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儒 音樂創作的尋根之旅
陳瑋儒 音樂創作的尋根之旅
記者 張昕妤 報導 2016/06/17
陳瑋儒的雷克斯音樂工作室隱身在在新北中和住宅區的巷弄裡,進了大門後要繞過廚房才能走入五坪大小的工作間。在這個擺滿了創作音樂器材的小小空間中創作,才26歲的陳瑋儒已經得過無數音樂獎項,並身兼歌手、製作人和配樂師等身份。2016年三月剛正式發完首張客語專輯,開始用客語音樂走上自己的尋根之路。
五坪左右的空間放著一把吉他、鍵盤、電腦桌,就是陳瑋儒的音樂工作室。(張昕妤/攝)
高一全國歌唱冠軍 開啟音樂夢
從小就愛唱歌的陳瑋儒,在高一時第一次參加全國性歌唱比賽就獲得青少年組冠軍,讓他意識到自己在音樂的才能。他提到,「那個時候在幕後有一個人走過來跟自己說話,說他覺得我唱得很好,後來才發現他是楊宗緯。」初試啼聲就獲得莫大的成功與鼓勵,陳瑋儒笑著說是運氣使然,也或是老天爺給的機會,但這樣的機會也讓他開始思考到自己進入音樂產業的可能性。
獲得冠軍之後,陳瑋儒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詮釋音樂製作公司,並被找去飾演公視偶像劇「熱血青春」中的主唱一角,在高三時就以熱血青春為名發了第一張國語專輯。順利成為歌手的陳瑋儒,在一次活動與藍又時、謝和弦同台,在側台看著表演突然驚覺自己的程度還遠不及專業歌手,因而產生了莫大的壓力。緊張上台的狀況下,自己的演出也跟著失常。
但這樣還青澀著,來不及成熟的偶像歌手之路,最後因為偶像劇收視不如預期,製作公司又沒有額外的資金去為專輯宣傳,草草結束畫下句點。曾經以為得了大獎、發片之後就能順利以歌手生存下去的陳瑋儒陷入了低潮,但此時的他不知道,這樣的句點為他接下來的音樂生涯開啟了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色。
音樂加上戲劇 用藝術做自己的夢
在詮釋音樂的期間,其實陳瑋儒學著當的不只是歌手。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同時也在曾經六度獲得金曲獎的音樂製作人曹登昌身邊學習編曲創作,並身兼錄音室助理的身份,一進公司就要先掃地、拖地和買便當,常常為了工作翹課,甚至熬到深夜就直接睡在公司的沙發上。雖然最後只完成了一張專輯便離開公司,但是這些辛苦的過程讓陳瑋儒更明白自己想在音樂上所追求的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在那裡的經驗讓他學會了踏實。「我從這裡看到了音樂跟實際面的事情,所以未來不管我做什麼音樂或任何的決定,我就會看到比較實際的事情,並且很扎實的去完成。」陳瑋儒認真地說。
音樂配樂、編曲,都是在錄音室助理時苦熬學來的。(張昕妤/攝)
在詮釋音樂練就的基本功,讓陳瑋儒在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之時,多半以舞台劇編曲的身份參與戲劇製作,並且在大二時與戲劇系同學共組現在的音樂工作室。不只舞台劇,雷克斯工作室涉獵範圍廣泛,連中華電信、觀光局廣告配樂都找上他,2013年還因「The Leap」入圍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短片。
從高中就確立音樂志向的他,升大學時因台灣的大學還沒有音樂創作的相關學系,才選擇唸戲劇系。但陳瑋儒感性的說,戲劇系讓自己一直能有一個舞台展現自己的音樂,重點是在這裡認識了不同的藝術人才,也找到了現在的夥伴。讓他相信音樂不會只成為他的興趣,而是真的可以成為養活自己的工作。
從幕後回到幕前 青澀轉向成熟
此時的陳瑋儒除了從事幕後編曲之外,也開始思考自己歌手身份的轉變。他提到,當時熱血青春發行時整張專輯都是由老師寫歌,「所以其實我有點像是被包裝出來的,我常常會覺得找不到自己,所以我在台上其實會比較沒有自信。」缺乏經驗,上節目、跑宣傳時不擅長說話,這些讓他對於自己一個人的表演產生挫折感。但在成立了工作室之後,為了籌備音樂創作器材上的經費,他決心參加2011年由客委會主辦的客家桐花創作比賽,自創詞曲並自彈自唱,一舉以「甜蜜的雪花」一曲獲得優勝。
重新以創作歌手的身份回到樂壇上,桐花創作比賽的獲獎讓他演出的邀約不斷,但對於自己一人表演還存有疑慮的陳瑋儒,便與弟弟陳鈺羲共組「青鳥合唱團」。兩人以雙吉他民謠樂團的組合四處表演,並在同年的六堆客家音樂詞曲創作大賽獲得冠軍。彈唱自己的歌讓他可以完全的做自己,而不是以被人包裝過的模樣出現,加上和弟弟共同表演的經驗下,陳瑋儒也逐漸找到在台上表演的自信感。
陳瑋儒(右)與弟弟共組青鳥合唱團,以民謠風格大受歡迎。(陳瑋儒/提供)
以客語創作 找回生活的記憶
在台北出生的陳瑋儒,雖說父母都是客家人,但他其實從小就不會說客語,他坦承原先創作客語音樂只是為了籌措工作室的經費,但是漸漸地,使用客語創作成為了陳瑋儒的使命,同時也是一個學習客語和客家文化的過程。在經過了這幾年的創作累積,2016年也完成了他的首張客語專輯《我爸講海陸,我媽講四縣》。
從小陳瑋儒的阿公常帶著陳瑋儒拉著二胡唱著客家山歌與平板,將客家歌曲的記憶種在他的記憶深處。因此他把悠揚的二胡與粗獷動人的平板唱腔組成了專輯裡的第一首歌「小弟唱平板」。紅白湯圓、豬肉絲、茼蒿、蝦米在鍋裡熬煮,最後撒上油蔥酥,一碗捧上來,成了陳瑋儒一直掛記著的味道。這是爸爸愛煮的鹹湯圓,卻在長大才發現原來這都是他與客家的連結,便順手寫成了「客家粄圓歌」。像這樣,陳瑋儒開始將自己對客家的記憶寫入歌詞之中,他強調,「我會一直持續以這樣的理念去找尋創作客家的靈感,我不擔心會沒靈感,因為我每天都在試著去看、感受。」
「也許我們一直在用各種方式傳達桐花多可愛、多漂亮,然後客家人多努力、多認真。但好像都沒有傳遞關於客家的知識。」除了自身的客家記憶之外,陳瑋儒也試著去研究客家,並將其寫入歌詞之中。例如「組成六堆」講述了六堆形成的歷史與地理方位,這便是陳瑋儒在研究客家發展時所寫出來的歌曲。而在這些研究的過程中,陳瑋儒了解到客語音樂是組成新一代客語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他也坦承,在音樂上客語是一種障礙,因此他希望在自己的創作打破客語的限制,與華語或其他語言結合,讓大家更有意願接觸客家音樂。
「當我在做客語創作時我覺得我變成不只是音樂人了,我變成是一個文化人。這件事讓我覺得我存在的價值更大,所以我更想做這件事情。」身為一個客語音樂創作者,對於客家文化到底是什麼,客家的意義在於哪裡,陳瑋儒想要透過音樂把這個問題問出來,讓大家自己找到自己的答案。
記者 張昕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