決定幫他引薦住在竹東的葉彭效來指導製作傳統擂茶。徐智淵這才發現,擂茶其實是一道客家傳統的菜,有點類似湯泡飯而且是鹹的,生的茶還會有草腥味,加上鹽巴的味道,吃起來很嗆,他推測大眾接受度不高,如果要賣,十之八九一定會失敗,若想要成功,勢必需要做很大的調整。

  但是,如何調整呢?當時並沒有人在賣擂茶,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夠仿效,徐智淵甚至連擂茶缽都沒有,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摸索。所以,在口味上,聽取客人意見不斷改良;在器具上,便和陶瓷師父不斷研究最合適擂茶的溝槽。最後終於找到最能讓大眾接受的擂茶口味,也就是現在一般人印象中甜的版本;器具也能自行生產沒問題了,「擂茶」終於一步一步被產品化。

媒體報導 邁向擂茶高峰

  一開始徐智淵主打的是擂茶DIY,目標客群是想要體驗客家文化的人,但起步並不順利,生意沒有很好。直到有一天,店裡來了三名客人,徐智淵的老婆招呼之餘也順便把擂茶的器具拿出來展示,只見那三人這裡拍拍,那裡問問,很感興趣的樣子。過了一個禮拜後,在中國時報與民生報的地方版便出現了介紹的報導,他們才發現原來當天來訪的其實是記者。在新聞見報後,來訪的人潮開始變多,約莫三個禮拜後自由時報甚至在全省的旅遊版刊登將近整版的報導,爾後不管是人潮還是媒體採訪都是絡繹不絕,在全盛時期,他每天都要賣出一整個六尺臥櫃冰箱的擂茶冰棒。


徐智淵親自示範給客人看如何擂茶DIY。(鄭宇茹/攝)

  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徐智淵便與原本的股東拆夥,搬到離老街有段距離的店面,由於離人潮聚集地較遠,他開始思考要如何在這塊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於是,他便轉型成擂茶供應商,只要有人想開擂茶店,就去找他批擂茶粉、擂缽等等,因此當時北埔擂茶店越開越多,全盛期甚至超過六十家,一半以上幾乎都是向他批貨。

  而在同時,由陳重光推動的第一屆北埔膨風茶節也為北埔帶來了不少觀光客,徐智淵為了把握住這些商機,改善地利之不便,便決定推出客家菜,為的就是讓客人能在店裡吃完正餐,還能順便帶上擂茶。


除了擂茶,徐智淵也會為客人解說當地的膨風茶特色。(鄭宇茹/攝)
 

休息再出發 擂茶的轉機

  然而,隨著擴展的店面越來越多,徐智淵的身體也拉起警報,不僅暴肥十幾公斤,疲累到每天起床都覺得身體很沉重,他的太太甚至在內灣的店裡昏倒過兩次,他笑著說,客語有句話叫做:「打翻車,翻筋斗。」意思就是在形容做生意做到連翻筋斗都做了,有非常忙碌與操勞的涵義,和他們當時的狀況非常貼切。於是,他出售了所有店面,遠赴北京學習中醫一年,同時也買些套房出租,打算當個悠閒的包租公度過下半輩子。

  可是事與願違,隨著三個女兒長大,開銷也越來越多,他發現再這樣下去不行。但因年紀增長,體力也無法負荷園藝工程相關的事情,能做的就只有擂茶。觀察了一陣子後,徐智淵發現擂茶DIY趨勢是在下滑的,因為台灣的市場較為淺盤,想體驗、該體驗的,幾乎都玩過了,但「擂茶粉」卻還是一個在成長中的產業。

  於是,徐智淵便將擂茶塑造成「最客家的早餐」,試圖讓擂茶融入大眾的生活,成為必需的一部分。一開始只在工廠生產擂茶粉做代工與批發,而在2013年徐智淵參加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產業創新育成計畫後,學了經營管理與創新的課程,透過與講師的討論,讓他決定再次在北埔老街開設「茶米二十二」,從純代工轉為品牌經營,也持續開發各種不同的口味和商品。


「茶米二十二」為徐智淵再出發後,所位在北埔老街裡的店面。(鄭宇茹/攝)
 

創造產業 連結擂茶與在地

  雖然成功推廣北埔擂茶,可是徐智淵並沒有沿用以前的「北埔擂茶」作為商標。他表示,當初取名時就料想到沒辦法註冊,因為北埔是地名,擂茶是共有的,但他最初的用意,便是要讓擂茶和北埔在地產生連結,最後被推廣出去,「擂茶這項產業可以說是被發明的傳統,不像柿餅和茶葉會和土地有直接的連結,所以要想辦法讓他們變成是有關的。」徐智淵解釋道。

  雖然他總開玩笑是為了養女兒所以還不能退休,但從連自己都不看好擂茶,到讓大眾將擂茶與客家、北埔畫上等號,儘管這個產業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徐智淵仍繼續努力、創新,目的很簡單:推廣擂茶,也推廣北埔。

記者 鄭宇茹
追星族,迷妹,從小就立志要走傳播業。 在高中意外地與韓國OPPA相遇,自此發誓有天一定要去充滿泡菜的地方體驗生活。 一切條件普普,不期待生活發生驚滔駭浪,只求一生安穩而過。
記者 鄭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