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純 針車轉動的縷縷溫情
鄭雅純 針車轉動的縷縷溫情
記者 李瑞彥 報導 2016/06/17
假日的內灣老街總是人潮洶湧。(李瑞彥/攝)
沿著竹120縣道不斷向前,飛逝而過的景色逐漸褪去城市的外衣,在一片綠意的包圍之下,位於終點的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宛若遺世獨立一般靜靜佇立群山之中。不過前提是,這是非假日早晨才有可能看到的景象。
反思人生經歷 行動從心開始
內灣,新竹著名的觀光景點,大量的觀光人潮帶動了此地經濟發展,但在榮華的外表下,其實它仍然是個青壯年人口外流嚴重的村莊。對於台灣水色布包的負責人鄭雅純來說,內灣村民所面臨的困境,是毫無保留的現實。
台灣水色的成立宗旨,就是教導橫山鄉二度就業的媽媽們使用傳統腳踩針車縫製布包,促進社區活化,並且維持生計。總部位在2014年成立的好客好品生活工場園區內,縫製出的精美布包擺在櫥窗中,吸引著遊客的目光。在台灣水色工作迄今已進入第三個年頭,鄭雅純笑談在此期間帶給了她多大的轉變。事實上,既然談到轉變,故事就得從她小時候說起。
天天笑臉迎人,以熱情經營台灣水色這樣的非營利組織的鄭雅純,並非一路走來都是如此。國小時,鄭雅純是班上的弱勢,在飽受欺凌之後,上了國中後便反撲,搖身成為興風作浪的霸凌者。「我跟你說這就是很妙的地方,因為我曾經有欺負人的時候和被欺負的時候,所以我知道為什麼欺負人和為什麼被欺負。」鄭雅純如此說道,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她上了高中。
高中時鄭雅純遇見了改變她一生的信仰──基督教。然而並不完全是信仰的力量改變了她,更精確地說,是在信仰的過程中所幫助她的人改變了她。談起自己的蛻變,鄭雅純說當時認識她的人幾乎都無法相信。但她接受自己的轉變,重新審視內心,原本就因心思細膩而容易去觀察到別人需求的她,開始了進一步的行動。
鄭雅純工作時總是面帶笑容。(李瑞彥/攝)
蘭嶼志工 改變人生方向
大三那年,鄭雅純隻身前往蘭嶼,理由是不想在學校學習,想出去外面看看。
「其實那個時候也是很反叛,你老爸繳了五萬塊你又跑去外面沒有在學校讀書這樣子。」原本到蘭嶼的計畫上寫著從事美工人員的工作,後來卻成為蘭嶼居家照護所的第一屆志工,迫於當地困窘的人力及物力,僅僅由於當過保健室志工便被賦予了擔任護理人員的職責。
由於居家照護所內僅有一位持有執照的護理師,而身為唯一志工的鄭雅純努力學習,除了克服技術障礙也要克服內心障礙。「蘭嶼的老人家褥瘡很嚴重,這邊和這邊兩個褥瘡還相通喔,對就是那種褥瘡是非常嚴重的……」一邊在身上畫出區域,透過臉上的神情不難想像出這對當時的她是多麼艱鉅的挑戰。從一開始只能在一旁拍照記錄,到後來能夠協助遞工具,直到最後能夠獨自一人處理傷口,這樣子的突破對她來說有特別的意義。
「我知道他們很痛,但是她願意讓一個這麼笨拙,沒有考過護理師的人來清理她的傷口,然後就忍住傷痛讓我處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鄭雅純說道,換作是以前,她會單純的認為因為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而覺得明天會更好;在蘭嶼的經歷之後則是轉變為對自己能力的反思,正因自己有能力改善別人的生活,所以才更要去做。
巧遇台灣水色 開啟人生志業
回顧自己是如何進到台灣水色,鄭雅純說:「這完全是一個意外。」在大學時期一次逛書店的時候,無意識地接近了台灣水色的攤位,便被手做、公益等口號所吸引,和當時的站櫃攀談了起來。「那你畢業以後就來吧!」站櫃對她這麼說結束了兩人之間的談話。殊不知日後在泰國畢業旅行時,一通越洋電話捎來了台灣水色的面試通知。「那時候的想法就是,欸,很棒耶!大家都還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就有工作了……我就順著路往前走,然後也很棒這樣子。」
技藝過時的腳踩針車找回第二春。(李瑞彥/攝)
花了第一年的時間在熟悉環境和摸索,剛進駐台灣水色的鄭雅純對於外來的事物全盤接受,覺得只要幫得上忙就是一個忙。「但當然是進到了現場之後跟原本想像的有落差,落差的地方不是說空間或環境好或不好,而是說它面臨的困境比我想像的還要可怕。」除了需要腳踩針車的技術指導外,人口外流嚴重的內灣也面臨許多社會結構上的問題。頓時之間,台灣水色的「公益」範疇變的不僅僅是縫製布包那樣單純。解決問題、溝通、有時甚至只是陪伴,助人為本的公益價值得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情況在第二和第三年有所改變。大學時期攻讀設計類的鄭雅純之所以會進入台灣水色,除了想要幫助有需要的人之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己本身的設計專長。從小便會親手縫製物品,進入台灣水色對她而言本該是如魚得水的工作,事實卻不是如此。為了讓好客好品希望工場順利營運,賺錢是必須的,這也代表著鄭雅純無法專注在台灣水色的助人本質及布包設計上頭。從原先的台灣水色負責人身分,到2016年轉為整個好客好品希望工場園區的形象負責人,現實工作壓力遽增的同時,傾注熱情做公益的時間相對減少,當初一腳踏入台灣水色的熱血青年彷彿被當頭潑了桶冷水。
人不忘本 公益力量不滅
「當然我的那種幫助人的心還有對人的親切都還是在,但到底是在做公益還是在賺錢,我的內心自己是一直在拉扯。」面臨價值觀念的牴觸,鄭雅純仍然在尋找出路。雖然公益與賺錢看似互相違背,但她認為,賺錢是種工具,若要援助的對象是整個社區,直接給予金援並不是最好的方法。透過賺錢累積資本以及過程中無法利用金錢衡量的知識、技能授予,或許能夠讓公益的力量更加深入偏鄉。
「雖然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會嘗試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我覺得,自己本身的那個本要抓緊,也不是說抓得死死的,就是說要知道自己往哪個地方開。」鄭雅純說的這番話,包含的不只是自己人生歷練所帶來的體悟。在一個和人接觸、以人為本的職業中,這更是對後進以及未來的期許。用腳踩針車一針一線編織出的溫暖顏色,也將在內灣繼續流動下去。
![]() |
記者 蔡佶良
|
